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兰
- 作品数:68 被引量:181H指数:8
-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卫生厅面上科研课题江苏省医学重点建设学科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更多>>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BAFF、APRIL及其受体的表达研究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AFF)、增殖诱导配体(APRIL)及其受体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培养ALL细胞株Raji和REH细胞,采用Real Time-PCR及ELISA、Western blot检测BAFF、APRIL及其受体mRNA及蛋白表达;运用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法和流式细胞术(FCM)鉴定BAFF、APRIL蛋白在Raji和REH细胞的定位与表达;同时运用RT-PCR和ELISA方法检测不同治疗阶段(初发20例,缓解23例)ALL患儿和健康对照儿童(15例)各指标mRNA和血浆蛋白水平,并分析BAFF、APRIL血浆蛋白水平和主要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各指标mRNA和蛋白在ALL细胞株中均有表达,BAFF和APRIL蛋白定位于细胞膜上,FCM检测其阳性细胞比例及平均荧光强度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初发ALL儿童血浆BAFF、APRIL及其受体mRNA和蛋白水平比健康儿童显著升高(P<0.05);缓解期患儿各指标比初发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浆BAFF、APRIL水平和乳酸脱氢酶(LDH)、血清铁蛋白(SF)、白细胞计数(WBC)呈正相关,与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呈负相关,与患者性别、年龄无相关性。结论:ALL中BAFF、APRIL异常表达,提示BAFF、APRIL和儿童ALL的发生发展有关;其两个受体BCMA、TACI水平亦有不同程度升高,推断BAFF和APRIL在儿童ALL中可能是通过BCMA、TACI发生作用。
- 吴利辉孙宝兰徐美玉宋红花顾健辉杨治平倪红兵
- 关键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增殖诱导配体
- 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与被动凝集法的应用价值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与被动凝集法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不同病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肺炎患儿114例,在病程5 d内分别进行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及被动凝集法检测。根据临床诊断分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组(A组,54例)、非肺炎支原体肺炎组(B组,60例);A组患儿在病程7~10 d用两种方法复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结果 114例中,病程5 d内的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与被动凝集法阳性率分别为42.1%和23.7%(P〈0.05),灵敏度为83.33%和50.0%,特异度为95.0%和100%,ROC曲线下面积为89.2%和75.0%。A组病程7~10 d复查,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阳性35例(64.81%),被动凝集法检测支原体抗体阳性54例(100.0%)(P〈0.05)。结论 合理选择检测时机,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与被动凝集法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金爱琴吴尤佳孙宝兰徐美玉
-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
- 阿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观察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观察阿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患儿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30例给予利巴韦林10mg/kg/d,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治疗组30例给予阿昔洛韦10mg/kg/d,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每日分2次静脉滴注;疗程均为10-14天。结果治疗组显效率(73%)明显高于对照组(40%,P〈0.01),X2为6.787,P<0.01;治疗组发热消退时间、咽峡炎改善、淋巴结缩小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异型淋巴细胞恢复至〈10%的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或P〈0.05);治疗组未发现有粒细胞减少,无血小板减少,无肝功能损害。结论阿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安全有效。
- 朱慧龚红蕾孙宝兰
- 关键词: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联合红霉素治疗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 目的 为了进一步探讨重症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探讨大环内酯类药物红霉素在治疗重症毛细支气管炎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救治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的成功率和婴儿健康水平.方法 选择从2014年2月到2015年2月南通大学...
