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皓
- 作品数:42 被引量:141H指数:8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哲学宗教更多>>
- 聚类分析在上海市12~15岁学生口腔健康“知信行”模式研究中的应用
- 2019年
- 目的:了解上海市12~15岁组学生的相关口腔健康知识、信念和行为的关系,为该人群口腔健康干预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根据全国第四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上海市2927名12~15岁组学生的冠龋进行检查和问卷调查.采用SAS 9.4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文献将该人群对口腔预防保健的认知和态度分为2类.认知态度得分较高的Ⅰ类群体,每天刷牙次数较认知态度得分较低的Ⅱ类群体多(x^2=22.9,P<0.01);知道并使用含氟牙膏的人数也较Ⅱ类多(x2=23.7,P<0.01),使用牙线的频率也较Ⅱ类高(x^2=15.1,P<0.01),食用甜点的频率较Ⅱ类低(x^2=22.1,P<0.01),食用甜饮料的频率较Ⅱ类低(x^2=26.4,P<0.01),而食用其他饮料加糖的频率,2组无显著差异(x2=10.5,P=0.11).结论:上海市12~15学生口腔危险行为因素仍有待改善,这与学生的知识和态度有关.
- 虞瑾张颖王艳曾晓莉江一巍笪东欣张琦张皓
- 关键词:口腔健康聚类分析知识
- 上海市12岁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紊乱与前牙咬合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调查上海市12岁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紊乱的患病情况,分析其与前牙咬合的关系。方法于2018年在上海市16个区随机抽取816名12岁青少年,通过触诊和听诊进行颞下颌关节检查及前牙咬合关系检查,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颞下颌关节紊乱与前牙咬合之间的关系。结果最终808名12岁青少年完成检查,其中120名存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患病率为14.9%,症状以开口型偏斜为主(占90.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下牙列中线偏斜、前牙深覆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的发生相关,其中主要是与开口型偏斜相关。结论上海市12岁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紊乱主要表现为开口型异常,深覆伴下牙列中线偏斜会增加开口型异常的风险,临床中应对该类人群进行密切观察并采取适当措施防止症状加重。
- 王特李强张皓江一巍虞瑾曾晓莉王沪宁王艳张颖
-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紊乱咬合流行病学
- 采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预测上海市学生龋患率
- 目的研究上海市学生年龋患率的趋势性和季节性,探讨整合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预测本市学生年龋患率的效果。方法收集1978年~2016年上海市学生龋患率,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数据来源于上海市学生龋患的监测数据。观察本...
- 虞瑾王艳曾晓莉江一巍张皓笪东欣张颖
- 关键词:龋患率ARIMA模型
- 文献传递
- 上海市5岁儿童出生体重及现身体质量指数与龋病关系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研究上海市5岁儿童出生体重、现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龋病的关系。方法于2017年在上海市随机抽取4925名5岁儿童,开展口腔检查,并记录患龋情况。通过对家长的问卷调查获取儿童的出生体重、现BMI信息。排除1204名数据缺失儿童,共3721名儿童纳入本研究。根据出生体重将所有儿童分为低出生体重组(<2500 g)、正常出生体重组(2500~<4000 g)和高出生体重组(≥4000 g),再根据现BMI将各组儿童分为消瘦的低BMI亚组(BMI P85),分析出生体重、现BMI与龋病的相关性。结果完成检查的3721名儿童,其患龋率为53.86%,龋失补牙数(dmft)为2.38±3.33。低出生体重组、正常出生体重组和高出生体重组的患龋率分别为49.65%、53.55%和59.93%,dmft分别为2.14±3.13、2.37±3.33、2.62±3.36。高出生体重组的患龋率显著高于正常出生体重组及低出生体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05、4.58,均P <0.05)。高出生体重组正常BMI亚组的患龋率(61.21%)显著高于正常出生体重组的正常BMI亚组(53.61%)和高BMI亚组(51.52%),也高于低出生体重组正常BMI亚组(49.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61、5.65、4.10,均P <0.05)。结论高出生体重(≥4000 g)的上海市5岁儿童患龋率较高。高出生体重、现BMI正常的上海市5岁儿童患龋率仍要高于出生体重正常(2500~<4000 g)而现BMI高的儿童。高出生体重可能是儿童龋病的危险因素。
- 蔡越张颖张皓曾晓莉江一巍笪东欣虞瑾王艳刘月华
- 关键词:出生体重身体质量指数龋病
- 太保精算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
- 随着我国保险业务总量的高速增长以及保险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如何更快更准确的对业务数据进行归类整合、分析决策、数据展现成为当务之急。中国太平洋保险实施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战略转型,针对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推出差异化的产品、销...
