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
- 作品数:7 被引量:36H指数:4
- 供职机构: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miR-30d-5p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生长及迁移的影响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 miR-30d-5p是否影响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生长及迁移尚不清楚。文中旨在研究miR-30d-5p对TGF-β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生长和迁移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TGF-β1处理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分为:空白组(未经任何处理)、TGF-β1组、miR-NC组(转染miR-30d-5p阴性对照miR-NC)、miR-30d-5p组(转染miR-30d-5p)、anti-miR-NC组(转染anti-miR-30d-5p阴性对照anti-miR-NC)、anti-miR-30d-5p组(转染anti-miR-30d-5p)、miR-30d-5p+pcDNA3.1组(转染miR-30d-5p与pcDNA3.1-BMP7阴性对照pcDNA3.1)、miR-30d-5p+pcDNA3.1-BMP7组(转染miR-30d-5p与pcDNA3.1-BMP7)、anti-miR-30d-5p+si-NC组(转染anti-miR-30d-5p与si-BMP7阴性对照si-NC)、anti-miR-30d-5p+si-BMP7组(转染anti-miR-30d-5p与si-BMP7)。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经TGF-β1处理。qPCR检测miR-30d-5p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21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蛋白表达, MTT检测细胞活性,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观察过表达miR-30d-5p或抑制miR-30d-5p对TGF-β1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活性及迁移的影响。生物信息学预测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分析miR-30d-5p与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的靶向关系。评估其在TGF-β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活性及迁移中的作用。结果 TGF-β1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miR-30d-5p表达、生长率和迁移细胞数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5),P21和E-cadherin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miR-30d-5p组肾小管上皮细胞miR-30d-5p表达、生长率和迁移细胞数较miR-NC组明显增加(P<0.05),P21和E-cadherin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与anti-miR-NC组比较, anti-miR-30d-5p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miR-30d-5p表达、生长率和迁移细胞数明显降低(P<0.05),P21和E-cadherin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miR-NC组比较,miR-30d-5p组WT-BMP7荧光素酶的活性、BMP7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anti-miR-NC组比较,anti-miR-30d-5p组的BMP7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anti-miR-30d-5p+si-BMP7组肾小管上皮�
- 陈香文廖湘平李淑梅李建平刘志超肖华吴琼龙圣海龙英杰谢先达唐代荣张浩
-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7转化生长因子-Β1肾小管上皮细胞迁移
- 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于尿毒症患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方法用于治疗尿毒症患者的疗效分析;方法将需要进行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血液透析(Ho)组、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HD+HP)组两组,并将我院健康体检者29例作为对照组,记录透析前后各种相关指证的变化;结果HD组治疗缓解率为85.1%(23/27例);HD+HP组治疗缓解率为73.3%(2/15);HD组的缓解率为74.1%(23/31例)。HD组较HD+HP组相对缓解率较高,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血液透析组和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组缓解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液透析和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对于患者的疾病都有重大作用,但是两组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尊异。
- 李建平
- 关键词:血液净化方式尿毒症
- 急性肾损伤的血液净化治疗
- 2010年
- 目的:探讨急性肾损伤(acutekidneyinjury,AKI)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与间歇性血液透析(IHD)的治疗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急性肾损伤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血液净化方式分为连续性血液净化(CBP)组(52例)和间歇性血液透析(IHD)组(48例)。结果:与IHD组比较,CBP组患者的血肌酐、尿素氮很快下降,P〈0.05,CBP组与IHD组病死率分别为51.9%和5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肾功能恢复率CBP组(92.3%)与IHD组(6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P治疗能改善急性肾损伤患者的预后,疗效优于IHD。
- 李建平
- 白芍总苷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及对IL-18、IL-6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8
- 2013年
-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TGP)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白介素-18(IL-18)、白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方法将L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泼尼松及环磷酰胺(CTX),治疗组在泼尼松及CTX的基础上联合TGP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血清IL-18、IL-6水平及24 h尿蛋白定量(24hupr)、肝肾功能、抗双链DNA抗体滴度(抗ds-DNA)、补体C3、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变化。结果 LN患者血清IL-18、IL-6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P<0.01)。治疗组24hupr、SLEDAI评分、抗ds-DNA水平及血Cr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而补体C3、白蛋白水平升高明显(P<0.05)。结论 TGP联合泼尼松、CTX治疗LN有显著疗效,其可能作用机制为降低血清IL-18、IL-6水平。
- 陈香文廖湘平李惠李淑梅李建平
- 关键词:狼疮性肾炎白介素-18白芍总苷
- 82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临床及病理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临床及病理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HBV-GN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82例HBV-GN患者中男48例,女34例,年龄6~70岁;临床诊断为肾病综合征51例、肾炎综合征20例、隐匿性肾炎7例、慢性肾衰竭4例。病理表现为膜性肾病(MN)50例(60.96%),膜增生性肾炎(MPGN)11例(13.41%),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7例(8.54%),IgA肾病(IgAN)6例(7.31%),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SGN)5例(6.10%),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2例(3.66%)。HBV-DNA与24 h尿蛋白定量(24hupr)及胱抑素c(CysC)的水平呈正相关。结论:HBV-GN其临床表现多样性,以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病理类型以MN最多,其次为MPGN.
- 陈香文廖湘平龚艳辉李慧李建平李淑梅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肾炎病理肾活检
- 单中心腹膜透析患者退出原因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单中心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退出的相关原因,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lO月在本腹透中心进行CAPD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退出的原因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共有262例入选本研究,退出腹膜透析(PD)92例。退出患者中死亡71例(77.17%)、转血液透析14例(15.22%)、肾移植7例(7.61oA)。死亡原因:心脑血管共占36例(50.70%);感染18例(23.38%);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后死亡13例(16.88%),其它4例(5.63%):恶性肿瘤2例,不明原因2例。死亡患者的平均动脉压较成活组明显升高(P〈0.05),血红蛋白明显降低(P〈0.05),血浆白蛋白明显降低(P〈0.01)。低白蛋白血症为患者预后独立的风险因素。【结论】CAPD患者退出的首原因是由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低白蛋白血症是影响患者的预后因素。
- 陈香文廖湘平李惠李建平李淑梅
- 关键词:腹膜透析预后
- 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横纹肌溶解症致急性肾衰竭的疗效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滤过(cRRT)抢救横纹肌溶解综合征(RM)致急性肾衰竭(ARF)的疗效。【方法】对16例RM并发ARF患者采取CRRT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肌红蛋白(Mb)、ALT、AST、磷酸肌酸激酶(CPK)、BUN、Scr的变化。【结果116例患者,死亡3例,存活13例,存活患者治疗10~14d后肾功能均恢复正常,14d后Mb、ALT、AST、LDH、CPK均显著下降。【结论】CRRT能有效清除Mb、CPK,显著改善肾功能,并大大降低了RM的病死率。
- 廖湘平王利民李淑梅李建平
- 关键词:血液过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