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
- 作品数:39 被引量:384H指数:12
- 供职机构:宁夏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 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干层差异被引量:9
- 2018年
- 为研究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干层差异特征,本研究以放牧草地、封育15年草地、15年柠条地和封育30年草地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深层土壤水分特征。结果表明:放牧草地、封育15年草地、15年柠条地、封育30年草地0-5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0.142、0.107、0.067、0.078;土壤干层起始深度分别为80、100、120、360cm;干层厚度分别为380、180、120、100cm;干层内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为9%、8.9%、8.1%、9.7%。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剖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燥化现象,放牧草地和15年柠条地土壤干燥化尤为严重,封育15年草地0-5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放牧草地(P<0.05),封育30年草地0-5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则极显著高于放牧草地(P<0.01)。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天然草地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土壤干层逐渐减轻变薄,向下深移,干层强度下降。
- 井乐李建平张翼马红英李剑
- 关键词:土壤干层土壤水分黄土高原
- 作物品种稳定性分析不同模型的比较被引量:37
- 2009年
- 为确定应用不同稳定性分析模型在作物品种特性评价中的效果,基于SAS PROC MIXED程序,选取稳定性方差模型、Finlay-Wilkinson回归模型、Eberhart-Russell回归模型、加性主效乘式互作模型(AMMI)和环境方差模型等5种常用稳定性分析模型,对10套不同的作物品种区域试验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每种模型都可以得出其对试验数据拟合的信息量指标值、一种品种稳定性序列和品种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的结果。这些模型在数据拟合效果、品种稳定性评判和品种均值差异检验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没有一个模型对所有试验资料的拟合效果均最佳,而是与具体分析的试验数据有关。不同稳定性分析模型适用于不同的试验数据,模型选择对品种稳定性评价和品种效应差异显著性检验有较大的影响。为提高对作物品种特性评价的准确性,应针对具体的试验数据,利用Akaike信息量准则选用最佳的分析模型。
- 胡希远尤海磊宋喜芳李建平Joachim SPILKE
- 关键词:作物品种稳定性
- 荒漠草原植被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对降水的响应被引量:8
- 2022年
- 利用遮雨棚技术对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降水量进行人为调控,分析了不同降水梯度[33%、66%、100%(正常降水)、133%和166%]下植物群落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以及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探讨不同降水梯度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地上部分碳(C)随降水的增加逐渐减少,氮磷比(N꞉P)在正常降水下显著(P<0.05)高于降水量增加的处理;植物群落地下部分C、氮(N)、磷(P)随着降水梯度增大而先减后增,且地下部分C、C꞉N、C꞉P均在66%降水处理下显著(P<0.05)高于其他梯度。2)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同一增水梯度下,表层土壤的SOC、TN和TP显著(P<0.05)高于深层土层。3)土壤SOC与植物群落地上部分P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植物群落其他部分和土壤C、N、P无显著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降水变化可改变植物养分分配,增加土壤养分积累,但降水变化过程下荒漠草原植物与土壤间元素耦合关系整体较弱。
- 梁晓谦李建平张翼尉剑飞黄绪梅
- 关键词:荒漠草原磷土壤元素
- 不同降水下天然草地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分布特征被引量:13
- 2019年
