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囊切除术中肝外胆管损伤的类型及对策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中肝外胆管损伤的类型及对策。方法:总结我院20例肝外胆管损伤类型,包括胆总管横断、肝总管横断、左右肝管汇合部损伤、右肝管损伤、副肝管损伤、胆总管灼伤,分别采用部分损伤修复、胆管端端吻合、胆管空肠Roux-Y吻合等手术,或加T管支撑引流术。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至10年,3例因胆管狭窄行2次及以上手术,其余恢复良好。结论:应对术中胆管损伤的重点在于预防,强调术中及时发现损伤,依据损伤类型采用相应的处理措施。
- 吕波袁家天李叔强范俊王斌邹志强郭肖陵王志敏李锋高兴富
-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
- 回盲部结肠癌误诊为阑尾炎30例分析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分析回盲部结肠癌误诊为阑尾炎的原因及如何避免误诊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10年10月误诊为阑尾炎的回盲部结肠癌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6例;年龄14~78岁,平均56岁。3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阑尾切除术中发现回盲部结肠癌28例而改行其他术式,其中一期右半结肠癌根治术12例,姑息性右半结肠切除术5例,回肠横结肠短路术6例,二期手术5例;1例于阑尾切除术后15d发现回盲部结肠癌,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1例于阑尾切除术后6个月因肠梗阻明确诊断而再次手术,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20例术后行全身静脉联合化学疗法治疗。结果术后发生切口感染6例,经局部换药、抗感染及支持等治疗后切口丙级愈合;其余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无肠漏发生。住院时间12~68d,平均18d,住院期间无死亡者。所有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回盲部结肠腺癌,其中合并阑尾炎28例。20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12年,平均5.6年。6例因无法切除病灶而行回肠横结肠吻合短路手术,于术后6~15个月死亡;5例行姑息性右半结肠切除术,于术后9~27个月死亡;余9例随访2~12年无复发。同期收治回盲部结肠癌167例,误诊、漏诊率为18%。结论回盲部结肠癌有时易误诊为阑尾炎,或并发阑尾炎时易漏诊;应仔细询问病史,全面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病情,完善必要的辅助检查,不要盲目自信是防止误诊、漏诊的关键。
- 袁家天吕波李叔强王斌范俊邹志强王志敏李锋
- 关键词:误诊漏诊阑尾炎
- 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患者术后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
- 2024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患者术后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3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复发与否分为复发组(n=21)与未复发组(n=81),统计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术后结石复发相关危险因素,采用Homser-Lemeshow检验模型拟合优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该模型预测效能。结果两组年龄、高血脂、结石数量、胆总管扩张、胆囊管扩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一般资料、结石及手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高血脂、胆囊管扩张为影响患者术后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依据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构建预测模型,lnλ(t)/λ0(t)=7.399+0.793×年龄+0.975×高血脂+0.965×结石数量+0.835×胆总管扩张+1.043×胆囊管扩张;Homser-Lemeshow检验拟合优度χ2=4.689,P=0.790;预测模型预测患者术后结石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01(0.710~0.873),Z=5.463、P<0.001,以0.253为截断值,其预测患者结石复发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1.43%、81.48%。结论高血脂症、胆囊管扩张为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患者术后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且依据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对术后结石复发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值得临床重视。
- 李春林冷书生雷林平李锋赵明英
-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复发
- 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诊治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例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结果本组20例均因肝癌破裂出血后急诊住院。手术治疗18例,其中肝部分切除12例,单纯缝扎压迫止血2例,缝扎压迫加肝动脉结扎止血4例,住院死亡2例。结论肝切除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最好的方法。定期的体检能减少紧急状态的发生并提高治愈率。
- 邹志强袁家天王兵李锋王志敏李叔强
- 关键词:肝肿瘤肝切除术肿瘤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