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云芳
- 作品数:12 被引量:57H指数:5
- 供职机构:贵阳中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闯关游戏型教学模式在正常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探索被引量:8
- 2019年
-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的科学,是学习临床医学、甚至其他基础医学课程的重要基础课[1]。传统教学常常以“填鸭式”的形式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能力,难以把医学生培养成富有探索和充满创新精神的有用人才。受到学生沉迷游戏现象启发,将游戏闯关形式引入教学改革,学生通过闯关从而激发其挑战欲望,通关后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和成功感[2]。因此,提出了在解剖学中采用闯关游戏型课堂教学模式,并以该课程“自主学习”章节(肌学、女性生殖系统等)为试点,以期为解剖学教学实践者提供借鉴。
- 武静罗亚飞唐中生陆莹吴春鹏寇云芳
- 关键词:女性生殖系统成功感医学生培养闯关游戏
- 电针介入时间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观察电针在不同介入时间点对大鼠脑缺血治疗14d后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和缺血半暗带细胞凋亡的变化,探讨电针在对脑缺血治疗中的最佳介入时间窗。方法:采用SD大鼠不开颅可逆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分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组和电针组(按缺血后开始电针治疗的时间分6h、24h、72h、7d四个电针亚组)。治疗至第14d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mNSS)并检测缺血半暗带细胞凋亡数。结果:电针能够促进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细胞凋亡数量,总体以6h电针亚组差异最为显著(P<0.05),24h电针亚组次之。结论:电针治疗可能是通过对缺血半暗带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以降低细胞凋亡数量,从而促进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且在脑缺血不同时期开展电针治疗均有一定疗效,急性期开展治疗效果尤佳。
- 寇云芳蔡恩丽张祎武煜明
- 关键词:电针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功能评分细胞凋亡
- 翻转课堂教学法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4
- 2018年
-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起源于美国,是一种将传统讲授式教学和慕课教学资源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将新知识的学习放在课前,课上以小组协作学习及教师答疑为主。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现报道如下。
- 陆莹罗亚非唐中生谢高宇吴春朋寇云芳范瑞娟朱世杰
-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法教学资源
- 穴位埋线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血液流变学和海马CA1区神经元p75NTR表达的影响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CIAA)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血液流变学(BR)及海马CA1区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NTR)表达的影响,探讨CIAA对VD大鼠脑缺血性损伤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采用改良Pulsinelli′s四血管阻断法建立VD大鼠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VD模型组、CIAA组、尼莫地平组,并设置假手术组作为对照。CIAA组、尼莫地平组分别施行CIAA和尼莫地平治疗。血液流变快测仪检测BR相应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A1区神经元p75NTR表达,观察并比较各组大鼠BR及p75NTR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VD模型组大鼠BR、海马CA1区神经元p75NTR表达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VD模型组比较,CIAA组、尼莫地平组BR指标降低、海马CA1区神经元p75NTR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AA可降低痴呆大鼠BR、下调海马CA1区神经元p75NTR表达,这可能是其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的神经保护机制。
- 唐中生李霞吴春朋罗亚非谢高宇寇云芳
-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穴位埋线血液流变学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神经保护机制
