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结
- 作品数:3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药科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胰岛素、地塞米松和米非司酮对PC12细胞合成和分泌儿茶酚胺的影响及机制探究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考察胰岛素、地塞米松及米非司酮对PC12细胞合成和分泌儿茶酚胺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及用100 nmol/L的胰岛素(造成胰岛素抵抗模型)培养PC12细胞24小时,单用及合用胰岛素、地塞米松和米非司酮作用于PC12细胞24小时,用荧光检测法检测缓冲液及裂解液中儿茶酚胺的含量。结果:在正常组和模型组中,高浓度的胰岛素(≥100 nmol/L)和地塞米松(≥3μmol/L)单用时,PC12细胞的儿茶酚胺合成和分泌均显著增加(P<0.01),而米非司酮单用对PC12细胞的儿茶酚胺合成和分泌无显著影响;胰岛素与地塞米松合用时,随地塞米松浓度的增加,PC12细胞的儿茶酚胺的分泌增加,且当地塞米松浓度高于3μmol/L时,PC12细胞的儿茶酚胺分泌量与不加用地塞米松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胰岛素、地塞米松和米非司酮合用时,随米非司酮浓度的增加,PC12细胞的儿茶酚胺分泌逐渐减少。在模型组中,胰岛素、地塞米松和米非司酮单用及合用对胞内儿茶酚胺含量均无明显影响。结论:胰岛素和糖皮质激素可显著增加儿茶酚胺的合成和分泌,米非司酮则能抑制这种增强效应。
- 张丽结丁启龙
- 关键词:儿茶酚胺胰岛素地塞米松米非司酮
- 地塞米松与胰岛素合用促进去甲肾上腺素合成及其释放机制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胰岛素和地塞米松近来被证实可能在胰岛素抵抗过程中与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有关。将以PC12细胞为研究对象,探讨地塞米松与胰岛素及两者合用对于PC12细胞去甲肾上腺素合成及释放的影响及其机制。在给予相应药物孵育24h后,使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胞内游离钙离子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等指标变化。胰岛素与地塞米松共同作用时,PC12细胞合成及释放的NE较两者单用有显著性上升,胞内多巴胺含量较单用胰岛素时有明显下降;α-甲基-对位酪氨酸和米非司酮可明显拮抗地塞米松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尼莫地平和肝素可分别明显阻断胰岛素和地塞米松对胞内游离钙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塞米松可以与胰岛素分别通过电压门控型钙通道的IP3受体两种不同途径进一步增加PC12细胞内游离钙离子,并通过酪氨酸羟化酶、多巴胺β-羟化酶和糖皮质激素核受体途径来促进去甲肾上腺素合成及释放。
- 刘炎张丽结李珊傅光翊丁启龙
- 关键词:PC12细胞胞内游离钙离子胰岛素地塞米松去甲肾上腺素
- 米非司酮对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大鼠血管收缩功能的影响
- 2012年
- 目的:考察米非司酮对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大鼠血管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罗格列酮(0.4 mg.kg-1)组、米非司酮低剂量(20 mg.kg-1)组、米非司酮高剂量(40 mg.kg-1)组。除正常组外均予以高脂饮食饲养,8周后,取血样测定各组大鼠空腹胰岛素含量、空腹血糖含量,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及抵抗指数以判断胰岛素抵抗模型是否形成,测定血清皮质酮浓度以考察胰岛素抵抗形成过程中糖皮质激素的变化,测定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以考察交感神经紧张程度,并于实验期间采用套尾法每4周测定1次血压。实验8周末处死大鼠,取出胸主动脉,制备胸主动脉环。用氯化钾预刺激收缩血管环后,分别加入系列浓度的去甲肾上腺素(1×10-9~1×10-5mol.L-1)和血管紧张素Ⅱ(1×10-8、3×10-8、1×10-7、3×10-7和1×10-6mol.L-1),并在地塞米松孵育后再次加入同等系列浓度的去甲肾上腺素。采用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测定胸主动脉血管的收缩幅度,以氯化钾诱发的最大收缩幅度为100%,将加入去甲肾上腺素或血管紧张素Ⅱ后的血管收缩幅度与氯化钾诱发的最大收缩幅度之间的百分比计为收缩率以反映血管收缩功能。结果:高脂饮食饲养8周可致动物出现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上升,以及血清儿茶酚胺、血清皮质酮水平和血压升高,米非司酮可逆转除皮质酮水平升高以外的上述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胸主动脉环对去甲肾上腺素及血管紧张素Ⅱ的收缩反应明显增强;与模型组相比,米非司酮高、低剂量组大鼠胸主动脉环对去甲肾上腺素及血管紧张素Ⅱ所致的收缩反应显著降低,用地塞米松孵育后,其对去甲肾上腺素所致的收缩反应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变化,但较正常组及未用地塞米松孵育时显著升高。结论:高脂饮食�
- 严思敏张丽结郭妮妮丁启龙
- 关键词:米非司酮胰岛素抵抗胸主动脉血管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