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舒伐他汀防治对比剂肾病效果观察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观察短期大剂量瑞舒伐他汀防治慢性肾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对比剂肾病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效果。方法将120例拟行PCI术的轻度慢性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60例。在全部采用水化治疗基础上,强化治疗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给予瑞舒伐他汀20mg·d^-1,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剂量瑞舒伐他汀10mg·d^-1,观察PCI术前基础血清肌酐(Scr),术后24~72hScr、术前及术后eGFR、mALB等指标。观察两组对比剂肾病及随访6个月内的MACE发生情况。结果120例患者中有13例(10,83%)患者发生对比剂肾病,强化治疗组对比剂肾病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组(8.3%和13.3%,x2=0.428,P=0.358),术后mALB高于常规治疗组(14.41±8.32和13.75±12.13,P=0.531),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MACE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6.6%和18.3%,X2=5.13,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短期大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轻度慢性肾病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后MACE的发生率,有降低对比剂肾病发生率的趋势,且无显著增加蛋白尿的肾脏不良反应。
- 梅百强杨希立梁茜周昭仑岑锦明
-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对比剂肾病介入治疗肾病慢性
- 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与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Hcy及LP-PLA2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5
- 2018年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微循环障碍与LP-PLA2、Hcy的相关性,以及其发生、发展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63例冠脉造影显示临界病变(狭窄40%~70%,且测量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0.8),冠脉造影术后测量前降支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值,以IMR中位数为界分为IMR正常组(<21.3 u)和IMR升高组(≥21.3 u)。分别记录和测定两组一般资料、相关生化指标、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及同型半胱氨酸(Hcy)值,分析各指标与IMR的关系。结果 63例患者完成IMR测量,IMR范围:6.5~42.3 u,中位数:21.3 u,与正常组比较,IMR升高组HDL-C和CFR更低,而Hcy和年龄较高(P <0.05);IMR值与Hcy、年龄及LDL-C(r=0.263)呈正相关(P <0.05),与CFR、HDL-C呈负相关(P <0.05),与LPLPA2水平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cy是IMR升高的危险因素(P <0.05),HDL-C、CFR是IMR升高的保护因素(P <0.05)。结论 (1) FFR>0.8的冠脉临界病变中,CFR可作为评估冠脉微循环的指标;(2)年龄和Hcy是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危险因素,CFR和HDL-C是冠脉微循环的保护因素;(3)年龄的增长、HDL-C水平的降低和Hcy可能参与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病理过程,导致IMR值升高。
- 岑锦明杨希立郭军张爱东熊卿圆梁茜张健瑜李健蔡炜标梅百强许兆延
- 关键词: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 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 2017年
- 目的:探讨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00例,随机分为甲组(稳定型心绞痛)66例,乙组(不稳定型心绞痛)67例,丙组(急性心肌梗死)67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各指标情况、并发症发生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与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的相关性以及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效能。结果:丙组患者空腹血糖、尿酸、肌酐水平及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高于甲组和乙组,乙组患者空腹血糖、尿酸、肌酐水平及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高于甲组(P<0.05);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与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P<0.05)。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绘制的ROC曲线下的面积是0.846,95%CI:0.75~0.94(P<0.01);切点值是7.01 mm,特异度是67.53%,敏感度是81.52%。丙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甲组和乙组,乙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甲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明显增加,说明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且随着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的增加,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也随之增高。
- 蔡炜标王飞许兆延梁茜杨希立李健梅百强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
- 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测结果分析
- 2013年
-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粥样斑块病变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人选已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患者91例(病变102处),其中BPH组50例,对照组41例,血管内超声(IVUS)对患者病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测量靶病变的外弹力膜横截面积(EEM—CSA)、最小管腔面积(ML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以及参考节段外弹力膜横截面积(REEM—CSA)、管腔横截面积(RMAL)、参考节段斑块面积(RPA)、参考斑块负荷(RPB)。结果IVUS与cAG比较,检出血管面积狭窄率高[(58.2±7.1)%比(55.9±5.2)%,P〈0.01]。BPH组冠脉内软斑块、偏心斑块和正性重构多见,而钙化少见;BPH组与对照组比较,MLA[(5.61±0.96)mm2比(6.06±0.75)mm2,P〈0.053和RMAL[(9.26±1.05)mm2比(10.02±1.10)mm2,P〈0.053减少;而EEM—CSA[(14.51±1.10)mm2比(13.37±1.02)mm2]、PA[(8.90±1.24)mm。比(7.31±1.04)mm2]、PB((61.26±6.53)%比(54.53±5.69)%]、RPA[(4.26士1.15)mm2比(3.73±1.33)mm2]、RPB((31.30±8.37)%比(26.81±8.75)%]增加(均P〈0.05)。结论IVUS对评价冠脉轻中度病变有较高价值;有心肌缺血证据的BPH患者需进一步排除冠心病。
- 岑锦明梁茜熊卿圆杨希立许兆延梅百强蔡炜标柯媛媛
- 关键词:前列腺增生冠状动脉疾病动脉粥样硬化
- H型高血压患者斑块特征与同型半胱氨酸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1
- 2016年
