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杰
- 作品数:72 被引量:224H指数:9
-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应用偏心型和对称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5
- 2009年
- 目的比较偏心型封堵器与对称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PMVSD)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0月至2007年12月接受介入治疗的PMVS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所用器械的不同分为偏心型封堵器组(偏心组)和对称型封堵器组(对称组),对术前基线资料和术后随访1年内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共有509例PMVSD患者入选,其中偏心组266例,对称组243例。两组基线资料中除室间隔缺损(VSD)与主动脉右冠瓣的距离偏心组小于对称组外(3.5±0.7mm比5.2±1.2mm,P=0.01),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5.5%和96.7%(P=0.98),术后即刻VSD完全闭合率对称组明显高于偏心组(96.7%比86.8%,P=0.001),但术后24h及1、3、6、12个月不同随访时间点的完全闭合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偏心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称组接近(3.8%比1.6%,P=0.060),但轻微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存在差别(56.8%比42.8%,P<0.001),其中主要是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偏心组高于对称组(22.6%比13.6%,P<0.001),而主动脉瓣反流(aortic regurgitation,AR)及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偏心型封堵器和对称型封堵器短、中期疗效相当,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接近,但轻微并发症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偏心封堵器高于对称封堵器。
- 李俊杰张智伟钱明阳李渝芬王树水
-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心脏导管插入术
- 184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经导管介入治疗可行性探讨
- 目的:评价经导管介入方法治疗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01至2012-12,对3岁以下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共184例患儿(男101例,女83例),平均年龄(28.18±5.06)月,最小月龄为10月;平均...
- 杨柳青李渝芬张智伟谢育梅钱明阳李俊杰王树水
- 经导管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近期并发症及其防治被引量:25
- 2006年
- 目的探讨经导管小儿膜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PMVSDs)介入治疗近期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02年3月—2005年12月间223例小儿PMVSDs介入治疗术中和术后(随访1~18个月)发生并发症的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并发症分为严重并发症和轻微并发症两组。结果全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6.9%(60/223)。严重并发症9例(4.0%),包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0.9%),机械性溶血3例(1.3%),需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4例(1.8%),其中术中封堵器卡在二尖瓣1例,术后封堵器移位1例(引起溶血),术后封堵器造成主动脉瓣中量反流2例,三度AVB经置入临时起搏器和糖皮质激素及白蛋白等治疗后7天恢复正常心律,2例溶血病例给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后溶血消失。轻微并发症51例(22.8%),包括不同类型的束支传导阻滞(bundle branch block,BBB)37例(16.6%),一度AVB2例(0.9%),二度AVB1例(0.4%),新出现主动脉瓣少量反流5例(2.2%),新出现少量至中量以下三尖瓣反流6例(2.6%),除右束支传导阻滞外,其他类型的传导阻滞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及白蛋白等治疗,绝大多数于短期随访内恢复或好转,新出现的瓣膜反流均未做特殊处理。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导管小儿PMVSDs介入治疗近期并发症以轻症为主,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远期并发症的情况需进行长期严格的随访。
- 李俊杰张智伟钱明阳王慧深李渝芬
-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手术中并发症手术后并发症心脏导管插入术
- 婴儿期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的临床探讨
- 目的:总结婴儿期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介入治疗,探讨其可行性、必要性及安全性。
方法:230例PDA婴儿,年龄7.3±3.2个月,体重6.6±2.8kg;体重≤6kg为A组45例,>6kg为B组185例;首先...
- 钱明阳李渝芬张智伟王慧深王树水李俊杰
- 关键词:PDA动脉导管未闭介入疗法小儿疾病
- 文献传递
- 动脉导管封堵器与偏心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
- 目的评价动脉导管封堵器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7月~2013年9月,采用经皮动脉导管封堵器(PDA封堵器)介入治疗IVSD 27例,在术前、术后24小时、术后1月、3月、6月、12月行超...
