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虎
- 作品数:15 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泉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泉州市2005—2010年流行性出血热监测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分析泉州市2005—2010年流行性出血热(出血热)疫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疫情和个案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0年,泉州市共报告出血热77例,年均发病率为0.21/10万,无死亡病例。近年疫情有上升趋势,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11月;男性多于女性;农民占46.8%,其他人群特别是流动人口所占比重有上升趋势;发病主要集中在31~40岁。结论近年泉州市出血热疫情有上升趋势,应加强对高发地区和发病率上升较快地区的监测,同时应采取以灭鼠和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 龚苍涛张庆虎杨德林
-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疾病控制
- 泉州市2005~2009年流行性出血热监测分析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分析泉州市2005—2009年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05—2009年泉州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和全市疫情汇编材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9全市共报告50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126//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1-6月;男性病例数多于女性,职业方面以农民最多,占全部病例的38%;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5~45岁。结论近年泉州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有上升趋势,应加强对高发地区和发病率上升较快地区流行性出血热的监测,采取以灭鼠和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 张庆虎李锋平龚苍涛刘江艺黄亚兰贺兴增
-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防制
- 泉州市2002~2008年性病门诊就诊者性传播疾病监测分析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了解泉州市性病门诊就诊者艾滋病及性传播疾病的感染情况,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国家、省统一制定的表格,对2002~2008年泉州市皮防院性病门诊就诊者开展血清学调查,进行HIV、梅毒检测,收集整理资料并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2~2008年合计登记就诊者1632例,检测出阳性者1112例。其中男性占63.76%,女性占36.24%;20—29岁组占48.47%,30~39岁组占33.90%;非淋占35.16%,尖锐湿疣占20.68%,梅毒占19.33%,淋病占15.38%,未发现艾滋病感染者。结论2002~2008年泉州市性病门诊就诊者中性病患者以男性青壮年为主,女性的比例逐年上升;性病病人主要患非淋、梅毒、尖锐、淋病。
- 贺兴增龚苍涛李峰平张庆虎刘江艺黄亚兰
- 关键词:性病高危人群门诊就诊者
- 泉州地区1962-2010年霍乱弧菌菌型变迁及耐药性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了解泉州地区历年霍乱菌型变迁及药物耐药性,为霍乱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泉州地区1962-2010年霍乱流行疫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WHO推荐的改良K-B纸片法,对部分菌株进行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 1962-2010年,泉州共发生4次较大规模的霍乱流行,流行菌型由O1小川型与O1稻叶型交替进行。大多数霍乱弧菌对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敏感,敏感率分别为92.31%和99.20%;磺胺类药物敏感性逐年降低,对其它抗菌药耐药;O139群霍乱弧菌的耐药性明显高于O1群霍乱弧菌,不同年份的菌株耐药的程度不一致。结论泉州地区霍乱流行优势菌型为O1群霍乱弧菌,由小川型与稻叶型交替进行;霍乱弧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逐渐下降。
- 李锋平苏培聪杨德林张庆虎
- 关键词:霍乱菌型变迁耐药性
- 泉州市2004-2010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分析泉州市2004-2010年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特征,提出应对措施及防控策略。方法收集病例和个案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0年共报告27例登革热,年平均发病率0.06/1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主要集中在8~10月份;男女发病数相近,以外出探亲、旅游、经商和务工人员为主,发病无高发年龄段。监测发现,本市媒介密度较低,但人员普遍易感。结论近年泉州市陆续有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报告,存在本地流行扩散的危险,应采取以灭蚊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来有效控制疫情。
- 龚苍涛张庆虎
- 关键词:登革热疫情分析疾病控制
