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佩钦

作品数:113 被引量:1,747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3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6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4篇环境科学与工...
  • 52篇农业科学
  • 8篇经济管理
  • 2篇天文地球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7篇土壤
  • 23篇水稻
  • 17篇洞庭湖
  • 17篇污染
  • 15篇湖区
  • 12篇洞庭湖区
  • 12篇水稻土
  • 12篇重金
  • 12篇重金属
  • 12篇微生物
  • 10篇农业
  • 9篇稻田
  • 9篇土壤微生物
  • 9篇物量
  • 8篇有机碳
  • 8篇微生物生物量
  • 8篇
  • 7篇土壤微生物生...
  • 7篇重金属污染
  • 7篇金属污染

机构

  • 66篇中南林业科技...
  • 36篇中国科学院亚...
  • 21篇中国科学院
  • 13篇湖南农业大学
  • 3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西安建筑科技...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湖南省林业科...
  • 1篇湖南生物机电...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湖南省环境保...
  • 1篇沅江市农业局
  • 1篇株洲市环境监...

作者

  • 111篇彭佩钦
  • 38篇廖柏寒
  • 28篇侯红波
  • 17篇周航
  • 13篇张平
  • 10篇仇少君
  • 10篇刘妍
  • 10篇辜娇峰
  • 10篇甘国娟
  • 9篇童成立
  • 9篇朱晓龙
  • 9篇吴金水
  • 8篇古汉虎
  • 8篇邱亚群
  • 8篇黄道友
  • 7篇张满堂
  • 7篇苏以荣
  • 7篇曾敏
  • 6篇李科林
  • 6篇李裕元

传媒

  • 14篇环境科学
  • 8篇农业现代化研...
  • 7篇长江流域资源...
  • 6篇环境化学
  • 6篇中国农学通报
  • 6篇环境工程学报
  • 5篇环境科学学报
  • 4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国土与自然资...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农业环境科学...
  • 3篇生态环境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土壤通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热带亚热带土...
  • 1篇土壤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年份

