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以勒

作品数:12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弹簧圈
  • 3篇动脉瘤
  • 3篇颅内
  • 3篇颈动脉
  • 2篇蛋白
  • 2篇动脉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内治疗
  • 2篇神经瘤
  • 2篇手术
  • 2篇栓塞
  • 2篇听神经
  • 2篇听神经瘤
  • 2篇迁移
  • 2篇迁移率
  • 2篇中小型
  • 2篇伽玛刀
  • 2篇外科
  • 2篇细胞
  • 2篇显微外科

机构

  • 12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曾以勒
  • 5篇胡伟鹏
  • 5篇陈祥荣
  • 3篇黄天造
  • 1篇张丹奎
  • 1篇蔡风景
  • 1篇骆良钦
  • 1篇谢宝缘
  • 1篇徐朝阳
  • 1篇陈峻严
  • 1篇邬树凯
  • 1篇石松生
  • 1篇李亚松
  • 1篇邱伟智
  • 1篇胡昌建
  • 1篇张永泉
  • 1篇王帆

传媒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肿瘤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中华临床营养...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胚胎型颈内后交通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策略
目的探讨胚胎型颈内后交通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血管内介入治疗的43例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颈内后交通宽颈动脉瘤(以下简称胚胎型颈内后交通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
胡伟鹏郑锋曾以勒潘志刚王帆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弹簧圈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急诊显微手术
胡伟鹏黄天造陈祥荣曾以勒刘楚彬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探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脑水肿、自噬反应及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改良Feeney法建立大鼠TBI模型,将72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TBI组、TBI+ω-3PUFA处理组(TBI+ω-3组)和TBI+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组(TBI+3-MA组)(n均=18),各组再根据3个时间点(创伤后第1、3、7天)分设3个亚组(n=6)。于不同时间点采用改良神经功能评分表(mN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干湿重法测量损伤区脑组织水含量,于建模后第3天采用免疫荧光、PCR和Westerrnblot法测定自噬相关因子(LC3-Ⅱ、Beclin-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损伤后第1、3、7天,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TBI+(1)-3组和TBI+3-MA组的mNSS评分(TBI组:12.42±0.27比1.34±0.32,12.07±0.27比1.16±0.29,10.22±0.39比1.22±0.30;TBI+ω-3组:12.05±0.23比1.34±0.32,11.38±0.21比1.16±0.29,8.20±0.21比1.22±0.30;TBI+3-MA组:11.93±0.20比1.34±0.32,11.09±0.19比1.16±0.29,7.93±0.17比1.22±0.30;P均=0.00)和脑水含量均显著升高[TBI组:(79.82±0.61)%比(71.87±0.43)%,(83.04±0.42)%比(72.13±0.53)%,(75.12±0.72)%比(71.78±0.38)%;TBI+ω-3组:(76.81±0.63)%比(71.87±0.43)%,(79.39±0.59)%比(72.13±0.53)%,(73.86±0.38)%比(71.78±0.38)%;TBI+3-MA组:(75.98±0.49)%比(71.87±0.43)%,(77.14±0.46)%比(72.13±0.53)%,(72.24±0.37)%比(71.78±0.38)%;P均=0.00]。模型建立后第3天,TBI组、TBI+ω-3组和TBI+3-MA组脑组织LC3-Ⅱ和Beclin-1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均=0.00)。模型建立后第3、7天,TBI+ω-3组和TBI+3-MA组的mNSS评分均显著�
陈祥荣谢宝缘骆良钦李亚松曾以勒
关键词:创伤性脑损伤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自噬神经保护
不同位置动脉瘤破裂所致迟发性脑缺血的空间分布研究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为了明确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动脉瘤破裂位置与其诱发的迟发性脑缺血(DCI)的空间分布,明确动脉瘤破裂后不同位置DCI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aSAH的患者150例,女90例,男60例,平均年龄为55岁。动脉瘤治疗后24~48 h至少进行1次颅脑CT(CCT)扫描,出血事件后至少14 d再次扫描。分析患者不同位置动脉瘤对应的脑叶DCI的分布特点。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破裂动脉瘤最常见的部位是大脑中动脉(MCA),本组占26.0%(39/150),ACA次之[22.0%(33/150)];其中18.0%(27/150)的患者发生了DCI。女性罹患DCI的比例略高于男性[21.1%(19/90)比13.3%(8/60)]。动脉瘤位置对迟发性脑梗死发生率无影响(χ^(2)=2.57,P=0.77)。前循环动脉瘤和后循环动脉瘤发生DCI的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7%(25/134)比12.5%(2/16),χ^(2)=0.15,P=0.61];DCI患者中,最常受影响的区域是同侧MCA区域[32.0%(8/25)],其次是ACA区域[28.0%(7/25)]。DCI是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标志。结论破裂动脉瘤的患者,DCI的发生与载瘤动脉的血供分布有一定的关系、规律。因此,对于破裂动脉瘤患者特定脑区的监测预警是药物干预的前提,必将明显改善患者整体预后。
曾以勒
关键词: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缺血
弹簧圈联合Onyx胶栓塞治疗外伤后颈动脉海绵窦瘘
胡伟鹏黄天造陈祥荣邱伟智曾以勒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单抗对大鼠脑出血术后脑水肿的作用研究
2022年