- 为了明确不同降水下天然草地浅层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及土壤粒径分形特征的变化,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宁夏固原云雾山自然保护区封育12年的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遮雨装置,对比分析了正常降水(100%降水)、50%降水和150%降水下0–30 cm土层的土壤粒径分形特征及土壤团粒结构性状。结果表明:1)在0–10 cm土层,100%降水下>3 mm的水稳性团聚体比重显著高于50%降水和150%降水处理(P<0.05);10–20 cm土层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各降水处理下差异均不显著(P>0.05);20–30 cm土层,>3 mm和<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比重在50%降水和150%降水处理下差异显著(P<0.05)。2)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正常降水的土壤粒径分形维数(fractal dimension,D)、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要低于50%和150%降水控制;在20–30 cm土层,随着降水的增加土壤D、MWD和GMD逐渐降低。3)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与>3 mm的水稳定性团聚体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43;其与<0.25 mm的团聚体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49。综合分析认为,>3 mm和<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的稳定性对降水较为敏感,增加或减少降水均使土壤D、MWD和GMD增加。
- 王婷李建平张翼井乐张茹
- 关键词:浅层土壤分形维数水稳性团聚体天然草地土壤结构
- 封育与放牧对黄土高原天然草地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6
- 2020年
- 为揭示封育与放牧2种草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以宁夏固原云雾山封育草地和放牧草地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了0-30 cm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封育降低了土壤紧实度、容重和含水率,土壤孔隙度略有上升。(2)封育草地0-10 cm土层以>0.25 mm水稳性团聚体为主,其中>5 mm团聚体达到了46%,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WD)分别为3.78,1.70,显著高于放牧草地(P<0.05),但两者分形维数并无差异,封育草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所提高。(3)封育草地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分别为17.714,2.018,0.659 g/kg,均高于放牧草地,其中土壤TN含量达到显著水平(P<0.05)。(4)封育草地0-20 cm土层碳氮比(C/N)、碳磷比(C/P)、氮磷比(N/P)均高于放牧草地。(5)封育草地土壤SOC、TN、C/P和N/P与土壤容重和分形维数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并且SOC和TN与MWD和GWD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放牧草地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与物理特性相关性低于封育草地。封育与放牧相比,改善了土壤物理特性和团聚体结构,土壤养分有所提升,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物理特性密切相关,土壤物理结构可能是影响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主控因子。
- 张昊李建平王誉陶张翼张娟张娟张茹
- 关键词:封育放牧土壤物理特性水稳性团聚体
- 陕西省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趋势预测被引量:6
- 2011年
- 基于移动平均法,应用陕西省近31 a粮食产量数据对其未来10 a粮食综合生产潜力进行了短期预测。结果表明:陕西省粮食单产提升幅度较小,年均每公顷增长46.2 kg;粮食总产上升缓慢,年均增长10万t;在粮食产量构成中,小麦产量及其比例下降,玉米产量及其比例上升,水稻与大豆产量及其比重变化较小;各粮食作物单产均稳步提升;人口持续增长是人均粮食占有量提高缓慢的关键制约因子。结合陕西省粮食生产现状,从人口、耕地保育、节水农业、科技与财政投入、粮食储备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粮食综合潜力开发的未来策略。
- 李建平上官周平
- 关键词:粮食生产潜力气象产量粮食单产
- 封育草地与弃耕地土壤碳氮固持及固持速率动态被引量:1
- 2016年
- 研究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氮动态的影响,对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应对全球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丘陵区封育草地和弃耕地为对象,分别以放牧草地和农田为参照,对比分析了封育14年草地和弃耕地0-300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全氮(STN)储量、固持量及固持速率。结果表明,封育草地和弃耕地显著增加SOC储量,并且二者封育14年后SOC储量相同;在0-200cm土壤中,封育14年草地与弃耕地STN储量相对于对照并无增加,0-300cm土壤中,封育14年草地STN储量显著高于弃耕地(P〈0.05);弃耕地SOC固持及固持速率显著高于封育草地,封育14年弃耕地SOC固持主要发生在0-140cm表层土壤;0-100cm土壤弃耕地STN固持及固持速率显著高于封育草地,0-300cm土壤弃耕地STN固持及固持速率显著低于封育草地。以上结果表明,封育和弃耕均可显著提高土壤碳储量,并未明显提升土壤氮储量,弃耕地有较高的SOC固持量及固持速率。
