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骨折
  • 4篇疗效
  • 3篇疗效分析
  • 3篇近端
  • 2篇置钉
  • 2篇入路
  • 2篇人工肱骨头
  • 2篇肱骨
  • 2篇肱骨近端
  • 2篇肱骨头
  • 2篇肱骨头置换
  • 2篇临床疗效
  • 2篇临床疗效分析
  • 2篇内固定
  • 2篇老年
  • 2篇骨头
  • 1篇胸腰段
  • 1篇胸腰段脊柱
  • 1篇胸腰段脊柱骨...
  • 1篇腰段

机构

  • 7篇太仓市第一人...
  • 3篇苏州大学

作者

  • 9篇屈路强
  • 4篇袁利杰
  • 3篇夏聪
  • 2篇杨桢榕
  • 2篇史建勇
  • 2篇闫楷忠
  • 1篇邹俊

传媒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生物骨科材料...
  • 1篇中国伤残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华骨与关节...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锁骨骨折的有限元分析: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传统钢板螺钉内固定的比较
2024年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bridge combined fixation system,BCFS)与传统钢板螺钉固定(plate screw fixation,PSF)在锁骨中段骨折中应用的力学表现,评估BCFS在模拟负载条件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和应力分布特性,以探究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在优势。方法采用1名健康志愿者的正常锁骨三维CT数据,通过相关软件建立锁骨中段横断骨折模型。同时设计了8种内固定配置:BCFS圆棒(直径4 mm)上置及前置、PSF上置及前置、BCFS双棒固定、BCFS扁棒(4 mm×8 mm长圆截面)上置及前置,以及髓内钉固定。对模型施加压缩、扭转、三点弯曲应力测试,评价指标包括固定装置的最大等效应力和骨折端的最大位移,以此来检验各种固定方式下的应力分布和骨折端稳定性。结果桥接扁棒固定方式在参数表现上优于传统PSF,后者又要优于桥接4 mm直径单圆棒固定。在200 N压缩负荷下,桥接扁棒前置固定的最大应力为210.92 MPa,位移为0.15 mm,相较于PSF前置固定的292.46 MPa和0.16 mm,以及桥接4 mm圆棒前置固定的720.6 MPa和0.72 mm表现更为优异。在扭转载荷下,桥接扁棒上置固定的最大应力为27.36 MPa,位移为0.04 mm,不仅低于PSF上置固定的28.62 MPa和0.07 mm,也显著低于桥接4 mm圆棒上置固定的50.97 MPa和0.13 mm。在三点弯曲负荷下,桥接扁棒上置固定的最大应力和位移分别为217.98 MPa和0.37 mm,低于PSF上置固定的253.47 MPa和0.37 mm,同时也显著优于桥接4 mm圆棒上置固定的332.52 MPa和0.41 mm。结论BCFS为锁骨中段骨折提供了多样化的固定选择,使得针对不同骨折类型可以采用相应的BCFS配置。本研究展示了BCFS固定方案在内植物应力和骨折端位移方面的优势,提供了比传统PSF更宽广的选择范围。其避免了PSF的过度固定及髓内钉固定不足,提供了一种生物力学上更为稳健的解决方案。
李潺袁利杰屈路强顾晓岚夏聪
关键词:锁骨中段骨折有限元分析
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手术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2024年
目的:探讨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手术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2年2月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脊柱内镜手术入路不同,采用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手术的32例作为椎间孔组,采用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手术的33例作为椎板间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前和术后3个月时的疼痛情况、腰椎功能、脊髓神经功能,术后3个月的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2年内的复发率。结果:随访时间24~38个月,平均(31.4±5.8)个月。椎板间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接受X线放射次数均少于椎间孔组(P均<0.05);两组患者失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均较术前降低(P均<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神经潜伏期均较术前缩短,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术前增加(P均<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随访,两组患者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间组患者的复发时间较椎间孔组延后(P<0.05)。结论: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手术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LDH在改善疼痛、腰椎功能及脊髓神经功能方面的疗效相当,且手术并发症风险接近。椎板间入路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接受X线放射次数更少,并可延后LDH复发时间。
雷雨鸣袁利杰邹俊屈路强顾晓岚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入路
老年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的有效性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研究老年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患者采取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取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的老年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行肱骨近端philos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的老年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主动锻炼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肩关节功能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94.39±19.02)min、术中出血量(412.57±100.07)ml均少于对照组的(121.52±20.45)min、(505.68±150.85)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主动锻炼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为(2.08±1.02)分,与对照组的(2.15±1.09)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效果良好,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顾晓岚夏聪屈路强袁利杰
关键词: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术
