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杜鹃 作品数:12 被引量:34 H指数:3 供职机构: 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美新发和再发传染病合作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更多>>
丝状病毒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2010年 丝状病毒传染性强,病死率高,主要引起马尔堡出血热和埃博拉出血热,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此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防等方面将两种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杨杜鹃 张海林关键词:出血热 埃博拉 马尔堡出血热 与人类疾病有关的沙粒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10年 沙粒病毒为单股负链分节段的RNA病毒,迄今已知仅一个科一个属,分为旧世界沙粒病毒(Old World Arenaviruses)和新世界沙粒病毒(New World Arenaviruses)两大类,有20余种血清型,其中大多数种类可引起人类严重疾病,如拉沙病毒(Lassavirus)引起拉沙热,胡宁病毒(Juninvirus)引起阿根廷出血热,马秋博病毒(Machupovirus)和Chapare病毒引起玻利维亚出血热,瓜纳瑞托病毒(Guanaritovirus)引起委内瑞拉出血热,沙比亚病毒(Sabiavirus)引起巴西出血热,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引起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本文对沙粒病毒及其引起的主要疾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杨杜鹃 张海林关键词:拉沙热 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证实云南省勐海县存在恙虫病流行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了解云南省勐海县恙虫病流行状况。方法 2011年6 9月,在勐海县采集恙虫病临床诊断和疑似病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液标本,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对患者凝血块进行恙虫病东方体(Ot)热休克蛋白(groEL)基因扩增和测序分析。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患者血清中Ot-IgG抗体。结果 36例急性期患者凝血块标本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Ot核酸阳性25份,其中14份阳性标本被克隆和测序。同源性和进化分析显示,勐海县14株Ot的groEL区核苷酸同源性为99%~100%,氨基酸同源性均为100%,它们与来自GenBank的BJTZ-OT-O39、AH-GD-OT-S6、UT213、Kato和SH205株之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和较近的亲缘关系。17例病例双份血清经IFA检测,其中11例病例的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滴度大于急性期血清4倍及以上。根据检测结果,26例病例被诊断为恙虫病(分子诊断15例和血清学诊断11例)。结论首次经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证实勐海县存在恙虫病流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表明,勐海县Ot流行株具有稳定的遗传特点和明显的地域特征。 杨杜鹃 张海林 苏梅惠 王勇 程雪琴 杨卫红 章域震 冯云 覃谊 石山梅 殷小栎 张丽娟关键词:恙虫病 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虫媒病毒相关出血热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11年 病毒性出血热是由不同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出血、休克、高病死率为特征的一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中与虫媒病毒有关的出血热主要有立夫特山谷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黄热病、登革热、科萨努尔森林病、鄂木斯克出血热、基孔肯雅热等,本文从流行特征、病原学、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对上述疾病作一综述. 杨杜鹃 张海林 梁国栋关键词:虫媒病毒 病毒性出血热 临床学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鼠型斑疹伤寒暴发的调查(英文)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阐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鼠型斑疹伤寒的流行状况。方法收集云南省鼠型斑疹伤寒病例资料。于2011年6-9月在西双版纳地区采集鼠型斑疹伤寒临床诊断病例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并在发病地区的居民区捕鼠,采集鼠血液和脾脏标本。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患者和鼠血清中的鼠型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IgM和IgG抗体,用实时荧光PCR试验检测急性期病人血块和鼠脾脏中的鼠型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热休克蛋白基因(groELgene)。结果 2004-2011年,云南省共报告鼠型斑疹伤寒病例8 361例,所有州(市)均有病例报告,其中西双版纳州发病数和发病率最高(86.6/10万),占全省总病例数的73.1%(6 111/8 361)。发病数具有逐年上升之势,全年均有病例发生,6-10月为主要流行期。2011年云南省共报告鼠型斑疹伤寒1 369例,其中西双版纳州报告病例1 157例,发病率为102.10/10万,病例数占云南省病例数的84.51%。勐海县、勐腊县和景洪市分别占全州病例数的79.95%(n=925,278.74/10万)、18.06%(n=209,74.10/10万)和1.99%(n=23,4.42/10万),勐海县发病率显著高于勐腊县(2χ=346.3,P<0.001)和景洪市(2χ=1369,P<0.001)。对2011年的80例病人进行了实验室检测,在80例急性期病人血清标本中有63例为IgM抗体阳性;75例病人双份血清标本中有61例的恢复期血清滴度高于急性期4倍及以上;80例患者急性期血块中有8例为PCR阳性。依据实验室诊断标准,74例被确诊为鼠型斑疹伤寒,其中血清学诊断73例(包含7例同时为分子诊断),分子诊断1例,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测符合率为92.50%(74/80)。