- 张皓
- 关键词:业务管理多维数据系统设计
- 文献传递
- S型氯代甘油醇对大鼠精子运动和超活化抑制作用研究
- 2012年
- 目的研究S型氯代甘油醇(SACH)对大鼠精子运动和超活化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 20只成熟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0、2.5、5.0和10mg/kg BW SACH,连续灌胃染毒52天。取附睾尾精子,获能条件下培养5h,以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系统检测精子运动和超活化运动,同时检测精子特异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S)活性、三磷酸腺苷(ATP)和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观察己酮可可碱(PTF)对SACH的拮抗作用。结果 SACH染毒组大鼠精子曲线运动速率(VCL)、平均路径速率(VAP)、直线运动速率(VSL)和精子头侧摆幅度(ALH)与对照组相比受到显著抑制(P<0.01),运动直线性(LIN)显著增强(P<0.01)。SACH使VCL≥400μm/s或LIN≤20%的比例显著减少(P<0.01和P<0.05),表明精子超活化受抑制。SACH显著抑制GAPDS活性,ATP和cAMP水平也随染毒剂量增加呈下降趋势。PTF可改善精子cAMP水平,部分缓解精子运动和超活化的抑制程度。结论 SACH抑制大鼠精子GAPDS活性导致ATP和cAMP水平下降,可能是影响精子运动和超活化的重要机制。
- 张皓郑唯韡王霞刘莉屈卫东
- 关键词:精子运动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环磷酸腺苷
- 淮河流域某县水体富营养化及水体、底泥微囊藻毒素污染状况研究被引量:11
- 2011年
- 目的研究淮河流域某县不同水体中富营养化状态和藻类及微囊藻毒素的污染状况。方法分别于平水期(5月)和丰水期(8月),采集淮河流域某县S河、Y河和代表性池塘的水和底泥,国标方法测定水中总氮、总磷、叶绿素a、化学耗氧量、藻细胞密度;利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性、藻细胞内和底泥中微囊藻毒素MC-LF/LR/LW/RR/YR。结果该县水污染严重,氮磷严重超标,多数检测指标处于Ⅲ类~劣Ⅴ类水质。干流S河以总氮污染最为严重(4.78mg/L),丰水期水质显著好于平水期(P<0.05)。内河Y河和池塘水则是丰水期水质劣于平水期,池塘水中叶绿素a浓度最高达648.4mg/m3。不同水体平水期蓝藻比例低于10%,丰水期急剧增高至40%,成为优势藻,池塘水蓝藻占44%。水中溶解性、藻细胞内、底泥中的主要微囊藻毒素为MC-RR,水中MC-RR浓度最高达17.731μg/L,底泥中MC-RR浓度最高达0.802μg/g,而多数样品中MC-LR/LF/LR/YR检出率和浓度均较低。结论该县水体处于中度和重度富营养化状态,丰水期底泥中的MC-RR含量显著高于平水期(P<0.05)。
- 田大军郑唯韡韦霄张皓陈涵一何民富孙新郑玉新张二鹏蒋颂辉庞磊杨功焕屈卫东
- 关键词: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底泥微囊藻毒素
- 饮用水氯化消毒副产物与不良生殖结局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1年
- 饮用水氯化消毒副产物(chlorination 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是在饮用水加氯消毒过程中含氯消毒剂与水中有机物、腐殖酸、富里酸、溴化物及碘化物反应生成的系列化学物。
- 张皓王霞屈卫东
- 关键词:氯化消毒副产物水中有机物含氯消毒剂加氯消毒腐殖酸富里酸
- 大鼠胚胎脑新皮质神经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研究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建立大鼠胚胎脑新皮质神经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方法从孕14天SD大鼠胚胎脑分离新皮质,通过机械吹打改善细胞分散状态、优化无血清培养基条件,从而改进神经干细胞的培养方法。利用神经干细胞标志蛋白(nestin和SOX2)、增殖和克隆成球能力以及多向分化能力测试三方面对神经干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以该法培养的神经干细胞nestin蛋白呈强阳性表达,SOX2阳性表达率达99%以上,BrdU掺入阳性,培养3天后细胞量为接种量的10.55倍,6日克隆成球率为(33.00±4.40)%。经相应特异性标志蛋白检测证实神经干细胞经诱导分化后可形成神经元(MAP2)、星形胶质细胞(GFAP)和少突胶质细胞(O4)。结论获得的神经干细胞纯度和细胞产出率高,具有强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
- 王霞韦霄郑唯韡张皓陈涵一田大军蒋颂辉屈卫东
-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大鼠胚胎新皮质细胞分离培养
- 基于风险评估的6岁儿童龋病分级管理临床效果评价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基于风险评估对上海6岁儿童进行龋病分级管理,并评价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在上海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城郊4个区19所学校2127名儿童参与调查,按学校随机整群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参照美国儿童牙科学会(AAPD)提出的龋病风险评估指南(CAT),评估所有参与研究儿童的患龋风险等级,得到基线。试验组儿童根据高、中、低患龋风险等级,按照CAT中相对应的干预措施实施龋病分级管理。对照组儿童按照上海市基本口腔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分析干预1年前后的患龋情况及新发龋发病状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一般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分析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儿童的龋病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1691名儿童参与了2019年复查,失访率为20.50%。去除部分无效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口腔检查表与问卷调查表的儿童共1655名,其中试验组826人、对照组829人。2018年参与研究儿童总患龋率为62.25%,干预1年后,总患龋率升高至68.22%,其中试验组儿童患龋率的升高程度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儿童干预1年后患龋风险等级升高比例远低于对照组儿童。试验组和对照组儿童的新发龋发病率分别为37.6%、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54,P=0.000)。每天三餐之外进食含糖零食或饮料的频率(P对照=0.031,OR对照=0.573;P试验=0.002,OR试验=0.471)、晚上睡前吃甜点或喝甜饮料的频率(P对照=0.043,OR对照=0.708;P试验=0.026,OR试验=0.706)、每天刷牙次数(P对照=0.000,OR对照=0.456;P试验=0.000,OR试验=0.178)是试验组和对照组儿童共同的龋病相关危险因素。对照组儿童的龋病相关危险因素还包括孩子开始刷牙的年龄(P=0.037,OR=0.380),开始刷牙年龄越小,患龋可能性越低。局部涂氟为试验组儿童的龋病保护性因素(P=0.000,OR=0.5
- 郁莹张皓张皓江一巍易芳羽翁清清张颖
- 关键词:儿童龋齿疾病管理临床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