肌间隙入路椎弓根置钉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椎弓根置钉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2017年1月—2019年10月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0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Wiltse入路组和常规入路组各50例。Wiltse入路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18~60岁,平均42.2岁;高处坠落伤19例,道路交通伤25例,砸伤6例。常规入路组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18~60岁,平均41.5岁;高处坠落伤17例,道路交通伤28例,砸伤5例。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康复指标、手术效果、恢复情况及术后切口浅表感染、腰背疼痛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Wiltse入路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常规入路组[(119.8±8.3)mL vs.(192.2±10.5)mL、(90.7±6.4)min vs.(119.1±8.7)min、(11.8±1.6)d vs.(15.1±2.0)d,P<0.05]。Wiltse入路组术前、术后12个月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15.5±1.8)mm、(26.1±3.0)mm,常规入路组分别为(15.2±1.1)mm、(25.3±3.1)mm,两组术后12个月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均提高(P<0.05);Wiltse入路组术前、术后12个月矢状位椎体Cobb角分别为(23.2±2.5)°、(5.9±0.7)°,常规入路组分别为(22.7±3.3)°、(6.3±1.0)°,两组术后12个月矢状位椎体Cobb角度较术前均降低(P<0.05);两组术后12个月椎体前缘高度、矢状位椎体Cobb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术前、术后6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分别为(40.7±5.2)分、(5.0±0.8)分,常规入路组分别为(39.8±6.4)分、(5.2±0.7)分,两组术后6个月ODI评分较术前均降低(P<0.05),且术后6个月ODI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入路组(2%vs.16%,P<0.05)。结论胸腰段脊柱骨折中实施Wiltse入路椎弓根置钉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其解剖结构及脊柱功能恢复效果与常规入路治疗相当,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
袁利杰屈路强夏聪
关键词:胸腰段脊柱骨折肌间隙入路椎弓根置钉
对比单、双侧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4年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 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 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3年6月,对9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单侧组和双侧组。单侧组(经单侧椎弓根PKP且骨水泥充填超过中线)50例,双侧组(经双侧椎弓根PKP)40例,分别按照VAS疼痛评分、椎体Cobbs角、椎体高度变化、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患者满意度、远近期并发症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神经系统损伤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前术后VAS疼痛评分、椎体Cobbs角、椎体高度变化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X线暴露时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是有效的,单侧穿刺能减少手术中X线暴露时间、缩短手术时间。
屈路强杨桢榕闫楷忠
关键词: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临床疗效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中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效果分析
2019年
目的:分析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中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6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中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共46例作为研究的对象,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按Neer分型其中4部分骨折36例,3、4部分骨折伴脱位10例,合并臂丛神经损伤3例,腋神经损伤2例,骨密度不同程度骨质疏松.假体采用邦美第2代组配式假体.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无肩关节脱位、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骨髓炎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肩关节Neer评分:优13例,良25例,中6例,差2例,优良率82%.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中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种可行性选择,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患者整体治疗效果良好,利于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高健袁利杰屈路强
关键词:肱骨头置换中老年肱骨近端骨折
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被引量:9
2013年
桡骨远端波及关节面的骨折临床比较多见,约占急诊骨折的17%。这类骨折的处理方法较多,但后遗症也多。本科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对61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取得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夏聪屈路强史建勇
关键词: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切开复位锁定钢板钢板内固定骨折患者关节面
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技术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技术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4年1月我院使用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技术治疗的不稳定骨盆骨折78例。上述患者分为两组并分别采用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技术和髂嵴置钉外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对两组术后并发症和术后随访相关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患者(P<0.05);观察组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技术能够有效地治疗骨盆骨折。
屈路强闫楷忠杨桢榕
关键词:骨盆骨折外固定
应用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0例疗效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2月-2010年12月应用PFN-A内固定治疗30例股骨粗隆问骨折的相关临床资料,对手术方式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30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29例骨折愈合.1例未愈合,治疗优良率96.7%。结论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确切。
史建勇屈路强
关键词: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髓内钉疗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