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术鹏

作品数:10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乙型
  • 4篇肝炎
  • 4篇肝炎病毒
  • 4篇病毒
  • 3篇乙型肝炎
  • 3篇乙型肝炎病毒
  • 3篇肝癌
  • 2篇乙肝
  • 2篇乙肝相关
  • 2篇乙肝相关性
  • 2篇乙肝相关性肝...
  • 2篇造血
  • 2篇造血干
  • 2篇造血干细胞
  • 2篇脐带
  • 2篇脐带血
  • 2篇细胞
  • 2篇抗体
  • 2篇干细胞
  • 2篇ANTI

机构

  • 10篇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 10篇兰英华
  • 10篇宋术鹏
  • 9篇李用国
  • 5篇黄艳欣
  • 4篇姜立胜
  • 3篇刘岚
  • 3篇许明妍
  • 3篇严勤
  • 3篇范荣山
  • 2篇陈国林
  • 2篇陈明
  • 1篇马宁
  • 1篇田振楠
  • 1篇陈晓红
  • 1篇郭伟
  • 1篇乌兰图雅
  • 1篇陈明明
  • 1篇陶莉

传媒

  • 3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第三届全国病...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透析 接受化疗 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及毒瘾者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探讨
2014年
目前对于透析、接受化疗及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和毒瘾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时,其抗病毒治疗均推荐选择强效、低耐药的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不推荐干扰素治疗。对于透析者,当转氨酶和HBV-DNA水平未达到抗病毒治疗指征时,应考虑透析因素的影响,需积极行肝活检,以明确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对于化疗或者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均需要密切监测乙型肝炎标志物,以确定是否需HBV治疗;对于毒瘾者,选择抗病毒治疗时机时应排除药物性肝损害的可能性。
宋术鹏兰英华李用国
关键词:毒瘾者抗HBV治疗
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病理分化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HBV相关性肝癌病理分化的影响及肝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3年1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HBV相关性肝癌且行肝部分切除的患者127例。其中术前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16例,术前未抗病毒治疗111例,分析两组之间病理分化的差异。术后抗病毒及术后未抗病毒患者分别为29例和82例,随访并分析两组间术后生存及复发的情况,应用多因素分析肝癌预后的影响因素。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秩检验,生存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术前抗病毒治疗患者高、中、低分化肝细胞癌所占比例分别为18.75%、68.75%和12.50%,术前未抗病毒治疗患者分别为16.22%、66.67%和17.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24,P=0.885)。127例患者的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39个月,6个月、1年、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7%、77.5%、59.3%。术后抗病毒治疗患者的6个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96.3%、92.4%、78.5%,明显高于术后未抗病毒治疗患者的85.9%、70.0%、4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67,P=0.008)。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数目、门静脉转移、甲胎蛋白(AFP)水平、术后抗病毒治疗、病理分化、TNM分级、巴塞罗那临床分期(BCLC分期)、γ-GT、PTA是肝癌术后生存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AFP水平(HR=1,95%CI:1.000441.002,P=0.004)、术后抗病毒治疗(HR=0.38,95%CI:0.38~0.15,P=0.04)和BCLC分期(C比A:HR=3.63,95%CI:1.31~10.09,P=0.04)是影响肝癌患者生存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HBV相关性肝癌的病理分化无显著影响,而AFP水平、B
许明妍宋术鹏兰英华黄艳欣姜立胜严勤范荣山李用国
关键词:肝炎乙型抗病毒药病理分化预后因素
EB病毒感染75例临床分析
<正>目的分析EBV感染的临床特征,提高对EBV感染的认识,为该病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4年3月我科75例EB病毒感染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 75...
田振楠兰英华乌兰图雅陈晓红宋术鹏马宁姜立胜刘岚李用国
文献传递
布鲁菌病合并EBV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分析布鲁菌病合并EB病毒(EBV)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收治的114例急性布鲁菌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总结EBV感染阳性及阴性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在入组的114例急性布鲁菌病感染患者中,EBV阳性41例,占35.96%。EBV阳性组患者的关节痛和肌肉痛比例明显低于EBV阴性组[34.1%(14/41)比64.4%(47/73),46.3%(19/41)比67.1%(49/73)](P<0.05)。EBV阳性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EBV阴性组[(4.6±1.9)×109/L比(5.4±1.9)×109/L](P<0.05)。二分类反应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调整后OR=1.285,95%CI 1.016~1.624,P=0.036)和肌酸激酶升高(调整后OR=1.158,95%CI 1.004~1.335,P=0.044)是住院期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布鲁菌病患者可以导致EBV激活,但并没有因为合并EBV感染而导致病情加重。
