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成像
  • 7篇磁共振
  • 4篇乳腺
  • 4篇弥散
  • 3篇乳腺钼靶
  • 3篇前列腺
  • 3篇肿瘤
  • 3篇钼靶
  • 3篇腺癌
  • 2篇性病
  • 2篇影像
  • 2篇影像科
  • 2篇增生
  • 2篇乳腺癌
  • 2篇前列腺增生
  • 2篇弥散加权
  • 2篇弥散加权成像
  • 2篇弥散系数
  • 2篇护理
  • 2篇加权成像

机构

  • 14篇邢台医学高等...
  • 1篇邢台市人民医...

作者

  • 14篇张云萍
  • 5篇王彦朋
  • 4篇曹志勇
  • 4篇林艳
  • 2篇崔刚
  • 2篇郭雄飞
  • 2篇李学英
  • 1篇冀栓猛
  • 1篇贾文平
  • 1篇李妤蓉
  • 1篇赵力力
  • 1篇李建瑞
  • 1篇牛虎
  • 1篇周静茹
  • 1篇于晓燕
  • 1篇刘鹤鹤
  • 1篇徐翠霞
  • 1篇吴艳玲

传媒

  • 6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河北医药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年份

  • 1篇2023
  • 5篇2021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磁共振灌注成像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2012年
目的评价1.5T磁共振LAVA动态增强扫描序列鉴别诊断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前列腺癌和14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观察病灶的动态增强MRI特征并绘制信号强度-时间曲线(SI-T曲线),结合病理结果对比2组间SI-T曲线分布。结果增强峰值时间前列腺癌早于前列腺增生,强化程度与强化率前列腺癌高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SI-T曲线类型以上升型为主,而前列腺癌以流出型为主。结论 1.5T磁共振LAVA动态增强扫描序列在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鉴别中有较为明确的价值。
张云萍曹志勇
关键词: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核磁共振、乳腺钼靶分别应用于早期乳腺癌的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对比分析
2021年
对比分析核磁共振、乳腺钼靶分别应用于早期乳腺癌的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进而提高早期乳腺癌的临床诊断准确性,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7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核磁共振以及乳腺钼靶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率以及影像特点,对于今后的早期乳腺癌检查方式进行改进和完善,努力提升检查的准确性。结果:所有患者分别接受了核磁共振以及乳腺钼靶检查,最终检查结果显示,核磁共振检查出64例,其中,其中Ⅰ级0例,Ⅱ级2例,Ⅲ级7例,Ⅳ级41例,Ⅴ级14例,检查准确率为91.4%(64/70);乳腺钼靶检查出51例,其中,其中Ⅰ级2例,Ⅱ级3例,Ⅲ级8例,Ⅳ级27例,Ⅴ级11例,检查准确率为72.9%(51/70),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从以上数据可以得知,核磁共振与乳腺钼靶在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检查中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核磁共振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的检查准确率明显高于乳腺钼靶检查的准确率,建议在今后的乳腺癌临床检查中积极推广应用核磁共振检查方式。
刘孟丹张云萍
关键词:核磁共振乳腺钼靶早期乳腺癌影像学诊断
DWI表观弥散系数对宫颈癌复发的应用价值研究
崔刚张云萍王彦朋徐翠霞郭雄飞林艳
应用磁共振DWI成像,从细胞、分子代谢水平探讨宫颈癌复发与转移,为磁共振功能成像诊断宫颈癌复发提供了有效方法,提高了宫颈癌复发的影像诊断效率,能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检查方法快捷、方便,无创伤,无辐射,结果准确,...
关键词:
关键词:宫颈癌肿瘤诊断
ADC值对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异位症鉴别诊断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的ADC值在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子宫内膜癌和1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行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和DWI成像,回顾性分析病灶的影像表现,取ADC图上为低信号并呈明显强化病灶的最低ADC值,另外测量正常子宫内膜区三个ADC值,取其平均值,相对ADC值(rADC),计算出病灶最低ADC值与正常组织区平均ADC值的比值,然后对子宫内膜癌组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的ADC值和rADC值分别进行检验。结果子宫内膜癌组15例病灶DWI均呈高信号,ADC图上均呈低信号,rADC<1为96%。子宫内膜异位症16例,DWI上均呈不规则高信号,ADC图上11例病灶呈略低信号,另5例未见明显低信号,rADC<1为68%。结论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ADC值和r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WI结合常规MRI形态学表现有助于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鉴别诊断。
冀栓猛张云萍
关键词:弥散加权成像ADC值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异位症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视神经受压性改变的预后评估价值被引量:2
