唐瑶
- 作品数:3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青年人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变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检测青年人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水平,探讨其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60名受试者,其中女性87人,男性73人。平均年龄(33.4±1.2)岁。检测其身高、体质量等人体测量学指标及血脂、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等生化指标,并用ELISA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Lp-PLA2水平。根据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口服葡萄糖耐量(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结果,所有受试者正常体质量-正常葡萄糖耐量(normal weight-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W-NGT)65例,超重肥胖-正常葡萄糖耐(overweight-obesity-glucose tolerance,OB-NGT)50例和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overweight-obesity-type 2 diabetes mellitus,OBT2DM)45例。结果:OB-NGT、OB-T2DM组的Lp-PLA2水平、BMI、FPG、FINS、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均高于NW-NG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OMA-IR与血清Lp-PLA2水平、BMI、腰围及hs-CRP呈正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统计显示,HOMA-IR仍是血清Lp-PLA2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t=4.201,P=0.000)。此外,用尤登指数(Youden’s index,YI)来估测最佳界值,YI值最大时,Lp-PLA2值为21.0 ng/ml,是诊断胰岛素抵抗的最佳切点。结论:青年人中,血清Lp-PLA2水平增高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是胰岛素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唐瑶汪志红陈满张军李启富刘秀蓉刘佳雨赖俊莉
-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炎症因子肥胖
- 腹腔镜下Roux-en-Y胃旁路术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近期疗效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Roux-en-Y胃旁路术(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LRYGB)在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近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我院近3年来行LRYGB手术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12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43.8±10.6)岁;糖尿病病程(8.3±3.9)年;体质量指数(31.3±5.6)kg/m2;空腹血糖(9.4±1.9)mmol/L;HbA1c(8.4±1.6)%。患者均完成术后12个月的随访。以术后停用所有降糖治疗,空腹血糖<7.0 mmol/L和HbA1c<6.5%者,判定为2型糖尿病临床完全缓解。观察手术后患者体质量、血糖、血脂、血压、用药用量等变化以及术后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LRYGB术后12个月患者显著降低体质量(20.4±9.7)kg,显著缩小腰围(23.4±14.1)cm,同时降低HbA1c(2.1±1.7)%。2型糖尿病临床完全缓解7例(58.3%),临床部分缓解5例(41.7%)。合并有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的患者术后均停用所有降压、降脂药物。与临床部分缓解组相比,临床完全缓解组的糖尿病病程更短[(4.6±3.3)年vs(10.6±3.7)年,P<0.05]。12例患者无1例死亡。患者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1例(8.3%),远期并发症发生1例(8.3%)。结论 LRYGB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满意,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血脂及血压。
- 陈满汪志红张力张军李启富刘智平唐瑶陈书梅刘秀容杨淑敏
- 关键词:ROUX-EN-Y胃旁路术肥胖2型糖尿病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感染(HBsAg阳性或HBcAb阳性)肿瘤患者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后HBV再激活发生事件及临床特征,探索HBV再激活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27例HBsAg阳性或HBcAb阳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线资料、生化指标、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等,研究终点为HBV再激活发生事件,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127例患者中7例(5.5%)发生HBV再激活,包括6例发生HBV再激活相关肝炎。研究分析显示未预防抗病毒治疗是HBV再激活危险因素(P=0.026);预防性与未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组间HBV再激活发生率(OR 0.492,95%CI 0.410~0.590,P=0.026)、HBV再激活相关肝炎发生率(OR 0.496,95%CI 0.414~0.593,P=0.0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例HBV再激活患者包括5例HBsAg阳性,2例HBsAg阴性、HBcAb阳性。7例患者治疗前HBV DNA均处于较低检测水平,其中4例基线HBV DNA阴性(<100 IU/mL),再激活时中位HBV DNA水平4400 IU/mL(1310~141000 IU/mL),6例患者因HBV再激活延缓抗肿瘤治疗,无因HBV再激活相关肝炎死亡患者。结论建议在使用ICI的高危人群中,应尽可能进行HBV血清学的普遍筛查。若使用ICI的肿瘤患者存在HBsAg阳性、HBcAb阳性等高危因素,建议不考虑基线HBV DNA水平即开始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 雷定佳罗华婷曾玥影罗海英王睿唐瑶秦波
- 关键词: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