- 龚红蕾孙宝兰
- 关键词:SVCAM-1红霉素大环内酯类药物
- 丙戊酸钠联合吡柔比星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 2012年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恶性肿瘤,初始诱导化疗多采用VDLP方案,其中的柔红霉素(DNR)因有明显的心脏毒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预后,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吡柔比星(THP)为新一代蒽环类抗癌抗生素,与DNR作用机制大致相同,因其心脏不良反应小,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关于THP治疗儿童ALL的研究尚少见报道。
- 孙宝兰吴利辉吴尤佳杨治平李民徐美玉王惠民
- 关键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吡柔比星细胞增殖丙戊酸钠凋亡VDLP方案心脏不良反应
- 剖宫孕妇及其窒息新生儿FIB、DD、AT-Ⅲ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分析剖宫孕妇及其窒息新生儿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探讨其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院剖宫分娩的67对孕妇及新生儿,分为A、B、C组;A组为窒息组(n=25),孕妇有高危疾病和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B组为非窒息组(n=19),孕妇有高危疾病和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无窒息;C组为对照组(n=23),孕妇及新生儿健康。检验并分析各组母婴的血浆FIB、DD、AT-Ⅲ水平,对A组母婴3个凝血指标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母亲3个指标对新生儿窒息的预测效能。结果A组孕妇及新生儿与B、C组比较,DD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A组孕妇AT-Ⅲ水平较B、C组低(P〈0.05),B组孕妇AT-Ⅲ水平较A、C组高(P〈0.05),各组间新生儿AT-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孕妇及新生儿FIB水平较C组低(P〈0.05),而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母婴DD水平成正相关(r=0.429,P〈0.05),FIB、AT-Ⅲ水平无相关。ROC曲线下面积:孕妇DD曲线下面积为0.902,敏感度88.0%,特异度76.2%;AT—Ⅲ曲线下面积为0.819,特异度92.0%;FIB曲线下面积为0.627。结论孕妇的血浆DD水平可预测新生儿窒息,联合AT-Ⅲ及FIB有助于判断剖宫产的时机,防止新生儿窒息。
- 邵志莉孙宝兰王忠慧高薇薇李海英吴尤佳
-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新生儿窒息胎儿宫内窘迫
- 卵巢癌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因素Meta分析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评价卵巢癌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高危因素,为临床提供循证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7年12月,同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采用NOS量表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应用Stata1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26篇文献包括10 045例卵巢癌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卵巢癌患者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因素包括年龄(P<0.001,SMD=0.370,95%CI 0.219~0.520)、体重指数(P=0.011,SMD=0.639,95%CI 0.149~1.129)、VTE史(P=0.003,OR=3.336,95%CI 1.511~7.365)、透明细胞型(P<0.001,OR=2.398,95%CI 1.642~3.502)和腹水(P=0.001,OR=1.665,95%CI 1.217~2.278)。早期肿瘤(P=0.001,OR=0.591,95%CI 0.428~0.816)和满意减瘤术(P=0.007,OR=0.665,95%CI 0.495~0.893)是保护因素。采用剔除中低质量文献的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与原Meta分析结论相符,结果稳定。结论卵巢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因素包括高龄、肥胖、VTE史、晚期肿瘤、透明细胞型、大量腹水和欠满意减瘤术。
- 成曦苏张瑶孙宝兰华天齐张玉泉
- 关键词:卵巢肿瘤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因素
- 血清S100B蛋白动态变化对妊娠高血压母分娩儿脑损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探讨血清S100B蛋白动态变化对妊娠高血压母分娩儿脑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76例妊娠高血压母分娩儿纳入实验组,据生后20项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分为两组:≤35分为脑损伤组(36例),>35分为非脑损伤组(40例);同期选取健康母亲所生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30例)。三组分别采集脐静脉血及生后24、72 h静脉血,ELISA测定血清S100B蛋白水平。结果:在三个时间点,脑损伤组血清S100B蛋白水平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后24 h,S100B蛋白诊断脑损伤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2%、87.5%,均高于其他两个时间点;血清S100B蛋白水平与NBNA评分呈负相关,生后24 h的相关系数大于其他两个时间点。结论:监测血清S100B蛋白有助于妊娠高血压母分娩儿脑损伤的诊断,其中生后24 h诊断价值最高,可以作为临床采血最佳时间的选择。
- 吴尤佳李海英孙宝兰徐美玉
- 关键词:SIOOB蛋白妊娠高血压脑损伤
- 血栓调节蛋白在大鼠深静脉血栓模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观察大鼠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及消退的自然演变过程中血栓调节蛋白(TM)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60)和对照组(n=6),模型组采用"狭窄法"建立DVT模型,对照组采用"假手术法"。建模后分别于1 h、4 h、6 h、12 h、24 h、3 d、7 d、14 d、21 d、28 d共10个时间点处死。检测大鼠血栓重量/长度比值、血浆中可溶性TM浓度、血栓组织及下腔静脉内皮中TM mRNA的表达。结果 1)血栓重量/长度比值在造模早期(1、4、6、12 h)较低,四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在造模后24 h、3 d、7 d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P> 0.05);造模后14 d开始降低,但其与21、28 d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 0.05)。(2)ELISA结果显示,血浆中可溶性TM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随时间推移总体逐渐升高。(3)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血栓TM mRNA表达随时间推移总体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血管内皮TM mRNA表达在1、4、6、12 h较对照组高(P<0.01);在24 h、3 d、7 d较对照组低(P<0.01);14、21、28 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 0.05)。(4)血栓重量/长度比值和内皮TM mRNA呈负相关(r=-0.92,P<0.01);而血栓TM mRNA和血浆可溶性TM呈正相关(r=0.96,P<0.01)。结论内皮TM mRNA的表达变化可以反映DVT的病情进展,具有良好的预后作用。
- 成曦孙宝兰苏张瑶张玉泉
- 关键词:血栓调节蛋白深静脉血栓血栓形成
- 血栓调节蛋白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9年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是妊娠与血压升高并存的一组疾病,发生率为5%12%[1]。该种疾病不仅是孕产妇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因素,也是围生儿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因素,其中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和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1]。
- 成曦孙宝兰苏张瑶张玉泉
- 关键词:血栓调节蛋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