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学明

作品数:17 被引量:724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长春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4篇土壤
  • 11篇黑土
  • 9篇有机碳
  • 4篇土壤侵蚀
  • 4篇耕地
  • 3篇水稳性
  • 3篇水稳性团聚体
  • 3篇土壤有机
  • 3篇土壤有机碳
  • 3篇团聚体
  • 3篇农田
  • 3篇坡耕地
  • 3篇免耕
  • 2篇东北黑土
  • 2篇有机质
  • 2篇玉米
  • 2篇土壤固碳
  • 2篇土壤水
  • 2篇农田土壤
  • 2篇耕作

机构

  • 17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吉林省农业机...

作者

  • 17篇杨学明
  • 17篇张晓平
  • 15篇方华军
  • 12篇梁爱珍
  • 3篇申艳
  • 1篇王洋
  • 1篇吴尚华
  • 1篇王立春
  • 1篇朱平
  • 1篇任军
  • 1篇齐晓宁

传媒

  • 3篇土壤通报
  • 3篇土壤学报
  • 2篇地理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6篇200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进展被引量:97
2003年
土壤有机碳动态是土壤碳循环研究中的关键,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急需解决。本文综述国内外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动态的因素,列举近年来SOC动态研究中新方法的应用,综合评价各方法的优缺点和适宜使用范围;提出SOC动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今后SOC可能的研究方向。
方华军杨学明张晓平
关键词:农田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土壤碳循环
耕作及水蚀影响下坡耕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被引量:14
2006年
土壤侵蚀和沉积明显影响土壤有机碳(SOC)的积累与损耗,在以往土壤碳平衡模拟中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以典型黑土漫岗坡耕地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CENTURY模型模拟特定质地下自然黑土有机碳的积累过程,估算研究区黑土有机碳及各组分的背景值;对比研究侵蚀泥沙对SOC富集的影响,将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统计比较来验证模型;进而模拟侵蚀区开垦后SOC以及各组分随时间的变化,定量研究土壤侵蚀对SOC各组分损失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黑土有机碳的累积大致可分为初期的快速积累和后期缓慢积累两个阶段,前期慢性有机碳库的累积对SOC库的增加贡献最大,后期SOC累积主要由惰性有机碳缓慢累积来完成。达到平衡状态时,研究区黑土有机碳含量为7 240 g m-2,以慢性和惰性有机碳为主,约占总SOC的97.4%。考虑泥沙对SOC的富集作用,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更加吻合。自然黑土开垦后,微生物分解矿化作用是活性和慢性有机碳损失的主要途径,土壤侵蚀明显降低惰性有机碳含量,其贡献率随侵蚀速率的增加而增大。因研究区侵蚀不严重,土壤侵蚀对开垦以来的SOC库损耗贡献较小。
方华军杨学明张晓平梁爱珍申艳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黑土
坡耕地黑土有机碳空间异质性及其格局被引量:25
2005年