- 目的对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轻中度狭窄病变作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分析H型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特征,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病变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H型高血压患者42例和单纯高血压患者3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血浆Hcy水平检测,IVUS分别检测冠状动脉病变段和正常参考段外弹力膜横截面积(EEMCSA)、最小管腔横截面积(ML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等,并作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分析。结果 H型高血压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处软斑块、偏心斑块和正性重构多见,钙化少;单纯高血压组患者斑块多表现为纤维斑块、钙化、无重构和负性重构(P<0.05)。H型高血压组患者病变段MLA<单纯高血压组患者,EEMCSA、PA、PB>单纯高血压组患者(P<0.05);H型高血压组患者正常参考段MLA<单纯高血压组患者,RPA、RPB>单纯高血压组患者(P<0.05)。病变段Hcy水平与病变段PA、PB呈正相关(P<0.05),与病变段MLA呈负相关(P<0.05)。结论 IVUS对评价轻中度病变有较高价值,H型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较单纯高血压患者严重和弥漫。Hcy水平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一定价值,高Hcy水平可能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 梅百强杨希立许兆延梁茜岑锦明周昭仑李健民李健蔡炜标
- 关键词:H型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冠状动脉造影术血管内超声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与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通过iMap-血管内超声(IVUS)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探讨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EATV)与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筛选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择期冠状动脉造影(CAG)或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并完成iMap-IVUS分析的ACS患者89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心脏CTA检查,测算EATV。根据EATV水平将患者分为高水平组(H组,≥86 cm^(3),n=47)和低水平组(L组,<86 cm^(3),n=42),分析比较两组患者CAG和iMap-IVUS影像学结果。结果H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酐(Cr)、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p-PLA)2均高于L组(P<0.05);冠状动脉斑块含钙化成分明显少于L组(P=0.002),坏死核心明显多于L组(P=0.007),且薄纤维帽斑块(TCFA)发生率显著高于L组(P=0.00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EATV(OR=2.465,95%CI=1.35~4.50,P=0.002)是TCFA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iMap-IVUS分析证实,ACS患者EATV升高与易损斑块有良好相关性,可作为预测TCFA的潜在标志物。
- 梅百强杨希立许兆延梁茜李健岑锦明吴雪锋游伟徐志锋
-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外膜脂肪组织血管内超声
- 高血压晨峰现象与冠状动脉微循环的相关性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明确血压晨峰现象与冠脉微循环的关系,探讨影响冠脉微循环的因素。方法对入选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检测,对所有患者进行血糖、总胆固醇(TCH)、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SUA)检测,将高血压患者划分为晨峰组与非晨峰组。结果晨峰组与非晨峰组的一般统计学数据并无显著差异,生化指标差异亦无显著性,晨峰组的平均收缩压(24 h、白昼、夜间)、晨峰血压升高值与非晨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平均舒张压(24 h、白昼、夜间)与非晨峰组差异无显著性,年龄、24 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晨峰血压升高值指标为IMR的相关因素,但只有晨峰血压升高值为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晨峰现象对高血压有一定的影响,且晨峰血压升高值是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的独立影响因素。
- 张健瑜梁茜许兆延李健岑锦明梅百强杨希立
- 关键词:晨峰高血压
- iMap^TM血管内超声检测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坏死核心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Lp-PLA2相关性被引量:16
- 2018年
- 目的探讨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坏死核心(NC)的关系。方法 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连续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示原位冠状动脉狭窄(40%~70%)患者,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和iMap^(TM)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靶病变最小管腔直径(MLD)、病变长度(LL)、面积狭窄率(AS),iMap^(TM)IVUS检测靶病变最狭窄处外弹力膜横截面面积(EEMCSA)、最小管腔横截面面积(MLACS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及参考段EEMCSA(REEMCSA)、参考段MLACSA(RMLACSA),并检测靶病变NC面积及其占斑块总面积百分比。多因素线性回归法分析传统危险因素、LP-PLA2与NC关系。结果与QCA检测比较,iMap^(TM)IVUS检测靶病变LL更长[(21.46±5.80) mm对(24.71±5.33) mm,P<0.05],AS更高[(58.21±6.57)%对(62.29±8.02)%,P<0.05]。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显示,LDL-C与PB呈正相关(P<0.05),HDL-C与NC所占百分比呈负相关(P>0.05),Lp-PLA2、LDL-C、伴糖尿病与NC所占百分比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伴糖尿病、LDL-C、Lp-PLA2是NC所占百分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LDL-C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PB呈正相关,HDL-C与NC呈负相关。伴糖尿病、LDL-C、Lp-PLA2是斑块稳定性危险因素,与NC呈正相关。
- 岑锦明杨希立许兆延张健瑜蔡炜标梅百强熊卿圆
- 关键词:血管内超声
- 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及其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1年
-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98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氯吡格雷、他汀类和冠脉介入术等治疗冠心病,磺脲类药物或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在此基础上,吡格列酮组(48例)接受吡格列酮(15mg/d),对照组(50例)不接受吡格列酮。随访12个月,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和P-选择素水平,并记录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吡格列酮治疗12个月后PAI-1和P-选择素均有显著性下降[(7.9±1.4vs4.2±0.5)ng/mL,(16.6±6.8vs12.4±3.6)ng/mL],吡格列酮组MACE发生率较对照组有显著降低(两组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32.0%和10.4%,靶血管重建发生率为22.0%和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能有效降低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浆PAI-1活性和P-选择素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 梁茜杨希立梅百强
- 关键词:冠心病吡格列酮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选择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