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川
- 作品数:9 被引量:16H指数:3
- 供职机构: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VEGF-D、VEGFR-3在舌鳞癌淋巴转移中作用的研究
- 背景: 舌鳞癌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具有生长快、浸润性强、有较高的复发率、淋巴转移率高、预后较差等特点。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构成比最高,我国约占32.3%,欧美国家报道在21%-52%之间。舌鳞癌为上皮源性...
- 李青川
- 关键词:舌鳞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淋巴转移
- 文献传递
- 舌癌微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目的分析舌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探讨微淋巴管密度在预测舌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69例舌癌组织切片,用淋巴管内皮细胞单克隆抗体D2-40标记淋巴管,低倍和高倍镜下...
- 李新明李青川赵军方谢卫红方政
- 文献传递
- 血管生成素和内抑制素在口腔颌面淋巴管畸形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1,ANG-1)、内抑制素(endostatin,END)在口腔颌面部淋巴管畸形中的表达及与口腔颌面部淋巴管畸形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2002-07~2006-12存档的38例口腔颌面部淋巴管畸形石蜡标本,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ANG-1及END的表达,并对染色图像进行计算机图文定量分析;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4.00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ANG-1在淋巴管畸形中呈现高表达(P<0.05),END在淋巴管畸形中呈现低表达(P<0.05);而在大囊型及微囊型淋巴管畸形中ANG-1及END表达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ANG-1及END与口腔颌面部淋巴管畸形的发生有明显关系,但与淋巴管畸形的类型无关。
- 赵军方谢卫红李新明方政李青川
- 关键词:淋巴管畸形血管生成素
- 舌癌微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目的:分析舌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探讨微淋巴管密度在预测舌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69例舌癌组织切片,用淋巴管内皮细胞单克隆抗体D2-40标记淋巴管,低倍和高倍...
- 李新明李青川赵军方谢卫红方政
- 文献传递
- 苦参碱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增殖抑制的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中药有效成分苦参碱(Mat)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细胞系ACC-M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ACC-M细胞,用不同质量浓度Mat溶液对体外培养的ACC-M细胞进行处理。通过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细胞周期检测来测定不同质量浓度Mat溶液对ACC-M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经Mat处理后,ACC-M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结论Mat对ACC-M细胞的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的发生可能与其细胞周期阻滞有关。
- 赵军方李峰李新明王海斌方政李青川
- 关键词:苦参碱腺样囊性癌增殖抑制
- 苦参碱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增殖抑制及PCNA、c-myc、p53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细胞系ACC-M细胞,用不同质量浓度的苦参碱进行干预,采用MTT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间接免疫荧光定量检测等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myc与p53蛋白表达。结果经苦参碱处理后的ACC-M细胞生长速度减慢,细胞周期明显阻滞;其PCNA与c-myc蛋白表达明显下降,而p53蛋白表达则明显上升。结论苦参碱对ACC-M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可能机制为调控PCNA、c-myc及p53蛋白表达;此为临床治疗SACC提供了理论依据。
- 方政赵军方李新明王海斌谢卫红李青川
- 关键词:苦参碱腺样囊性癌增殖抑制
- VEGF—D与舌鳞癌淋巴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 2012年
- 目的检测舌鳞癌组织中VEGF-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蛋白的表达,分析推断VEGF—D在舌鳞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检测69例舌鳞癌组织中VEGF-D蛋白的表达。结果69例舌鳞癌中30例VEGF-D表达阳性,阳性率为43.4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舌鳞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中VEGF-D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舌鳞癌患者组(P〈O.05)。结论VEGF-D表达升高与淋巴转移有关。
- 李青川李新明赵军方王海斌谢卫红方政
- 关键词:淋巴转移
- 苦参碱对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细胞黏附侵袭抑制的影响及机制探讨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唾液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黏附侵袭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ACC-M细胞系,MTT法测定药物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应用黏附试验和Matrigel侵袭实验,研究苦参碱注射液及其不同浓度对ACC-M细胞黏附及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苦参碱注射液浓度在0.25、0.50、0.75、1.00 mg/mL时,对ACC-M细胞均有一定增殖抑制作用,且呈明显的量效和时效关系。不同浓度苦参碱注射液处理ACC-M细胞24h后,其体外黏附和侵袭能力呈剂量依赖性下降。经苦参碱(0.75 mg/mL)作用后,ACC-M细胞的E钙黏素(E-cad蛋白)表达明显增强,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一定浓度的苦参碱可以抑制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生长,降低细胞黏附和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上调E-cad蛋白表达有关。
- 赵军方李新明谢卫红王海斌方政李青川
- 关键词:唾液腺腺样囊性癌苦参碱E-CAD
- 舌鳞癌中微淋巴管密度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
- 2009年
- 目的分析舌鳞癌组织中微淋巴管密度(LMVD)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探讨微淋巴管密度在预测舌鳞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在69例舌鳞癌中用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抗体D2—40标记淋巴管,计数肿瘤LMVD,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舌鳞癌中微淋巴管密度为33.24±0.09,明显高于正常黏膜微淋巴管密度(6.23±0.23)(P〈0.01);淋巴结转移组微淋巴管密度为38.15±0.35.明显高于非转移组(27.56±0.05)(P〈0.05)。结论LMVD密度与舌鳞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其中舌鳞癌微淋巴管密度测定对预测其淋巴结转移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 李青川李新明赵军方谢卫红方政
- 关键词:舌鳞癌淋巴结转移微淋巴管密度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