  • 2篇2024
  • 5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19
  • 3篇2018
  • 6篇2017
  • 9篇2016
  • 9篇2015
  • 4篇2014
  • 8篇2013
  • 5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9篇2006
  • 8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1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被引量:31
2006年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动态的重要因子之一。其利用方式的改变必将引起土壤有机碳含量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洞庭湖腹地选取典型样区,通过调查走访和密集取样,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旱地、水旱轮作地、一季稻水田和双季稻水田)下623个农田耕层土样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低顺序为双季稻水田(28.12 g/kg)>一季稻水田(27.03 g/kg)>水旱轮作地(24.79 g/kg)>旱地(17.96 g/kg),其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土地生产力、秸秆还田量和土壤水文状态是导致不同利用方式下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分析表明:加强作物秸秆还田(土)、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地表覆盖是维持和提高洞庭湖区耕作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可行措施,尤其是旱作土壤。
唐国勇彭佩钦苏以荣童成立吴金水黄伟生朱奇宏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耕作土壤洞庭湖区
湘北红壤丘岗区土壤养分状况与培肥对策被引量:1
1996年
本文以湘北红壤试区为例,对红壤丘岗区不同土壤类型的养分状况及培肥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土壤障碍因素为:土壤酸性强,养分含量尤其是磷钾含量偏低,保肥供肥能力弱,据此提出了四项培肥对策:①增加有机肥投入,强化有机质积累;②增施磷、钾肥,协调土壤养分供应;③合理施用石灰,活化土壤养分;④综合治理,改良低产田土。
彭佩钦古汉虎张满堂
关键词:红壤丘岗区土壤肥力土壤培肥
不同母质土壤—水稻系统Cd吸收累积特征及差异被引量:7
2019年
通过选取土壤有效态镉(Cd)含量相近、母质不同的水稻土河沙泥(河流冲积物发育)和紫泥田(紫色砂页岩母质发育),添加不同浓度的外源Cd(0,0.5,1,2,5mg/kg)模拟Cd污染稻田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母质稻田土壤Cd胁迫条件下水稻不同生育期对Cd吸收累积的差异,并推算出土壤Cd环境安全临界值。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2种土壤有效态Cd含量均在分蘖期最高,河沙泥有效态Cd含量平均为0.47mg/kg,紫泥田平均为0.36mg/kg,同一外源Cd水平下,河沙泥土壤有效态Cd含量高于紫泥田。对河沙泥而言,随着外源Cd浓度的增加,水稻总生物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当外源Cd浓度为1mg/kg时达到最大生物量,为47.11g/pot;而紫泥田水稻生物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2种土壤中水稻糙米、谷壳、茎叶、根Cd含量均随外源C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整体分布特征为根>茎叶>谷壳>糙米,且河沙泥高于紫泥田;河沙泥水稻平均Cd累积量为51.71μg/pot,紫泥田平均Cd累积量为42.56μg/pot,2种土壤成熟期水稻Cd累积量对比分蘖期分别增加1.45,1.07倍。回归分析表明,河沙泥和紫泥田稻米Cd超标的土壤Cd安全临界值分别为2.03,3.14mg/kg。水稻对Cd的吸收累积特征及土壤Cd安全临界值因土壤母质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
董霞李虹呈陈齐陈齐龙坚侯红波彭佩钦侯红波
关键词:不同生育期水稻
淹水培养条件下水稻土对化肥氮的固持及氮的残留形态
以洞庭湖平原两个典型水稻土(红黄泥和紫潮泥)为对象,采用N 示踪技术,研究了淹水培养条件下稻草+硫铵配施(S-NA)和单施硫铵(NA)土壤微生物和黏土矿物对化肥氮的固定与释放及氮的残留形态。结果表明,淹水培养条件下 B ...
彭佩钦仇少君刘强吴金水侯红波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固定态铵水稻土淹水培养
洞庭湖湿地土壤碳、氮、磷及其与土壤物理性状的关系被引量:136
2005年
以洞庭湖3类典型湿地的8个土壤剖面为代表,研究了土壤碳、氮、磷,微生物量碳、氮、磷和土壤物理性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为19.63~50.20g·kg-1,微生物量碳为424.63~1597.36mg·kg-1,微生物量碳占有机碳的比例为3.17%~4.82%;土壤表层全氮1.85~4.45g·kg-1,微生物量氮57.90~259.47mg·kg-1,微生物量氮占全氮的比例3.13%~6.42%;土壤表层微生物量磷含量顺序为:湖草洲滩地(200.99mg·kg-1)>垦殖水田(163.27mg·kg-1)>芦苇洲滩地(24.16mg·kg-1),微生物量磷占全磷的比例为1.09%~11.20%;土壤表层容重0.65~1.04g·cm-3;土壤表层粘粒(<0.001mm)26.24%~39.48%.土壤表层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磷的含量,湖草洲滩地>垦殖水田>芦苇洲滩地.土壤表层微生物量碳,垦殖水田和湖草洲滩地接近,而大于芦苇湿地;土壤表层容重,芦苇洲滩地>垦殖水田>湖草洲滩地;土壤表层<0.01mm、<0.001mm粘粒,湖草洲滩地、芦苇洲滩地>垦殖水田.