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宇峰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蛋白
  • 2篇癌组织
  • 1篇蛋白印迹
  • 1篇印迹
  • 1篇增殖
  • 1篇乳头
  • 1篇乳头状
  • 1篇乳头状癌
  • 1篇乳腺
  • 1篇乳腺癌
  • 1篇乳腺癌组织
  • 1篇肿瘤
  • 1篇肿瘤细胞
  • 1篇肿瘤细胞增殖
  • 1篇周期
  • 1篇组织化学
  • 1篇细胞癌
  • 1篇细胞癌组织
  • 1篇细胞增殖

机构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4篇杨宇峰
  • 2篇符珈
  • 2篇云径平
  • 2篇苏曙光
  • 2篇张梅芳
  • 2篇张志毅
  • 1篇肖建勇
  • 1篇侯景辉

传媒

  • 2篇中华肿瘤防治...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08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放线菌素D引起HEP G_2细胞的核仁蛋白移位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观察放线菌素D作用下HEP G2细胞中与增殖相关的核仁蛋白B23(nucleophosmin or NPM,numatrin,NO38)定位和表达水平的改变,并探讨其可能机制和意义。方法:应用低浓度的放线菌素D处理HEP G2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双向电泳及免疫共沉淀等实验方法检测HEP G2生长周期、B23蛋白表达水平及其定位、B23的等电点及磷酸化状态变化。结果:放线菌素D处理后,HEP G2细胞出现生长抑制,细胞周期阻滞于S/G2期;B23蛋白表达量没有变化,但定位改变,即从核仁移位到核浆,撤药后,B23又从核浆回到核仁上;B23在加药前后未检测到等电点和磷酸化状态改变。结论:低浓度放线菌素D抑制HEP G2细胞生长、阻滞细胞在S/G2期并引起可逆性的B23蛋白移位,而B23蛋白的表达量及磷酸化水平没有改变,这些实验结果对肿瘤药物治疗及分子肿瘤学研究可提供参考的研究模型。
苏曙光云径平符珈肖建勇张梅芳张志毅杨宇峰
关键词:放线菌素D细胞周期磷酸化
Nucleophosmin/B2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 Nucleophosmin/B23(Nucleophosmin,NPM,numatrin,N038)是一种多功能的核仁磷酸化蛋白,在细胞生长和增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过去研究还表明NPM可能是癌基因,在一...
杨宇峰
关键词:PCNAKI67乳腺癌蛋白印迹免疫组织化学
文献传递
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p53和p21^(WAF/CIP1)及MDM2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探讨p53、p21WAF/CIP1及MDM2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选取115例HCC及其相应的癌旁肝组织构建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53、p21WAF/CIP1及MDM2蛋白的表达,采用统计学分析它们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p53、p21WAF/CIP1及MDM2在H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5%(96/115)、36.5%(42/115)和48.7%(56/115),同癌旁组织相比,p53、p21WAF/CIP1及MDM2的表达均明显增高,P<0.05。两两相关分析比较,p53表达分别与p21WAF/CIP1和MDM2表达有关;p53、p21WAF/CIP1及MDM2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数量、HB-sAg、病理分级、血清AFP浓度和患者生存时间均无关,P均>0.05。结论:p53、p21WAF/CIP1及MDM2在HCC组织中呈增高表达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它们可能在HC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张梅芳云径平苏曙光张志毅符珈侯景辉杨宇峰
关键词:基因P53
长链非编码RNA ENST0000041742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高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增殖
目的:观察长链非编码RNA ENST0000041742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其表达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qPCR法检测长链非编码RNA ENST000004...
冼志杨宇峰苏旋张贵阳
关键词:长链非编码RNA甲状腺乳头状癌增殖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