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志贤

作品数:6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集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重点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皮肤溃疡病
  • 3篇半滑舌鳎
  • 2篇免疫
  • 2篇弧菌
  • 2篇RRNA基因
  • 2篇病原
  • 1篇对虾
  • 1篇休药期
  • 1篇选育群体
  • 1篇疫苗
  • 1篇群体选育
  • 1篇子代
  • 1篇鳗鲡
  • 1篇轮虫
  • 1篇免疫保护
  • 1篇免疫性能
  • 1篇疾病
  • 1篇减毒活疫苗
  • 1篇哈维氏弧菌
  • 1篇凡纳滨对虾

机构

  • 6篇集美大学
  • 1篇福建省水产研...

作者

  • 6篇姚志贤
  • 4篇陈政强
  • 4篇林茂
  • 2篇常建波
  • 1篇杨章武
  • 1篇王雪虹
  • 1篇张哲

传媒

  • 2篇福建水产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水产学报
  • 1篇集美大学学报...

年份

  • 4篇2012
  • 2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半滑舌鳎皮肤溃疡病病原及免疫保护研究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个体大、生长快、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其品质和经济价值位居鳎类之首,当前,其人工养殖产业已初具规模,然而,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疾病则给养殖生产带来负面...
姚志贤
关键词:半滑舌鳎皮肤溃疡病病原鉴定减毒活疫苗免疫保护
凡纳滨对虾选育群体子代免疫性能的初步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在凡纳滨对虾群体选择育种研究中,利用1个经过人工选择和自交传代的凡纳滨对虾群体F2A,连续两个世代对该群体自交繁育的子代及其与其它群体杂交繁育的子代,进行免疫指标的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该群体两个世代的自交组繁育的子代F3A和F4A组,多项免疫指标都高于同世代的其它交配组,其中血细胞吞噬杀伤活性F3A组比同世代其它组高14.8%和64.3%,F4A组比同世代的其他组高27.0%~44.8%;血清溶细胞活性F3A组比同世代其它组高76.3%和74.6%,F4A组比同世代其它组高36.5%~58.3%;血清蛋白含量也高于其它组;只有酚氧化酶低于其它组。显示在人工选育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群体内自交传代,可能有利于群体免疫性能的遗传。但杂交组在生长和抗逆方面表现的杂交优势,与其偏低的免疫指标不一致。
杨章武翁忠钗姚志贤卢小宁张哲陈政强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群体选育子代免疫
经济鳎类的疾病研究进展
2011年
近年来,随着经济鳎类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病害也随之频繁发生。本文就国内外经济鳎类的疾病研究情况,阐述了引起鳎类爆发流行疾病的病原体,及该类疾病的病原检测、鉴定方法、防治方法、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经济鳎类的疾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姚志贤陈政强林茂
关键词:疾病
氟苯尼考在两种鳗鲡体内残留及消除规律的研究被引量:12
2011年
研究了氟苯尼考在日本鳗鲡和欧洲鳗鲡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在25℃下,以30 mg/kg的剂量多次口灌给药后1、2、3、5、8、12、20、30 d,取鳗鲡的血浆和肌肉、肝脏、肾脏等样品,加入内标氯霉素混合,经萃取过滤后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测定的平均回收率在97.8%~101.3%之间,日内变异系数为(3.23±0.49)%,日间变异系数为(4.08±0.85)%.氟苯尼考在鳗鲡体内消除较慢,在日本鳗鲡和欧洲鳗鲡血浆中的半衰期分别达7.8 d和8.3 d.氟苯尼考的最高残留限量,如规定为0.2μg/g,则日本鳗鲡和欧洲鳗鲡用药后的最大休药期分别是38.7 d和28.5 d;如规定为1μg/g,则最大休药期分别是19.0 d和11.2 d.
林茂王雪虹姚志贤
关键词:氟苯尼考鳗鲡休药期
半滑舌鳎病原菌轮虫弧菌(Vibrio rotiferianus)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10
2012年
从患有严重皮肤溃疡病的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Günther)病灶处分离出4株优势菌,经人工感染证实其中一株菌株BV1为养殖半滑舌鳎皮肤溃疡病的病原菌。通过Biolog系统、细菌常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反应指标测定以及16S rRNA和gyrB序列分析对菌株BV1进行了综合鉴定,结果表明该致病菌为轮虫弧菌(Vibrio rotiferianus),其半致死量LD50为6.7×103CFU/mL。进一步的药敏试验表明其对链霉素、四环素等敏感,而对其他用于试验的抗生素敏感度低或具有一定的抗性。
陈政强姚志贤林茂常建波
关键词:半滑舌鳎RRNA基因
半滑舌鳎皮肤溃疡病病原研究被引量:26
2012年
为了对半滑舌鳎皮肤溃疡病的病原进行研究,从患有严重皮肤溃疡病的半滑舌鳎病灶中分离病原菌,并经人工感染确认病原。对引起此次疾病的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理化特性、胞外产物酶活性与溶血活性及其对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还测定了16 S rRNA、gyrB基因序列,分析了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从病灶中分离得到4株优势菌,经人工注射感染证实菌株A3为引起养殖半滑舌鳎皮肤溃疡病的病原菌,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1.5×104.2 CFU/mL。其中,16 S rRNA、gyrB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分别是JN391271、JN168881。从基于16 S rRNA与gyrB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看,分离筛选出来的病原菌与哈维氏弧菌同源性最高,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和16 S rRNA、gyrB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认为该病原菌为哈维氏弧菌。胞外产物酶活性及溶血活性检测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具有淀粉酶、尿素酶、脂肪酶、蛋白酶和卵磷脂酶活性而不具有明胶酶活性,在4%羊血TSA平板上呈β溶血活性。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四环素、强力霉素、诺氟沙星、磺胺异恶唑等敏感,而对其他用于试验的抗生素敏感度低或具有一定的抗性。
陈政强姚志贤林茂常建波
关键词:半滑舌鳎皮肤溃疡病哈维氏弧菌RRNA基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