2014年
临床上球后占位性病变可分为良恶性两种,可位于肌锥内或肌锥外,恶性病变浸润视神经,损伤视神经功能,良性病变主要导致视神经受压改变。常规B超、CT、磁共振成像(MRI)对于病变的定性、定位诊断有一定价值,但不能评估视神经功能改变及恢复情况,弥散张量成像(DTI)作为MRI新功能成像技术,对于视神经受压后功能评估具有很高价值,本研究选择30例球后良性占位性病变致视神经受压患者术前、
郭雄飞崔刚于晓燕刘鹤鹤牛虎林艳张云萍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视神经受压良性占位性病变视神经功能功能成像技术
用核磁共振、乳腺钼靶及彩超检查诊断早期乳癌的效果对比分析
2021年
对比分析核磁共振、乳腺钼靶以及彩超三种检查方式在早期乳腺癌临床诊断中的效果,选择最佳的检查方式,保证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以上80例患者均分别接受了核磁共振、乳腺钼靶和彩超检查三种方式的检查,将三种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相对比,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三种检查方式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准确度,选择最佳的检查方式,为后续的治疗提供辅助。结果:在本次检查中,三种不同的检查方式均发挥出了重要的诊断价值,核磁共振在早期乳腺癌的检查中,其检查的敏感度和准确率显著高于乳腺钼靶对患者检查以及彩超对患者检查的敏感度和准确度,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而言,准确的检查和诊断有助于后期的治疗成功率的提升,通过核磁共振可以对早期乳腺癌患者的病灶以及肿瘤的范围进行确定,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建议在今后的早期乳癌检查诊断中积极应用核磁共振检查方式。
刘孟丹张云萍
关键词:核磁共振乳腺钼靶彩超检查
磁共振功能成像对前列腺外周带疾病诊断价值应用研究
张云萍王彦朋曹志勇李建瑞周静茹李学英贾文平
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趋向欧美化,人群中前列腺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已经成为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该课题研究的磁共振功能成像,从细胞、血管床分布及分子代谢水平探讨前列腺外周带疾病的形态、功能及代谢改变...
关键词:
关键词:疾病诊断
三维T1加权磁共振成像在乳腺肿瘤检测中的应用探讨
2023年
乳腺肿瘤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及早发现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传统的乳腺肿瘤检测方法包括乳房X线摄影和超声检查,但这些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检测能力的限制。而3D T1WI MRI技术具有出色的解剖分辨率和对局部淋巴结以及微小钙化灶的检测能力,因此在乳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评估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使用3D T1WI MRI技术进行乳腺肿瘤检测时,可以获取高分辨率的乳腺图像,帮助医生准确评估肿瘤的大小、位置和形态特征。此外,该技术还可以检测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提供更全面的肿瘤评估信息。与传统的影像学方法相比,3D T1WI MRI技术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提高早期乳腺肿瘤的检出率。本文将探讨3D T1WI MRI技术在乳腺肿瘤检测中的应用。
刘孟丹张云萍
关键词:乳腺肿瘤
乳腺钼靶联合MRI检查在老年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2021年
探讨和分析乳腺钼靶联合MRI检查在老年乳腺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将我院60名老年乳腺肿瘤患者展开此次研究。全部纳入研究的患者均接受乳腺钼靶与MRI检查,对比两种方法分别诊断以及联合诊断的结果;并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和判断三种方式的诊断价值。结果:全部60例纳入本次研究的乳腺肿瘤患者,均接受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其中32例为乳腺癌患者,另外28例患者则为良性乳腺肿瘤。乳腺钼靶联合MRI检查乳腺癌的灵敏度84.38%、特异度92.86%,准确率88.33%均显著高于单独使用乳腺钼靶检测或MRI检查,P<0.05。结论:在诊断老年乳腺癌患者的过程中,乳腺钼靶与MRI检查都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二者联合使用能够得到更加准确的诊断数据,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具价值的诊断信息。
刘孟丹张云萍
关键词:乳腺钼靶MRI检查乳腺癌
^1H-MRS联合DWI在脑部星形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
2011年
目的观察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在脑部星形细胞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脑部星形细胞瘤患者的1H-MRS和DWI资料。17例均经开颅手术,病理确诊。结果 17例患者病灶处代谢产物的1H-MRS: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显著降低,胆碱(Cho)显著升高,肌酸(Cr)轻度下降或正常,其病灶处Cho/NAA和Cho/Cr较对侧正常部位明显升高,NAA/Cr较对侧正常部位明显降低(P均<0.05);恶性者高于良性者(P<0.05)。星形细胞瘤病灶DWI表观弥散系数(ADC)较对侧正常部位明显降低,恶性者显著低于良性者(P均<0.05)。结论采用1H-MRS联合DWI检查可更准确地评价星形细胞瘤的良恶性,有利于该肿瘤的确诊。
王彦朋张云萍曹志勇
关键词:颅内肿瘤星形细胞瘤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