那琳琳兰英华高杰宋术鹏张凯丽李芳轩鞠宏飞胡佳李用国
关键词:布鲁菌病EB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体外感染脐血造血干细胞的研究
2015年
目的探讨脐血来源的CD34+造血干细胞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易感性。方法留取健康产妇的脐血,分离纯化CD34+造血干细胞,加入细胞因子和高载量HBV阳性血清(107IU/m L)共同培养。于培养12天时提取细胞进行免疫组化、免疫荧光、透射电镜观察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果 HBV感染组CD34+造血干细胞经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内可见HBs Ag染色呈阳性表达,与阳性对照组Hep G2.2.15细胞系一致。电镜观察到细胞胞浆内有HBV病毒颗粒。在HBV感染的CD34+造血干细胞中RT-PCR检测到HBV S基因的条带。结论 HBV可以体外感染脐血来源CD34+造血干细胞。这为进一步从干细胞角度研究乙肝慢性化的机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黄艳欣严勤兰英华范荣山宋术鹏李用国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造血干细胞脐带血
Ku蛋白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3年
Ku蛋白功能广泛,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其不仅在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及细胞周期的调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肿瘤放化疗抵抗密切相关。Ku蛋白在正常细胞中对肿瘤的抑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当其异常表达时可能会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其在肿瘤中的表达水平及功能还会影响肿瘤放化疗疗效,另外在肿瘤患者血清中检测到其自身抗体水平升高,使其自身抗体有可能成为新的肿瘤标志物。
宋术鹏兰英华李用国
关键词:KU蛋白肿瘤抑制作用
哈尔滨市2168例企事业职工中脂肪肝患病情况调查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初步研究企事业职工体检人群中脂肪肝患病情况与相关因素。方法对体检中心随机选出2 168例体检人群(均无病毒性肝炎),对其一般资料脂肪肝的患病率、血糖、血脂、肝功能进行分析。结果 2 168例受检人群中脂肪肝检出为1 147例,占52.91%。其中男性检出率为64.15%,女性检出率为33.71%。男女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脂肪肝组血糖、血脂、肝功能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初步结果显示哈尔滨市企事业职工体检人群中脂肪肝患病率较高,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并且脂肪肝的发生与高血糖、高血脂关系密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检测可用作脂肪肝的筛查、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评价指标。
郭伟陶莉宋术鹏陈明明兰英华
关键词:脂肪肝血糖血脂
Anti-Ku86在乙肝相关性肝癌中表达水平的研究
目的:原发性肝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在我国,其主要病因为乙肝病毒的感染。其早期常无明显临床表现,发现时往往已为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低,影响冶疗效果。如能提高早期诊断率,将大大提高患者...
宋术鹏李用国黄艳欣许明妍陈国林陈明姜立胜刘岚兰英华
关键词:乙肝相关性肝癌血清标志物
anti-Ku86在乙肝相关性肝癌中表达水平的研究
目的原发性肝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在我国,其主要病因为乙肝病毒的感染。其早期常无明显临床表现,发现时往往已为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低,影响治疗效果。如能提高早期诊断率,将大大提高患者的...
宋术鹏李用国黄艳欣许明妍陈国林陈明姜立胜刘岚兰英华
乙型肝炎病毒在造血干细胞内复制规律的研究
2016年
目的探讨HBV感染脐血来源造血干细胞后的复制规律。方法从健康产妇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纯化CD34^+HSCs,与HBV阳性血清(107IU/m L)孵育24 h后,反复洗涤并培养,连续测定细胞内HBVDNA。另以不同滴度HBV阳性血清(A组104IU/m L、B组106IU/m L、C组108IU/m L)与CD34+细胞共培养,测定第0、1、6、12天上清中HBVDNA、细胞内HBVDNA和HBsAg水平,并观察细胞形态及进行细胞计数。结果连续测定细胞内HBVDNA,第12天较第0天明显升高(P<0.01)。不同滴度HBV感染CD34^+HSCs的细胞内HBV DNA,A组基本没有增加,B组(P<0.001)和C组呈现逐渐递增趋势(P<0.05)。上清中HBVDNA定量3组均呈上升趋势,第12天与第0天相比,B组明显增加(P<0.01),C组无显著差异(P>0.05),A组有所增加(P<0.05),但病毒载量呈现低水平复制状态。细胞内HBsAg定量A组略增高,B组和C组呈明显增加趋势。各组间细胞形态和数量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脐血来源CD34^+HSCs支持HBV复制,暴露于越高载量的HBV,越容易受到感染,感染后未发现对HSCs生长的抑制作用。
黄艳欣兰英华严勤范荣山宋术鹏李用国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脐带血病毒感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