黄胸鼠血清鼠型斑疹伤寒立克次体IgG抗体阳性率为14.0%(14/100),脾脏的PCR阳性率为9.0%(9/100)。结论西双版纳州存在较为严重的鼠型斑疹伤寒流行,其中勐海县流行最为严重。 张海林 苏梅惠 姚娜 于强 章域震 杨卫红 程雪琴 冯云 杨杜鹃 宋淼 白鹤鸣 马龙 聂志坚 陈绍秋 覃谊 石山梅 殷小栎 张丽娟关键词:鼠型斑疹伤寒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流行病学特征 基因Ⅰ型替换基因Ⅲ型成为云南乙型脑炎病毒主要流行型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可分为5个基因型(Ⅰ、Ⅱ、Ⅲ、Ⅳ、Ⅴ型),其中基因Ⅰ和Ⅲ型在亚洲分布较为广泛,基因Ⅱ、Ⅳ和Ⅴ型分布较局限. 张海林 冯云 章域震 杨卫红 杨杜鹃云南省弥勒县2009年蚊媒病毒分离和鉴定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了解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蚊虫中虫媒病毒的分布特点,为虫媒病毒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年7月在弥勒县采集蚊虫标本,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对病毒分离物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从采集到的三带喙库蚊4400只和中华按蚊2200只中分离到9株阳性分离物,经分子生物学鉴定,7株分离物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JEV),均分离自三带喙库蚊;2株分离物为淡色库蚊浓核病毒(CppDNV),分离自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结论首次在红河州弥勒县分离到乙脑病毒,从病原学证实弥勒县是乙脑流行区。流行株同源性和分子遗传进化分析证实为基因Ⅰ型乙脑病毒,为滇东南地区首次分离。 冯云 陈卫武 杨卫红 章域震 杨杜鹃 刘芬 张娟 王丕玉 白鹏飞 窦友剑 李继辉 张海林关键词:蚊虫 虫媒病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我国2009年新分离乙脑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特征研究 被引量:7 2011年 本研究对我国2009年新分离的两株乙脑病毒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以了解病毒全基因组分子特征。通过RT-PCR和核苷酸序列测定方法获得病毒全基因组序列,采用ClustalX、DNASTAR、MEGA等生物学软件完成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等。研究结果显示,新分离两株乙脑病毒YN0911和YN0967株基因组全长均为10 965个核苷酸,编码3 432个氨基酸。这2株乙脑病毒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8.7%,氨基酸同源性为99.8%。与国际乙脑病毒流行株相比,核苷酸同源性为83.5%~98.9%,氨基酸同源性为94.8%~99.7%。与乙脑病毒疫苗株SA14-14-2相比,在E蛋白有13个氨基酸差异位点,但都位于抗原关键位点之外。这2株病毒在3′UTR区域存在11nt缺失。基于C/PrM区段、E基因、全基因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均显示新分离2株乙脑病毒为G I乙脑病毒,并且和越南、四川、贵州、广西以往的分离株遗传进化关系较近。本研究提示我国新分离的2株乙脑病毒均为G I乙脑病毒,决定病毒毒力的关键氨基酸位点未见明显变化。 杨杜鹃 李铭华 付士红 张海林 梁国栋关键词:乙型脑炎病毒 全基因组 系统进化分析 云南省东北等地区蚊虫及蚊媒病毒调查研究 被引量:16 2011年 目的了解滇东北等地区蚊虫及蚊传虫媒病毒分布特点,为虫媒病毒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年在滇东北等地区的6个县采集蚊虫标本;蚊虫经分类鉴定后,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对病毒分离物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共采集到4属(库蚊、按蚊、阿蚊、伊蚊)24种18562只蚊虫,其中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为主要蚊种,构成比分别为58.37%和28.45%;从蚊虫标本中分离到15株病毒,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其中2株(YN0911和YN0967)为基因Ⅰ型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均分离自三带喙库蚊;1株(YN0922)为版纳病毒,分离自中华按蚊;12株为淡色库蚊浓核病毒,其中9株分离自三带喙库蚊,3株分离自中华按蚊。结论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为调查地区的优势蚊种,并携带乙脑病毒、版纳病毒和淡色库蚊浓核病毒;滇东北地区首次分离到乙脑病毒。 杨杜鹃 付士红 张海林 杨卫红 冯云 王静林 章域震 王丕玉 陈维欣 梁国栋关键词:蚊科 虫媒病毒 脑炎病毒 版纳病毒 云南省1977-2010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 阐明1977-2010年分离自云南的63株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的基因型和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病毒株常规接种乳小白鼠,取发病濒死的乳鼠脑组织经研磨制成上清液,提取病毒核酸,通过RT-PCR扩增乙脑病毒E基因序列,采用Clustal X、DNAstar和Mega 5.0等生物学软件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 云南乙脑病毒分离株均可引起乳鼠发病和死亡。经RT-PCR和序列测定获得63株乙脑病毒的E基因序列,进化树和同源性分析表明,47株属基因1型,16株为基因3型。基因1型可分为2个进化群,其中云南最早的基因1型分离株(M28,1977;BN82215,1982)与泰国早期基因1型分离株(U70416,1982;DQ084229,年代不详)同处一个进化群;2007-2010年基因1型分离株分布于两个次级进化分支;16株基因3型分布于3个进化群中,其中20世纪70-90年代分离株分布于两个进化群,2004年分离株处于另一进化群。此外,无论基因1或3型乙脑病毒的抗原性、致病性和毒力等主要氨基酸位点均未发生明显改变。结论 云南省存在基因1和3型乙脑病毒流行,1型为近期主要流行型。云南省不同年代和地域的乙脑病毒分离株存在明显差异并具有遗传多样性特点。本研究还提示基因1型乙脑病毒可能起源于中国云南省及相邻东南亚地区。 冯云 张海林 杨卫红 章域震 黄丽娟 邓淑珍 孙玉杰 杨杜鹃 周济华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E基因 基因型 分子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