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新平 作品数:42 被引量:134 H指数:8 供职机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新疆利什曼原虫同工酶谱的初步研究Ⅱ.等电聚焦分析 1995年 我们用薄层等电聚焦方法对新疆不同来源分离的6株利什曼原虫的GPI、G6PDH、MDH、ACP和EST5种酶进行了同工酶谱的分析。对照株包括杜氏利什曼原虫(MHOM/IN/80/DD8)、硕大利什曼原虫(MHOM/IQ/00/LH32)、沙鼠利什曼原虫(RHO/CN62/#.S.L)以及蜥蜴利什曼原虫各1株。结果发现GPI在不同种利什曼原虫之间有微小区别,没有种下分类的价值。G6PDH在不同种利什曼原虫之间有一定差别,在同一种原虫的不同株之间差异不大。在这2种同工酶谱上,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与蜥蜴利什曼原虫(Sauroleishmania)两个不同属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差别。ACP和MDH在不同种和同一种利什曼原虫的不同株之间都有明显的区别。从新疆不同地区分离的婴儿利什曼原虫以及从同一地区不同年份分离的都兰利什曼原虫具有不同的同工酶谱。用等电聚焦方法进行同工酶谱的分析,可以比较清楚地进行种下分型,对解决新疆不同类型黑热病的分类具有实际意义。 严蕾 左新平 茹孜古丽 侯岩岩 柴君杰关键词:利什曼原虫 同工酶 等电聚焦 重组利什曼原虫表面糖蛋白GP63的表达生产及其免疫学鉴定 2000年 本文报道应用从国外引进的由硕大利什曼原虫 DNA克隆的原虫细胞表面糖蛋白 GP6 3基因与 p Bluescript M13质粒构建的重组质粒 p AS2 6转化大肠菌 XL1- Blue进行生产性表达及免疫学鉴定的结果。每 2 5 0 m L L B培养物可获取融合蛋白包涵体 5 3mg。表达产物在降解条件下与β半乳糖苷酶分离后的分子量为 5 5 k D。重组 GP6 3及其免疫家兔血清与细菌来源的β半乳糖苷酶有低滴度交叉。与婴儿利什曼原虫 90 1株前鞭毛体及其免疫血清和黑热病人血清 EL ISA反应滴度很高。表明重组 GP6 严蕾 左新平 侯岩岩 茹孜古丽 张松 柴君杰rK39免疫层析试条在新疆黑热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2007年 目的观察rK39免疫层析试条对新疆不同类型黑热病的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rK39试条检查不同地区确诊的黑热病患者;用rK39-ELISA和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查不同流行地区居民血清标本与利什曼素皮内反应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来自新疆不同地区的黑热病患者共1204例,用rK39试条检测抗体阳性者1169例,阳性率97.09%。其中人源型黑热病患者1052例中1031例阳性,阳性率98.0%;荒漠型黑热病患者158例中阳性143例,阳性率90.5%。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01),荒漠型患者阳性率较低。人源型黑热病流行区居民中rK39抗体阳性率在既往有黑热病史者中为42.7%~59.3%,在无既往史的居民中仅为2.2%~5.8%。在随访的rK39阳性,皮内反应阴性的18人中有4人在4和6个月后出现症状,确诊为黑热病。在黑热病治愈后2年内94.6%的患者rK39抗体仍为阳性。9年后仍有82.5%保持阳性。结论rK39层析试条对新疆黑热病患者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其保存、携带方便,操作简单适于在基层现场使用。由于其可在潜伏期中发现黑热病患者。故可用于在流行地区皮内反应阴性的居民中进行免疫学检测,早期发现病人。由于黑热病患者治愈后血清中rK39抗体长期存在,故不适用于预后判定和疗效评价。 左新平 伊马木 开赛尔 张松 焦伟 瞿靖琦 Kwang Poo Chang 柴君杰关键词:黑热病 内脏利什曼病 克拉玛依地区的利什曼病Ⅷ.白蛉人工感染大沙鼠体内利什曼原虫的实验 被引量:6 1992年 蒙古白蛉和安氏白蛉在叮咬了感染当地大沙鼠耳组织内利什曼原虫的BALB/c小鼠后,当白蛉的胃皿仔在时,利什曼前鞭毛体的感染率分别为37.6%和52.9%,在胃血完全消化后,则感染率下降为83%和6.9%,其原因是白蛉吸血后形成的围食膜限制了大多数蛉胃内前鞭毛体的发展;但这二种白蛉在胃血消化过程中约有1/4的围食膜可以破裂,从膜内逸出的前鞭毛体即可继续繁殖和向蛉的消化道前端移行,并且不再受到下一次吸血后形成的围食膜的限制。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在吸了感染利什曼原虫的小鼠的血后也形成围食膜,但于吸血后第三天膜即破裂,故白蛉感染的前鞭毛体的繁殖和发展不受限制,感染率在蛉胃内有血时为62.8%,无血时为55.6%(P>0.05),无甚差异。 