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华良
- 作品数:12 被引量:50H指数:4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电子电信金属学及工艺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三相三线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电流控制策略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针对传统PI无法实现有源电力滤波器无静差谐波补偿,本文提出了两种输出电流控制策略:PI控制和重复控制并联运行的复合控制技术与指定次数无静差控制技术。PI控制和重复控制并联运行的复合控制技术利用重复控制对于周期扰动信号无差跟踪的特点来提高有源滤波的稳态精度,PI控制保证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动态性能。指定次数无静差控制技术对单频率谐波进行无静差调节。仿真与实验结果证明了所提出的两种控制技术的有效性,但其工业现场应用仍需进一步验证。
- 彭华良魏学良邱先锋
- 关键词:PI控制重复控制并联有源电力滤波器电流补偿
- 无缆机器人机载能源及其补充系统
- 本文针对大型无缆机器人的动力源问题,指出了具有比能量高、可制成任意形状等特点的聚合物锂离子蓄电池组是目前最适合机载的能源.而且提出,应该采用安全可靠、便于机器人自主实现的磁感应耦合充电方法.文中对感应充电系统的构成特别是...
- 都东陈强彭华良苏彦祝王刚何云峰
- 关键词:电池充电谐振变换器移动机器人
- 文献传递
- 有源电力滤波器电流控制策略研究被引量:6
- 2008年
- 针对传统PI无法实现有源电力滤波器无静差谐波补偿的问题,提出了两种输出电流控制策略:PI控制与重复控制并联运行的复合控制技术和指定次数无静差控制技术。前者利用重复控制对于周期扰动信号无差跟踪的特点来提高有源滤波的稳态精度,PI控制保证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动态性能。后者对单频率谐波进行无静差调节。仿真与实验结果证明了所提出的两种控制技术的有效性,但其工业现场的应用仍需进一步验证。
- 彭华良魏学良邱先锋
- 关键词:滤波器电流控制
- 基于坐标变换法的三电平SVPWM算法的三个矢量作用时间的计算方法被引量:1
- 2015年
- 提出了基于坐标变换计算九段虚拟矢量鞍形波调制三电平SVPWM的三个矢量作用时间的算法,给出了5个小扇区的坐标变换方法和计算过程,得出了该方法的工程实用性很高的结论;利用VC++6.0的DLL动态链接库与PSIM结合的方法进行了仿真,并将该算法应用于有源电力滤波器中,成功地实现了由理论到工程实践的过渡。
- 李成杰彭华良李梅姚远
- 关键词:三电平SVPWM有源电力滤波器
- 谐波下无功冲击的一种新对策被引量:1
- 2008年
- 分析了在有谐波的系统中解决无功冲击常见方案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解决策略,通过试验及实际应用得到验证,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 薛靖彭华良薛建科邱先锋
- 关键词:动态补偿滤波
- 动力蓄电池充电系统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
- 彭华良
- 虚拟制造环境下的机器人焊接工作站设计方法研究
- 本文研究了虚拟制造环境下的机器人焊接工作站设计方法,针对我国机车制造企业典型中小结构件的组焊,实践了设计过程.集成应用CAD/CAPP/CAM/MPS开发了相应系统,并针对机器人焊接工作站运行特点研究探讨了其关键技术.本...
- 王刚都东陈强何云峰苏彦祝彭华良
- 关键词:虚拟制造机器人工作站动态仿真三维建模
- 文献传递
- 不平衡负载下并联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控制策略被引量:24
- 2008年
- 针对工业现场存在的不平衡负载(包括线性负载和非线性负载)导致的电网电压畸变和不平衡,在瞬时无功功率理论基础上,提出2种新检测算法及2/2变换矩阵,物理意义明确,可实时准确地分离出基波正序、基波负序及各次谐波电流,实现有源电力滤波器补偿策略的灵活选择——既可只补偿高次谐波和基波无功,充分利用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容量;亦可在容量许可的情况下同时补偿高次谐波、无功及基波负序。Matlab仿真研究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可行性。
- 魏学良戴珂谢斌康勇彭华良
- 关键词:不平衡负载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
- PECT激光钎焊技术的研究被引量:4
- 2000年
- 针对复合结构压电陶瓷变压器 (PECT)叠片式发电元件的侧电极引出问题,对钎焊工艺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建立了激光钎焊系统。实践证明,激光钎焊技术应用于 PECT侧电极引出,连接可靠,全连通率高,热影响小;所建立的钎焊系统应用于生产,运行精确可靠,符合激光钎焊要求。
- 苏彦祝都东何云峰彭华良王刚
- 关键词:压电陶瓷变压器激光钎焊
- 动力型蓄电池充电过程高频瞬态模型被引量:4
- 2003年
- 现今充电器大多数工作于高频开关模式,因此需要新的电池模型来解释蓄电池在该模式下的充电过程中出现的新特点。为研究蓄电池高频下的瞬态特性及其对充电器工作状况的影响,建立了一个动力型蓄电池充电过程高频瞬态模型。不同于现有蓄电池模型多偏重于描述电池的容性特性,该模型串联加入了一个电感L来描述高频状况下蓄电池的感性特性。依据该模型,对蓄电池充电过程进行了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基于该模型的系统仿真表明了蓄电池高频瞬态特性对高频开关型充电器输出特性的影响,也可为其优化设计提供准确的依据。
- 蔡程辉都东葛竞天张骅彭华良
- 关键词:充电过程瞬态特性充电器电池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