- 邱庆欢谢育梅张智伟钱明阳石继军王树水李俊杰
- 多中心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1325例并发症分析
- 李俊杰张智伟钱明阳李渝芬王树水
- 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与Amplatzer封堵器的疗效比较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比较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与Amplatzer封堵器在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疗效。方法41例患儿采用Amplatzer封堵器,76例患儿采用国产封堵器进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对比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和费用等情况。结果国产组75例封堵成功(成功率99%),进口组40例封堵成功(成功率98%)。两组患儿术前各项临床指标、手术和X线曝光时间、封堵成功率及住院天数,术后各项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径、收缩末径及C/T值减少程度无明显差异,治疗总费用进口组明显高于国产组。结论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与Amplatzer封堵器相比较其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治疗费用低,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 王威曾国洪张智伟李渝芬石继军李俊杰谢育梅
-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
- 小腰大边型封堵器堵闭膜部瘤室间隔缺损68例观察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小腰大边封堵器堵闭室间隔膜部瘤缺损(PPVS)的不同部位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68例室间隔缺损(VSD)伴膜部瘤患者进行小腰大边封堵器介入治疗,术中左室造影,根据瘤体形态分为4种类型,选择4—14mm封堵器选择不同部位进行封堵。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予以胸片、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本组68例采用细腰大边封堵器进行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患儿中,62例成功(91%)。术后24h复查超声心动图,8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年复查残余分流消失。9例传导阻滞患者心电图3个月内均恢复正常。结论:小腰大边封堵PPVS是安全和可行的方法,并发症少,但需正确判断膜部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及瓣膜功能。
- 高虹董少红张智伟罗林杰石继军陈科奇王树水李俊杰
-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膜部瘤介入治疗堵闭器
- 小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失败原因分析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TCVSD)介入治疗失败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12月620例经TCVSD治疗中失败的50例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左心室、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综合分析介入治疗失败原因。结果全组介入治疗失败发生率8%(50/620)。无膜部瘤破裂,无封堵器移位、脱落,无持续溶血。16例合并明显主动脉瓣脱垂,8出现放置后中度以上主动脉瓣返流。因反复出现完全性左、右束支阻滞停止手术4例,释放封堵器后出现完全性左、右束支阻滞及Ⅲ°房室传导阻滞收回封堵器3例,术后出现无法恢复的Ⅲ°房室传导阻滞而外科取出封堵器3例。4例出现三尖瓣返流加重。4例肌部VSD失败病例中,2例建轨困难,2例分流量小于2mm。1例死亡病例,死亡原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TCVSD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严格掌握适应症,结合多种检查方法,采用正确的封堵策略,可进一步提高该项技术的成功率。
- 高虹董少红张智伟罗林杰石继军李渝芬陈科奇王树水李俊杰
-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心脏导管插入术影像学超声心动图
- 一种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堵闭器的动物试验评价被引量:2
- 2001年
- 目的 利用外科创建的动脉导管未闭动物模型评价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堵闭器 (心健TM)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Gor tex人造血管缝合在犬降主动脉和左肺动脉之间建立动脉导管未闭动物模型 ,1周后行经皮穿刺动脉导管未闭堵闭术。术后 1周、1个月、3个月分别行降主动脉造影、大体解剖和扫描电镜检查。结果 9只犬成功建立了动物模型 ,其中 8只 1次堵闭成功 ,技术成功率为 89%。 7只完成 1周~ 3个月随访。堵闭术后即刻造影仅 1只犬动脉导管残余分流 ,1周~ 3个月造影均无残余分流。 1~ 3个月大体解剖可见堵闭器两端完全被一层半透明、光滑的新生组织所覆盖 ,扫描电镜检查证实为内皮样细胞。结论 心健TM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堵闭器关闭外科创建的动脉导管未闭模型安全、可行、有效。
- 李俊杰曾国洪张智伟李渝芬范瑞新肖学均
-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导管插入术疾病模型动物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