管立人 许永湘 左新平 王革关键词:白蛉 利什曼原虫 利什曼病 利什曼原虫抗原对草原兔尾鼠感染婴儿利什曼原虫的免疫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 测定利什曼原虫主要表面分子抗原对内脏利什曼病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用重组利什曼原虫表面糖蛋白r G P63 和脂磷酸聚糖( L P G) 为抗原, 以短棒状杆菌菌苗( C P) 为佐剂免疫草原兔尾鼠后, 用婴儿利什曼原虫强毒株攻击, 观察免疫保护效果。结果: r G P63 加 L P G 加 C P 抗原组合免疫后用2 ×107 前鞭毛体攻击, 免疫动物的肝印片上 L D 数量明显降低, 减虫率为898 % 。 L P G 加 C P 免疫组减虫率为606 % 。r G P63 包涵体加 C P 免疫组减虫率为424 % , 而纯化r G P63 加 C P 免疫组未显示保护作用。以r G P63 加 L P G 加 C P 免疫后用1 ×106 , 5 ×106 和1 ×107 前鞭毛体攻击时, 感染率亦有明显降低。结论: 利什曼原虫主要表面分子抗原 G P63和 L P G 在以 C P 为佐剂的条件下, 对草原兔尾鼠婴儿利什曼原虫有明显的免疫保护效果。 柴君杰 Kwang Poo Chang 左新平 严雷 侯岩岩 张松 茹孜古丽新疆地方病防治研究所 卫生部包虫病防治培训基地 蒋卫 张兰英关键词:LPG 内脏利什曼病 婴儿利什曼原虫 氯氟氰菊酯滞留喷洒防治吴氏白蛉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高效氯氟氰菊酯滞留喷洒对野栖型吴氏白蛉的防治效果.方法:实验室结合现场试验,以观察高效氯氟氰菊酯的药物有效期、灭蛉或防蛉效果.结果:高效氯氟氰菊酯在喷洒后10 d内能降低吴氏白蛉20~60%入侵率;在白蛉活动期... 顾灯安 左新平 金长发 危芙蓉 周晓俊 张仪关键词:氯氟氰菊酯 文献传递 新疆白蛉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999年 本文对新疆白岭的生物学,重点是对内脏利什曼病和皮肤利什曼病的三种媒介白蛉的季节消长,栖息习性,活动(包括吸血活动),趋光性,寿命,生殖、孳生地以及白岭与利什曼原虫的相容性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各项研究结果对于阐释新疆利什曼病的若干流行规律,制订防治策略及措施,具有实际意义。最后,对新疆南部古老绿洲地带内脏利什曼病媒介白蛉的防制进行了讨论。 管立人 柴君杰 左新平关键词:白蛉 生物学 新疆8例黑热病报道 2001年 侯岩岩 左新平 张松关键词:黑热病 病例报告 新疆不同地区杜氏利什曼原虫抗原制备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用从新疆不同地区分离得到的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提取抗原,观察ELISA法检测黑热病病人和疫区健康人血清抗体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制备ELISA诊断试剂盒和进一步提高这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提高黑热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抗原提取:收集新疆不同地区分离得到的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常规方法提取抗原,滴定出抗原工作浓度。(2)检测:用提取的3株抗原,测定黑热病病人和疫区健康人血清抗体。结果3株抗原检测24份肺结核病人血清,均为阴性;3株抗原分别检测60份非疫区健康人血清801株和951株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901株检测出1份阳性(临界值);3株抗原分别检测131份黑热病病人血清,阳性率分别为:901株(80.9%)、801株(92.3%)、951株(89.9%)。801株明显高于901株。3株抗原分别检测334份疫区健康人血清,901株(10.5%)明显高于801株(6.0%)和951株(5.1%),有显著差异。按不同地区人群阳性率比较,3株抗原检测巴楚县人群阳性率有显著差异,901株(18.8%)与951株(8.5%)有显著差异,乌什县人群阳性率无显著差异;按不同年龄组的人群阳性率比较,3株抗原在每个年龄组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抗原有较好的稳定性,耐热性极好;901株、801株抗原的敏感性、特异性较好,可做为新疆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所用的抗原株;801株的特异性更好,可用于黑热病的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及研究。 侯岩岩 崔新春 康金凤 茹孜古丽 左新平 张松 麦丽开关键词:利什曼原虫 黑热病 ELISA法 血清流行病学 新疆黑热病防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15 2001年 左新平 依马木.苏里坦 开塞尔 张松关键词:黑热病 皮肤利什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