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樊惠芝

作品数:71 被引量:191H指数:8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化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7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理学
  • 20篇医药卫生
  • 8篇生物学
  • 5篇化学工程
  • 5篇文化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9篇蛋白
  • 15篇蛋白质
  • 15篇白质
  • 13篇蛋白质组
  • 9篇电泳
  • 9篇凝胶
  • 8篇蛋白质组学
  • 8篇滴定法
  • 8篇电位
  • 8篇电位滴定
  • 7篇药物
  • 7篇双向凝胶电泳
  • 7篇凝胶电泳
  • 6篇电位滴定法
  • 6篇沙星
  • 5篇滴定法测定
  • 5篇电化学
  • 5篇离子
  • 5篇络合物
  • 5篇酶解

机构

  • 40篇复旦大学
  • 25篇山西大学
  • 3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上海市心血管...

作者

  • 64篇樊惠芝
  • 24篇潘景浩
  • 19篇杨芃原
  • 6篇张加玲
  • 6篇雷杰
  • 6篇姚鋆
  • 6篇蒋雅琴
  • 5篇包慧敏
  • 4篇王晓燕
  • 4篇于雁灵
  • 3篇黄珍玉
  • 3篇尹国华
  • 3篇刘银坤
  • 3篇周革荣
  • 3篇张勇
  • 2篇章慧琴
  • 2篇朱剑虹
  • 2篇李俊芬
  • 2篇李笃信
  • 2篇侯立强