- 泉州市2009—2011年吸毒人群哨点监测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了解泉州市吸毒人群艾滋病、梅毒、丙肝流行趋势及相关危险行为变化情况,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2011年泉州市吸毒人群艾滋病监测哨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1泉州市吸毒人群艾滋病感染率分别为1.3%、0.2%和0.5%,2010—2011年梅毒的感染率分别为10.0%和6.8%,丙肝感染率分别为21.5%和32.5%;2009—2011注射吸毒率为42.0%~63.7%,共用注射器比例为8.0%~30.0%;商业性行为发生率为24.3%~32.2%,安全套使用意识有所增强,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75.8%~83.3%,干预服务覆盖率为53.5%~81.5%,两者均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泉州市吸毒人群艾滋病感染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但梅毒和丙肝感染率偏高,高危因素普遍存在,须加强吸毒人群的健康宣教和干预工作,防止艾滋病等的传播扩散。
- 龚苍涛张庆虎王增强
- 关键词:吸毒艾滋病梅毒丙肝哨点监测
- 2009年泉州市鼠疫监测分析
- 2010年
- 目的了解泉州市鼠疫宿主动物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夜笼法捕鼠,并对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染蚤率和蚤指数;采用鼠疫RPHA和IHA法等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 2009年共捕获鼠形动物2134只,鼠种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分别占51.15%和26.6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3,P=0.019);总鼠密度5.71%,其中山区和沿海地区鼠密度分别为(4.84%±1.51%)、(6.58%±2.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7,P=0.297);鼠体总蚤指数和染蚤率分别为1.16和31.52%;印鼠客蚤指数为1.06,游离蚤指数为0.008,这些指标在山区和沿海地区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鼠疫实验室检测用4种方法均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褐家鼠仍是泉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
- 李锋平张庆虎
- 关键词:鼠疫
- 泉州市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分析2010年泉州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方法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导出"发病日期"在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现住址属于泉州市的手足口病个案数据库,用SPSS 15.0软件统计分析;收集泉州市CDC 2010年全部的手足口病检测结果,录入Excel表格后整理分析。结果 2010年全市共报告手足口病16 620例,报告发病率为209.56/10万;中心城区发病率高于沿海县(市、区),沿海县(市、区)发病率高于山区县。0~4岁儿童占总病例数的90.6%,≤3周岁婴幼儿占全部重症病例的89.6%。EV71型肠道病毒株为主要流行株(90.0%)。结论 2010年泉州市手足口病发病强度高,发病高峰形成过程及持续时间均较长,发病以幼儿为主,EV 71型肠道病毒株为主要流行株,应积极采取各种防控措施,保护儿童健康。
- 刘江艺陈明春龚苍涛张庆虎
-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流行病学疾病控制
- 泉州市99例艾滋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治疗效果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分析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治疗艾滋病(AIDS)的效果,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HAART治疗99例,观察治疗组和非治疗组的死亡差异和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结果]1991—2005年,2007、2008和2009年确诊为AIDS的治疗组病死率低于非治疗组;治疗后病人外周静脉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增加(189±191)个/μl;治疗死亡组开始治疗时基线CD4+T淋巴细胞平均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存活组。[结论]HAART可增加患者CD4+T淋巴细胞,帮助免疫重建,降低病死率。应加大AIDS筛查力度,及早发现病人,加强随访和监测,适时启动治疗。
- 黄亚兰龚苍涛李锋平刘江艺张庆虎
- 泉州市甲型H1N1流感流行现状及人群抗体水平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了解泉州市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现状及人群抗体水平,为判断疫情、完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泉州报告的甲流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采用病例对照法,分年龄层随机抽取已接种和未接种甲流疫苗的健康人群检测病毒抗体。[结果]截至2010年6月30日,泉州市共报告甲型H1N1病例577例,其中重症86例,危重9例,死亡4例;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市中心地区和沿海高于山区,病例主要分布在6~10岁组。疫苗接种与未接种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5.0%和23.3%(2=32.042,P<0.01);6~17岁组与18~55岁组总体抗体阳性率较高。[结论]小年龄组为甲流防控的重点人群,应加强该人群的监测,及早发现异常信息,有效防控;积极实行疫苗接种,提高全人群抗体水平,有效构筑免疫屏障。
- 苏培聪李锋平刘江艺张庆虎吴梅艳
-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疾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