- 穴位埋线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和Bcl-2 mRNA及Bax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穴位埋线对VD大鼠脑缺血性损伤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采用改良Pulsinelli’s 4血管阻断法建立VD大鼠模型,随机数表法分为VD模型组、穴位埋线组、尼莫地平组,并设置假手术组作为对照。两个治疗组分别施行穴位埋线和尼莫地平治疗。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后,取含海马的脑组织,TUNEL法检测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原位杂交法检测其Bcl-2 mRNA及Bax mRNA表达,观察并比较各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VD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可见大量凋亡细胞、Bcl-2 mRNA表达降低、Bax mRNA的表达增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VD模型组表现出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VD模型组比较,穴位埋线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显著提高(P<0.01),CA1区凋亡细胞明显减少(P<0.01),可见一定数量的Bcl-2 mRNA阳性细胞表达,而Bax mRNA阳性细胞表达较少。结论穴位埋线可通过上调VD大鼠海马CA1区Bcl-2 mRNA的表达、下调Bax mRNA的表达,抑制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 唐中生吴春朋罗亚非谢高宇寇云芳
-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BCL-2家族穴位埋线疗法原位缺口末端标记
- 桂枝茯苓丸对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及免疫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桂枝茯苓丸体外对人脐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及免疫活性的影响,并揭示其作用机制。方法:获取单核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细胞因子组、桂枝茯苓丸组和桂枝茯苓丸+细胞因子组)进行体外细胞培养,观察各组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变化、表面标志物蛋白的表达及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各组单核细胞体外培养均可诱导为树突状细胞;各组细胞表面标志物蛋白随树突状细胞成熟表达增强,尤以桂枝茯苓丸+细胞因子组诱导的树突状细胞多、表达强(P <0. 05),形态学特征更为明显,诱导T细胞的增殖能力强(P <0. 05)。结论:桂枝茯苓丸可促进人脐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增强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活性,并与细胞因子协同作用效果更佳。
- 陆莹罗亚非唐中生朱世杰范瑞娟吴春朋寇云芳谢高宇
- 关键词:桂枝茯苓丸树突状细胞脐血免疫活性
- 针刺时间窗在脑缺血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通过分析近年来41篇对脑缺血病治疗和研究的文献,对脑缺血针刺治疗的介入时间窗进行概述。
- 寇云芳武煜明
- 关键词:脑缺血针刺时间窗
- 电针不同介入时间对大鼠脑出血后行为学和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研究电针不同介入时间对大鼠脑出血(ICH)的干预作用。方法:19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各组分别分6 h、24 h、72 h、7 d共4个亚组。建立大鼠ICH模型,干预后评定行为学变化,并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大鼠灌注取脑前进行行为学评分,各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模型组血肿周围脑组织坏死,可见到较多含铁血黄素颗粒,炎细胞浸润。针刺组较模型组脑组织有所修复,其中6 h组较其它各电针组改善更明显。结论:不同时间介入电针,特别是ICH后早期进行电针治疗,可以改善ICH大鼠脑组织损伤,减轻炎症反应,保护神经元,促进脑组织的功能修复。
- 褚鑫蔡恩丽唐柱生寇云芳武煜明
- 关键词:电针脑出血脑组织形态学行为学
- 电针不同介入时间对脑缺血大鼠缺血半暗带保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观察比较电针在不同介入时间点治疗大鼠脑缺血14 d,对脑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的变化、神经功能恢复和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采用SD大鼠不开颅可逆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组和电针组(按开始电针治疗的时间分6 h、24 h、72 h、7 d四个亚组),电针百会、人中穴14 d,检测各组神经功能评分(mNSS)、变性神经元和脑梗死体积的变化。结果:mNSS评分显示,6 h电针组神经功能恢复最佳,24 h、72 h电针组次之,7 d电针组最差。各电针组脑梗死体积较缺血组皆有所缩小,以6 h、24 h电针组差异显著(P<0.01),72 h电针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电针各组缺血半暗带变性神经元百分比与缺血组相比,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能通过对缺血半暗带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来延缓梗死区的进展,从而促进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在脑缺血不同时期开展电针治疗均有一定疗效,急性期开始治疗效果最佳。
- 寇云芳武煜明蔡恩丽张祎
- 关键词:电针介入时间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
- 正常人体解剖学教学基本功训练的实践与探索
- 2016年
- 教学基本功是教学的起点,也是反映师资队伍和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试讲和授课、教学研究、课后反思等活动,不断锤炼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 唐中生罗亚非吴春朋谢高宇陆莹寇云芳范瑞娟
- 关键词:解剖学教学基本功集体备课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