在250m×100m研究区域上以10cm间隔网格采样,用地球同步技术卫星自动聚焦水准仪测定采样点位置及坡度,用重铬酸钾—硫酸容量法测定SOC含量。用地统计学理论(半方差函数及Kriging插值)对SOC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坡耕地SOC在不同方向上存在很大的空间异质性。不同土层SOC的空间相关性存在很大的差异,随着土壤深度增加空间相关性减弱,主要原因是土壤发生因素,尤其是地形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施肥,纵向打垄及耕翻等土壤管理方式降低了SOC空间的相关性,使其随机性增强,SOC呈均一化方向发展。用克立格(Kriging)插值法绘制坡耕地SOC含量分布图,发现SOC含量与地形及土壤发生过程尤其是土壤再分布过程密切相关。坡肩部位侵蚀最为严重,SOC含量最低;坡度相似的坡顶和坡背SOC含量相近。就整个研究区来看,高含量的SOC转变为中等含量和低含量的SOC,充分揭示SOC在量上的变化机理。
方华军杨学明张晓平梁爱珍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半方差函数克立格插值黑土
用RothC-26.3模型模拟玉米连作下长期施肥对黑土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47
2003年
用RothC (Version 2 6 .3)模型模拟研究东北地区黑土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中玉米连作下土壤有机碳 (SOC)含量的变化。从 2 4个施肥处理中选取了无肥 (对照 )、氮肥、氮肥配施厩肥、氮磷钾肥配施、厩肥 5个处理 ,对耕层土壤SOC的模拟值与实际测定值进行了比较。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吻合较好 ,说明RothC模型可以很好的用来模拟东北温带气候区现有耕作管理条件下黑土SOC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在当前常规耕作秸秆不还田条件下 ,整个试验期间不施肥 ,SOC含量持续下降 ;单施氮或施氮磷钾不能维持耕层 (2 0cm)SOC含量 ;厩肥配合施用化肥 ,则会增加SOC含量。保持这种管理方式不变 ,SOC将持续下降至新的平衡点。模拟结果表明 ,如果实施秸秆还田 ,到 2 0 2 2年时无肥、氮肥、氮磷钾肥、氮肥配施厩肥和氮磷钾配施厩肥等处理区的SOC较 2 0 0 2年将分别增加 2 6 %、4 0 %、4 5 %、38%和 4 6 %。RothC模型可用来评价不同管理方式下黑土SOC变化趋势 。
杨学明张晓平方华军朱平任军王立春梁爱珍
关键词:玉米连作施肥黑土有机碳
东北黑土区坡耕地表层土壤颗粒有机碳和团聚体结合碳的空间分布被引量:67
2006年
以东北黑土区典型漫岗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侵蚀程度地形部位表层土壤不同粒级有机碳、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含量,探讨土壤侵蚀和沉积作用对表层土壤有机碳(SOC)损失、迁移和累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侵蚀微弱的坡顶相比,严重侵蚀的坡肩部位表层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矿质结合碳(IOC)和团聚体结合碳含量分别减少23%、17.5%和8.7%,而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含量无明显差异。长期处于沉积状态的坡脚部位,表层土壤大团聚体、POC和大团聚体结合碳含量分别较坡顶低56.1%、47.9%和67%;而IOC和微团聚体结合碳分别较坡顶高10%和18.7%。研究结果反映了土壤侵蚀以及耕作倾向于破坏水稳性大团聚体,其内部包裹的轻质、细颗粒物质易被地表水流迁移流失,加上下层土壤的稀释作用,导致侵蚀部位SOC减少。轻质活性碳组分在迁移和累积过程中易被微生物利用分解,沉积区土壤以IOC和微团聚体碳为主,形成一个惰性碳汇。
方华军杨学明张晓平梁爱珍申艳
关键词:水稳性团聚体颗粒有机碳黑土
20年来部分黑土耕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变化被引量:48
2004年
黑土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一直倍受社会关注。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采样记录,2001年在吉林省黑土区采集了27个土壤样品,分析测定了耕层土壤(深度与第二次土普数据相同)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与第二次土普查数据对比发现,过去20年间,吉林省黑土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有增有减,但平均水平无明显变化。与已有的研究对比分析,高产玉米生产条件下的根系碳输入量可能抵消矿化损失的有机质量,使水土流失不严重区域的黑土土壤有机质水平维持平衡,有机质含量下降的土壤可能是水土流失的结果。而在水土流失不严重地区土壤有机质则可能增加。
