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
- 作品数:9 被引量:19H指数:2
- 供职机构:丹东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偏头痛患者应用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黛力新治疗的效果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应用盐酸氟桂利嗪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商品名:黛力新)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偏头痛患者,按照临床给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行单纯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黛力新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头痛程度评分及头痛证候积分改善情况、疾病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头痛程度评分、头痛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头痛程度评分、头痛证候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行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黛力新治疗,可以取得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且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复发率相对较低,可以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 孙明
- 关键词:偏头痛盐酸氟桂利嗪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
- 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时血浆F(1+2)和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血浆F(1+2)和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作为治疗组,并在溶栓治疗后根据治疗情况分为溶栓较好组(37例)和溶栓较差组(23例);选择健康体检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入组后先实施常规治疗,并于发病6h内给予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观察治疗组溶栓前后NIHSS评分情况,比较治疗组、对照组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和D-二聚体含量及治疗各时间段(1、2、3、6、12、24、48、72、96h)治疗组患者血浆F(1+2)和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结果治疗后,溶栓较好组NIHSS评分低于溶栓较差组(P<0.05)。溶栓治疗前,治疗组血浆F(1+2)、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治疗后,溶栓较好组F(1+2)水平峰值为治疗后2h,溶栓较差组为治疗后6h,溶栓较好组F(1+2)峰值后水平均低于溶栓较差组(P<0.05)。溶栓治疗后,两组D-二聚体均在溶栓治疗后2h达峰值,且两组达峰值后均下降,其中溶栓较差组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较溶栓较好组平缓(P<0.05)。结论急性轻型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时动态监测血浆F(1+2)和D-二聚体水平,对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效果有一定预测作用,同时可根据其动态变化情况调整阿替普酶用量,对颅内出血有一定预防作用。
- 孙明姜永宁田威娜
- 关键词:脑梗死静脉溶栓凝血酶原片段1+2D-二聚体
- 复方曲肽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微循环及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探究复方曲肽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微循环及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及经复方曲肽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的ACI患者各62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HS)、全血低切黏度(LS)、血浆黏度(PV)〕、血小板聚集率、微循环损伤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差异。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HS、LS、PV)、血小板聚集率、微循环损伤指标(MMP9)、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血清VEGF水平则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曲肽注射液可减轻ACI患者微循环损伤,并纠正其血流状态,同时也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 孙明姜永宁田威娜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微循环血小板聚集性
- 缺血性脑血管病急诊取栓及择期颅内外支架介入治疗
- 2023年
- 分析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给予急诊取栓及择期颅内外支架介入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入院后以电脑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30)、实验组(n=30)两组,对照组给予取栓治疗,实验组给予取栓及择期颅内外支架介入治疗,并对比治疗效果,研究起止时间为2022年1月-2022年12月。结果 实验组较对照组的NIHSS评分与血清Hcy水平更低;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患者的椎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颈总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更低;实验组较对照组的PV、EAI、FIB水平更低;疾病预后方面,患者的各项指标也表现更为优异;上述指标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血清Hcy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经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取栓及择期颅内外支架介入治疗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能够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起到必要的改善作用,逐渐恢复患者脑部组织的血液流变学状态,循序渐进地恢复患者脑组织血供,防止发生严重不良预后,值得临床采纳。
- 孙明姜永宁
- 关键词:取栓缺血性脑血管病
- 丁苯酞与阿替普酶注射液联合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究在脑梗死患者中采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注射液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随机选择60例进行研究分析,选取时间始于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结束。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采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注射液治疗的实验组和单独阿替普酶治疗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相较于实验组更低,两组数据比较存在差异,具有临床对比价值(P<0.05)。结论丁苯酞和阿替普酶注射液联合治疗脑梗死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在临床中进一步应用。
- 孙明
- 关键词:丁苯酞脑梗死
- 定量脑电图监测联合血清CXC趋化因子16、正五聚蛋白3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 2025年
- 目的探讨定量脑电图监测联合血清CXC趋化因子16(CXCL16)、正五聚蛋白3(PTX3)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3月至2023年3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出院90 d时通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评估并分组,其中预后良好组75例,预后不良组35例,比较两组入院时定量脑电图监测指标和血清CXCL16、PTX3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联合诊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诊断效能。结果预后不良组血清CXCL16、PTX3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3.74±0.59)μg/L比(2.58±0.41)μg/L、(3.36±0.67)μg/L比(3.01±0.5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各脑区功率比指数(DTABR)及总体DTABR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定量脑电图监测联合血清CXCL16、PTX3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911(95%CI 0.849~0.974),高于任一单项指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患者血清CXCL16、PTX3水平及定量脑电图监测指标DTABR均高于预后良好患者,三项指标联合监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陈敏陈敏王兴
- 关键词:脑梗死脑电描记术预后
- 多模磁共振指导下超时间窗机械取栓的临床研究
- 2023年
- 观察多模磁共振指导下超时间窗机械取栓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月-202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分成30例每组(A组、B组),分别予以常规治疗+低剂量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及多模磁共振指导下超时间窗机械取栓治疗,并就疗效展开观察对比。结果 ①血管再通时间B组(5.05±0.62h)较A组(7.37±0.79h)更短,血管再通成功率(90.00%)较A组(66.67%)更高,对比(P〈0.05)。②治疗1d、1月及3月后神经功能受损评分B组(6.05±0.62分、3.24±0.64分、1.25±0.33分)均较A组(8.37±0.79分、5.23±0.83分、2.02±0.46分)更低,对比(P〈0.05)。③治疗1d、1月及3月后预后评分B组(3.24±0.87分、2.91±0.54分、1.10±0.59分)均较A组(4.05±0.97分、3.79±0.74分、2.90±0.64分)更低,对比(P〈0.05)。④并发症B组(6.67%)较A组(26.67%)更低,对比(P〈0.05)。结论 多模磁共振指导下超时间窗机械取栓可缩短血管再通时间,增加血管再通成功率,并恢复患者神经功能,降低与预防相关并发症,最终促使预后质量提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 孙明李相宁姜永宁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