湿地土壤剖面中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全氮、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磷、容重以及微生物量碳占有机碳的比例、微生物量氮占全氮的比例、微生物量磷占全磷的比例均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至一定深度稳定,而土壤全磷在剖面上下的差异很小.湿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容重与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氮、磷之间呈极显著指数负相关关系.湿地土壤<0.001mm粘粒与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呈极显著对数正相关关系.
彭佩钦张文菊童成立仇少君张文超
关键词:湿地容重粘粒土壤剖面
洞庭湖红壤坡地玉米生态拦截技术对产量和径流氮磷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坡地氮磷流失是洞庭湖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此研究以湖南省湘阴县红壤坡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生态拦截技术对玉米产量、化肥利用率和氮磷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拦截技术能有效减少地表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径流量减少了5.7%~17.1%,而泥沙流失量减少了40.1%~45.6%。拦截氮磷效果显著,径流中总氮、总磷的去除效果分别达到26.5%~44.9%和29.3%~33.1%。生态拦截处理对玉米产量均表现出增产,比顺坡玉米提高了4%~8.1%;并一定程度提高NP化肥肥效和肥料利用率。
李恩尧邱亚群彭佩钦侯红波李裕元任可爱
关键词:红壤坡地玉米氮磷流失洞庭湖
湖南典型土壤磷素剖面分布特征及其流失风险被引量:11
2012年
为了明晰不同土壤类型、利用方式土壤磷素分布特征,评估其流失风险的大小,研究了湖南3种典型土壤(红壤、潮土、紫色土)磷素含量特征及其剖面分布。野外采集3种母质发育土壤的旱地和水田土壤剖面样品进行室内分析,按张守敬等提出的酸性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分级测定方法,对土壤无机磷进行分级。结果表明,不同土壤中磷素含量和形态分布有明显差异:磷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潮土>红壤>紫色土;红壤发育的土壤以磷酸铝和磷酸铁占优势,潮土和紫色土的Ca-P含量占优势较高。土壤磷素在剖面中的分布均为表层最高,且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而后趋于相对稳定;无机磷中的Al-P、Fe-P以及O-P主要集中在0~20cm的土层中,其剖面分布于全磷类似,而Ca-P剖面分布上相对变化不大。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导致全磷的差异:水田均大于旱地。土壤类型及利用方式均对磷素含量和形态特征有明显影响,应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利用方式控制其流失风险。
邱亚群甘国娟刘伟刘妍侯洪波李裕元彭佩钦
关键词:磷素形态剖面分布不同土壤
改性谷壳生物炭负载磁性Fe去除废水中Pb^(2+)的效果及机制被引量:36
2017年
将谷売生物炭用酸改性后负载磁性Fe_3O_4,得到一种新的吸附材料(BC^Fe)。通过单因素吸附实验,研究了时间、pH、添加量、浓度以及温度等参数对BCTe吸附废水中Pb^(2+)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比表面积及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探讨该磁性生物炭对Pb^(2+)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对Pb^(2+)的吸附能在2 h内基本达到平衡。在Pb^(2+)溶液初始浓度为100mg·L^(-1),pH=5.0温度为25℃,分別添加0.1g和0.15 g的BC-Fe于50 mL Pb^(2+)溶液中,单位质量的BC-Fe对溶液中Pb^(2+)的吸附量分别为40.6 mg·g^(-1)和33.2 mg·g^(-1)去除率分别为81.3%和99.9%。该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理论平衡吸附量为43.9 mg·g^(-1)。用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能够很好地描述其吸附行为;热力学研究表明对Pb^(2+)的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过程。
曹玮周航邓贵友杜文琪杨文弢辜娇峰彭佩钦廖柏寒
关键词:生物炭磁性PB^2+
湘中某工矿区农户菜园重金属污染分析与健康风险评价
为研究湘中某工矿区对周边农户菜园土壤和蔬菜的影响,采集矿区周边18个蔬菜样地15个品种计80个蔬菜样品,分析土壤及蔬菜中重金属PB、CD、CU、ZN的含量,并采用污染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土壤和蔬菜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
刘妍甘国娟朱晓龙周吉利彭佩钦廖柏寒
关键词:工矿区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氮素运移转化的采样装置和淋溶装置、采样方法和研究氮素运移转化的方法
本发明属于土壤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氮素运移转化的采样装置和淋溶装置、采样方法和研究氮素运移转化的方法。本发明提供的采样装置包括采样器(1);所述采样器(1)为圆柱直筒管形,顶部平整,采样器底部设计有刀口斜面,斜面宽度10...
丁咸庆彭佩钦常月侯红波龙坚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