杨学明张晓平方华军梁爱珍
关键词:黑土有机质全氮
东北黑土有机碳储量及其对大气CO_2的贡献被引量:73
2003年
开垦荒地和翻耕农田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加速土壤有机碳(SOC)损失。通常计算土体中SOC的损失时忽略了侵蚀和沉积作用产生的SOC在景观中的再分布,因而过高地估计了农业土壤对大气CO2的贡献。近年来,土壤科学研究表明,通过采用新的管理措施后,能使农田土壤由大气CO2碳源转变为碳汇。以东北黑土为例,计算其SOC库储量及耕种以来释放到大气中CO2的数量;评价侵蚀和沉积作用对SOC损失的影响;估算东北黑土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后,该土类可固定大气CO2的潜力。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回归拟合方法,得出东北黑土1m深度的SOC平均密度为12.54kgC/m2,有机碳储量为646.2TgC。应用修正的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有关该区土壤侵蚀资料,计算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每年土壤迁移的碳量为0.34~2.84TgC/a,因沉积作用引起的SOC在景观中再分布的数量为0.27~2.27TgC/a。由此计算自耕种以来,东北黑土净释放到大气中的CO2数量为34.6~434.6TgC。如果采用新的管理措施后,东北黑土最大固碳潜力为244.3TgC,在未来20年内土壤固碳潜力为30.9TgC,平均每年1.55TgC/a。
方华军杨学明张晓平
关键词:东北黑土有机碳储量大气二氧化碳土壤流失方程土壤侵蚀
利用燃煤飞灰作为时间标记物评价坡耕地黑土侵蚀物质和有机碳的再分配被引量:12
2005年
燃煤飞灰(以下简称飞灰)作为时间标记物克服了放射性同位素137Cs示踪方法不能鉴定大气核爆炸之前的土壤再分布过程这一缺陷。本文利用土体中的飞灰研究坡耕地黑土有机碳的时空再分布特征。尝试建立飞灰在土壤中分层的方法,根据飞灰和土壤有机碳(SOC)随土壤深度的分布特征鉴定土壤堆积厚度,以及堆积土壤的相对年代。结果表明:用飞灰示踪技术鉴定的埋藏土壤表层与SOC含量随深度变化确定的埋藏表层吻合较好,景观中低洼部位在飞灰出现前就有一定的土壤堆积。各地貌部位坡肩侵蚀最为严重,有机碳含量最低;坡顶坡度较小,侵蚀微弱;坡脚和坡足发生沉积。土壤沉积速率在1.01~5.56mm a-1之间。研究结果还表明堆积部位埋藏层的SOC含量较高,说明有相当数量的有机碳被隐遁在目前的耕作层之下。因此,在评价农田土壤作为大气CO2“源”或“汇”时应该考虑景观中土壤物质迁移和埋藏作用的影响。
方华军杨学明张晓平梁爱珍
关键词:黑土坡耕地有机碳燃煤飞灰大气CO2土壤深度
不同管理方式下吉林省农田黑土流失量被引量:13
2003年
本文利用土壤流失方程式的计算机应用程序[1],模拟计算吉林省榆树和德惠两市黄土质黑土坡耕地在不同管理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流失强度。结果表明,黑土种植玉米降雨流失量在4~45 t/hm2·a之间。种植大豆流失量高出玉米一倍。流失量随耕地坡度加大和A层变薄而增加。吉林黑土A层厚度正在逐渐下降,下降幅度因土种和管理方式而异,范围在0.5~4.5mm/a。种植玉米,吉林省黑土每年会流失830×104t表土,相当于流失近20×104t有机物质。种植大豆会使土壤和有机质流失量加倍。与传统的耕作方式模拟对比,保护性耕作可以显著降低吉林黑土的流失量。
杨学明张晓平方华军
关键词:农田黑土流失量计算机应用程序耕作方式
人类胁迫对松嫩平原土壤盐渍化的灰色关联分析被引量:24
2003年
在广泛搜集资料和实地土壤采样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人为干扰下松嫩平原水盐运动规律及土壤盐渍化过程。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该区50年的资料进行定量分析,探讨人为因素引起的松嫩平原水土环境的空间结构变化与土壤盐渍化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植被退化和流域内流化是松嫩平原盐渍化形成与演化的直接原因;短时期内人为因素对土壤盐渍化面积变化影响显著,其贡献率大于气候因子变化对盐渍化面积的影响。
方华军杨学明张晓平
关键词:盐渍化灰色关联分析松嫩平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