- 李建平陈婧谢应忠
- 关键词:封育草地弃耕地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
- 黄土高原典型草原优势种植物及其根际土壤化学计量对降雨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1
- 2022年
- 为探讨黄土高原典型草原优势种植物及其根际土壤化学计量对不同降水量的响应,以宁夏固原云雾山封育20年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遮雨棚技术模拟了3个不同的降水梯度(自然降水量的50%、100%和150%),测定了优势种长芒草(Stipa bungeana)、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和白莲蒿(Artemisia sacrorum)的地上、地下全碳(T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根际土壤有机碳(RSOC)、全氮、全磷含量,分析了各个优势种及其根际土壤化学计量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3个优势种地上、地下总C含量、地上N含量均在50%降水下较高,星毛委陵菜地上和地下P含量及地上、地下总P含量均在100%降水处理下最高。(2)50%降水与150%降水处理相比较,长芒草地上C/N、C/P及白莲蒿、星毛委陵菜地下C/P均有显著差异(P<0.05),150%降水处理下优势种N/P显著高于50%降水处理(P<0.05)。(3)3个优势种根际土壤C、N含量高于黄土高原土壤C、N含量且150%降水处理下根际土壤C含量显著高于50%降水处理(P<0.05),增雨处理下优势种根际土壤C/N、C/P高于减雨处理,增雨处理N/P较减雨处理变化小。(4)50%降水处理下,白莲蒿和星毛委陵菜地上和地下N含量与其根际土壤C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100%降水处理下,优势种地上和地下及地上、地下总C、N、P含量与其根际土壤C、N、P之间均表现出较强的相关关系(P<0.05);150%降水处理下,优势种地下C含量与其根际土壤N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5)3个优势种根际土壤N含量与地下N含量的负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根际土壤P含量与地下P含量的相关系数绝对值。研究结果将为深入了解黄土高原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及判断植被养分限制提供科学参考。
- 罗叙王誉陶张娟李建平
- 关键词:黄土高原建群种根际土壤化学计量比
- 基于食物能量安全的马铃薯主粮化实证研究--以宁夏南部山区为例被引量:3
- 2016年
- 随着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施,马铃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基于食物能量安全标准,以宁夏南部山区6区县(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和海原县)为例,研究马铃薯主粮化对粮食安全和其他大宗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北旱作一年一熟制区马铃薯单产(鲜重)>玉米>小麦>豆类,隆德县和泾源县马铃薯单产分别达到18.16 t/hm2和18.01 t/h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现有单产水平下,单位面积马铃薯生产虚拟水小于玉米、小麦和豆类;单位耕地面积马铃薯生产食物能量显著高于小麦和豆类,而低于玉米;马铃薯可实现增产潜力以彭阳县和海原县较大,分别为10.22 t/hm2和12.27 t/hm2,大于玉米和小麦可实现增产潜力;当一个地区马铃薯单位面积产量超过小麦的3.8倍、玉米的4.1倍、豆类的4.7倍时,单位面积马铃薯生产食物能量才能超过小麦、玉米和大豆。因此,黄土高原旱区发展马铃薯主粮化需谨慎,不同农业区域应根据农业结构、粮食单产及可实现粮食生产潜力的具体情况,确定马铃薯的主粮位置,以免造成耕地生产食物能量总量下降,威胁到区域粮食安全。
- 李建平陈婧上官周平
-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结构特征被引量:5
- 2019年
- 土壤团粒组成是土壤稳定性重要因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于土壤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宁夏固原封育15年的草地和柠条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干筛法对0~100 cm土层中土壤团粒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封育草地相对于柠条地,显著提高了<0.25 mm土壤粒级质量分数,而10~7 mm土壤粒级质量分数显著降低.②封育草地表层土壤MWD与GMD值显著高于柠条地,草地表层土壤稳定性较好.③封育草地土壤分型维数D小于柠条地,封育草地显著降低土壤分散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分散度相对降低.④封育草地R0.25值低于柠条地,封育草地肥力水平低于柠条地.因此,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退化天然草地恢复过程中,草地封育可提高土壤稳定性及抗侵蚀性,人工柠条种植可在短期内提高土壤R0.25值.
- 陈婧王誉陶张娟李建平
- 关键词:封育柠条土壤团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