传媒

  • 6篇分析化学
  • 4篇化学传感器
  • 3篇药学学报
  • 3篇分析科学学报
  • 3篇大学化学
  • 2篇电化学
  • 2篇高等学校化学...
  • 2篇化学学报
  • 2篇山西临床医药
  • 2篇传感技术学报
  • 2篇第十届全国大...
  • 2篇中国化学会第...
  • 2篇第十二届全国...
  • 2篇中国蛋白质组...
  • 2篇中国蛋白质组...
  • 2篇第七届全国电...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药物分析杂志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 7篇2003
  • 3篇2000
  • 5篇1999
  • 4篇1998
  • 2篇1997
  • 8篇1996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细胞与人脑神经元细胞差异蛋白质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以人工培养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Central nervous system hem angioblastoma,HB)细胞为研究对象,发展了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鉴定了HB细胞与人脑神经元细胞的差异蛋白质。采用在线HPLC串联LTQ-Orbitrap质谱鉴定样品的可溶性蛋白质,得到了HB细胞的蛋白质组表达谱。HB细胞鉴定得到674个蛋白质,神经元细胞鉴定获得531个蛋白质。根据基于肽段鉴定的蛋白质组半定量分析方法对质谱数据进行蛋白质的差异比较分析,发现了波形蛋白(Vimentin),14-3-3epsilon蛋白和碳酸酐酶Ⅱ(Carbonic anhydraseⅡ,CAⅡ)等在HB细胞中表达量发生明显变化的蛋白质,并对其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显示,波形蛋白(Vimentin)、14-3-3epsilon蛋白以及碳酸酐酶Ⅱ(CAⅡ)等蛋白质表达量的改变与HB的发病密切相关,对探索HB的起源有重要意义。
刘杭谢嵘姚鋆樊惠芝朱剑虹杨芃原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蛋白质组学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半定量分析
铜-黄嘌呤核苷络合物极谱伏安行为的研究被引量:4
1997年
铜-黄嘌呤核苷络合物极谱伏安行为的研究①樊惠芝刘金龙②潘景浩*(山西大学化学系太原030006)黄嘌呤核苷(xanthosine)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之一,前人曾用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纸层色谱法等方法对其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用PGE电极对其电化学...
樊惠芝刘金龙潘景浩
关键词:极谱伏安行为ESR
生命科学类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高校生命科学类专业分析化学的教学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其专业特点和国家需求,进一步合理优化课程设置,适当调整、更新授课内容,并将现代分析化学研究前沿融入本科生基础教学中,调动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方彩云樊惠芝包慧敏张松雷杰
关键词:高等教育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蛋白质组学定量的技术与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03年
蛋白质组学是一门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内蛋白质组成及其活动规律的新兴学科。定量蛋白质组学是指通过某种方法或技术,对生物样品(细胞、组织或体液等)在某些过程中蛋白质的含量进行比较分析。近几年来,定量蛋白质组的技术发展很快,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的提出,为准确定量在细胞或组织体系中发挥重要功能的低丰度蛋白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方法。本文综述了蛋白质组定量分析技术及其最新的研究进展。
于雁灵樊惠芝张国安黄珍玉江之逸杨芃原
关键词:蛋白质组学同位素标记蛋白质
电位滴定法研究及其应用
潘景浩樊惠芝
关键词:电位滴定电化学分析分析方法参数法
8-氮鸟嘌呤的极谱伏安行为被引量:6
1998年
用循环伏安法(CV)、电流采样极诸法(SCP,即TAST)、常规脉冲极谱法(NPP)、微分脉冲极谱法(DPP)、线性扫描伏安法(LSV)、Osteryoung方波伏安法(OSWV)和计时库仑法(CC)等电化学技术研究了抗癌药物8-氮鸟嘌呤(8-azaguanine,guanazolo,简称8-AG)的极谱伏安行为.在 0. 1mol/L H2SO4底液中,8-AG有一良好的还原峰,峰电位(Ep)在-0. 95V(vs.Ag/AgCl,下同)附近,8-AG浓度在4×10-6~8×10-4mol/L范围内.峰高与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0.9999~0.9910,检出限为1× 10-6mol/L.实验证明了该峰具有吸附性.本文提出了电极反应机理,它包括:酸性介质中8-AG的质子化、质子化的8-AG在汞电极上吸附以及完全不可逆的两电子还原过程.同时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全略微分重叠法即CNDO/2)对8-AG和鸟嘌呤的各原子的净电荷以及Wiberg键级进行了计算,从理论上解释了8-AG的电化学还原机理。
张勇樊惠芝孔祥科刘燕娥潘景浩
关键词:抗癌药物伏安法
肽段固相等电聚焦结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鼠肝蛋白质被引量:1
2014年
利用肽段固相胶条等电聚焦技术对大鼠鼠肝组织蛋白质酶解产物进行预分离,反相色谱分离所得预分离组分后,用LTQ-Orbitrap MS进行分析。共鉴定到2039个蛋白质,包括18个乙酰化蛋白,其中4个乙酰化蛋白未被报道过。对这些蛋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将肽段等电聚焦与LC-MS/MS结合起来,是一种有效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适合于大规模蛋白质鉴定分析。
刘鸿姚鋆杨芃原樊惠芝
关键词: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电位滴定法研究及其应用被引量:1
1994年
山西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电分析化学教学科研组,10年来研究了400多个电位滴定体系(主要是有机物体系)和1000余条电位滴定曲线,进行综合分析对比,获得了相应的结论,许多工作尚未见报导,现将部分内容介绍如下: 1.提出的“三参数法”是评价电位滴定曲线(体系)“简单有效的良好方法,并有较多应用所谓“三参数法”
潘景浩樊惠芝
关键词:电位滴定分析化学
高转移潜能裸鼠肝癌组织的蛋白质组研究
目的: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一种难以预测的恶性肿瘤,其复发和转移是影响病人生存期限的重大障碍。应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对人类肝癌和肝肿瘤细胞进行研究,以建立双相凝胶电泳蛋白质...
樊惠芝申华莉陆豪杰钟华包慧敏刘银坤杨芃原
文献传递
甲氨喋呤的极谱伏安行为
1996年
樊惠芝侯怀信任浚清潘景浩
关键词:甲氨喋呤伏安法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