目的分析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单抗对大鼠脑出血术后脑水肿的作用。方法将40只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只。所有大鼠采用改良Miller法建立脑出血术后脑水肿模型,而后实验组大鼠采用HMGB1单抗处理,对照组大鼠仅给予等体积的0.9%氯化钠溶液处理。对比2组大鼠术后72、120、168 h的脑水肿体积,血清HMGB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AQP-4)、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水平。结果术后120、168 h,实验组大鼠脑水肿体积小于对照组,血清HMGB1、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72、120、168 h,实验组大鼠脑组织AQP-4、MMP-9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HMGB1单抗可有效控制脑出血术后大鼠脑水肿,抑制机体炎性反应,调控AQP-4、MMP-9表达,进而减轻脑损伤。
曾以勒蔡圣煜蔡风景
关键词:脑出血脑水肿水通道蛋白4基质金属蛋白酶9
伽玛刀和显微外科治疗中小型听神经瘤结果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伽玛刀和显微外科治疗中小型听神经瘤的结果,探讨中小型听神经瘤治疗策略的选择。   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直径<3cm、单侧听神经瘤患者的治疗结果。按治疗方式分成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组(GRS组,n=42...
曾以勒
关键词:听神经瘤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伽玛刀显微外科
文献传递
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与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中小型听神经瘤的临床对比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比较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与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中小型听神经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2—2008年共87例单侧中小型听神经瘤(肿瘤最大直径<3 cm)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组42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组45例。比较两组的肿瘤局部控制率、颅神经功能保留率、首次住院总费用、首次住院持续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 :两组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组为88.1%,显微外科手术组为97.8%;P=0.102)。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在保护面神经功能(分别为87.2%和66.7%,P=0.029)和听力(分别为68.2%和30.0%,P=0.013)方面均优于显微外科手术组。显微外科手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组(分别为22.2%和7.1%)。与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组相比,显微外科手术组的首次住院总费用较高,首次住院持续时间较长。结论 :与显微外科手术相比,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于中小型听神经瘤的治疗更具优势。
曾以勒石松生
关键词:听神经瘤显微外科
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
目的研究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近4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评估技术的成功,以及初步和...
胡伟鹏郑锋曾以勒潘志刚
关键词: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
高迁移率族蛋白B1介导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小胶质细胞M1极化和神经炎症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观察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通路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对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神经炎症反应的影响,探讨伤后神经炎症可能的干预靶点。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脑损伤组(TBI)、脑损伤+溶剂组(TBI+Vehicle)、脑损伤+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L)(HMGB1拮抗剂)(TBI+GL)组,再按1、3、7、14 d 4个时间点分设4个亚组,每亚组均为6只。采用改良Feeney自由落体法建立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采用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NSS)对各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神经功能进行评价;伤后第3 d Niss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挫伤脑组织HMGB1与Iba-1的共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TNF-α、IL-1β、IL-6、IFN-γ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挫伤脑组织HMGB1、CD16、CD206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脑损伤后大鼠神经元凋亡率上升,神经功能降低,大脑皮层小胶质细胞上Iba-1染色阳性HMGB1蛋白共表达阳性率增加,CD16染色阳性的M1型小胶质细胞显著增多,相关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和IFN-γ血清水平也显著增高,而应用GL可明显抑制上述变化。结论在TBI后HMGB1通路参与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及介导神经炎症过程,抑制HMGB1可促使大鼠TBI后小胶质细胞向M2亚型极化,减轻TBI后神经炎症反应,进而改善伤后神经功能。
林维斌陈祥荣曾以勒徐朝阳陈峻严
关键词:创伤性脑损伤高迁移率族蛋白B1小胶质细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