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万章
- 作品数:26 被引量:179H指数:8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瑞安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松龄血脉康胶囊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11年
- 血小板活化在脑梗死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能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是检测血小板活化功能的敏感指标。阿司匹林是脑梗死治疗及二级预防的主要药物之一,其临床疗效已得到了循证医学的强力支持,然而,近年来发现,有的患者尽管服用常规剂量甚至较大剂量的阿司匹林,
- 蔡永新易兴阳林静池丽芬池万章
- 关键词:脑梗死阿司匹林松龄血脉康胶囊血小板活化功能
- 老年人急性脑梗死后早期痫性发作6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后早期痫性发作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发病相关机制,同时分析患者临床药物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老年急性脑梗死后早期痫性发作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经分析发现,66例患者均于急性脑梗死后2周内发病,其中局灶性运动发作37例,占56.1%;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21例,占31.8%;局灶性癫痫持续状态8例,占12.1%。所有患者均经2~6个月治疗后停药,并随访5个月,64例患者无再次发作,2例患者需长期服用药物以控制病情。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后早期痫性发作患者需积极治疗及控制脑梗死病情,同时还需控制患者癫痫发作,从而可减轻患者脑损伤,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 陈力超池万章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老年人
-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随访观察769例脑梗死患者,比较有复发的脑梗死患者和无复发的脑梗死患者首次卒中时的危险因素、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可溶性黏附分子(SICAM-1)、细胞因子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狭窄程度及斑块类型、首次卒中后危险因素控制情况。结果:769例脑梗死患者在随访期有156例(占20.3%)复发,出院后正规服阿斯匹林的患者复发率低于未正规服阿斯匹林的患者(P<0.05);首次卒中后戒烟者及血压、血糖、血胆固醇控制在正常范围的患者复发率低于控制不好的患者;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例、血糖、纤溶酶原活性、Hcy、sICAM-1、IL-6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狭窄程度、斑块类型以及首次卒中后是否戒烟,血压、血糖和血胆固醇是否控制在正常水平,出院后是否正规服用阿斯匹林是脑梗死复发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与脑梗死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多,首次卒中后戒烟、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胆固醇以及出院后正规服用阿斯匹林在降低脑梗死复发中起重要作用。
- 池万章易兴阳池丽芬潘继豹张顺开
-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细胞因子同型半胱氨酸
- 急性脑出血与血脂水平相关性的分层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脂水平与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2月-2012年6月我院急性脑出血患者703例,同期体检者1 066例,采用性别、年龄分层的方法,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组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ApoB/ApoA1水平。结果:男性脑出血组和老年脑出血组ApoA1水平下降(P<0.05),ApoB/ApoA1水平上升(P<0.05);女性脑出血组和非老年脑出血组ApoA1水平下降(P<0.05),TG、TC、LDL、ApoB、ApoB/ApoA1水平上升(P<0.05)。结论:女性和非老年脑出血与血脂水平紊乱密切相关;ApoA1水平的下降和ApoB/ApoA1比值上升是脑出血的危险因素。
- 黄雪融池万章张顺开蔡锋泉罗敏彭乃杰王小同
- 关键词:急性脑出血血脂水平
- 他汀类药物治疗脑出血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初步探讨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2年6月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出血合并高脂血症163例,分为治疗组83例,对照组80例,治疗组予以他汀类治疗,对照组仅给予饮食管理,随访时间8~12月。观察两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谷丙转氨酶、肌酸激酶的水平变化及卒中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再次脑出血的风险没有增加(P>0.05),谷丙转氨酶、肌酸激酶的水平无明显升高(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用于急性脑出血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治疗安全有效。
- 黄雪融池万章张顺开蔡锋泉罗敏彭乃杰王小同
- 关键词:急性脑出血高脂血症他汀类药物
- 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预防护理被引量:11
- 2009年
- 总结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预防护理。对23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外,增加双下肢被动运动、按摩及穿弹力袜,重视健康教育及疾病观察,加强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经预防护理,236例中6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仅2.54%。
- 何建英易兴阳池万章李依王弋平
- 关键词:脑卒中深静脉血栓形成
- 卒中单元模式对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及近期预后影响被引量:2
- 2010年
- 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栓塞(DVT)发生率高,它的发生与脑卒中病死率增加及预后不良相关。卒中单元是针对住院的卒中患者一种新型的病房医疗管理模式,国内外研究均表明,治疗脑卒中最有效的方法即为卒中单元。但卒中单元医疗模式是否也能降低脑卒中后DVT的发生,国内外报道较少。
- 易兴阳周强池万章池丽芬张顺开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栓塞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影响卒中单元
- 阿司匹林抵抗与COX-1基因C50T单核苷酸多态性临床研究
- 周强易兴阳池丽芬李强池万章
- 阿斯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对血小板功能和预后的影响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通过与单用阿斯匹林组比较,探讨阿斯匹林加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血小板功能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起病在72 h内的57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单抗组和双抗组,分别接受阿斯匹林和阿斯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入院第1天和治疗30 d时对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进行检测。原发有效终点为10 d内神经功能恶化,次要有效终点为30 d内脑梗死复发、心肌梗死、外周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安全终点为30 d内颅内和颅外出血。结果:与单抗组比较,双抗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和脑梗死复发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30 d后双抗组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明显低于单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病程中出现神经功能恶化或复发的脑梗死患者入院第1天的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明显高于无神经功能恶化或无复发的脑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安全终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斯匹林加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明显抑制血小板活化功能,并安全有效地降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和脑梗死复发率。
- 池万章周强林静易兴阳
- 关键词:脑梗死复发抗血小板治疗血小板功能神经功能恶化
-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动态研究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探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动态变化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10月至2009年6月期间入住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38例(大面积脑梗死组)、非大面积脑梗死患者85例(非大面积脑梗死组)以及非脑卒中患者40例(对照组),分别以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作为诱导剂,采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的最大聚集率。结果:大面积脑梗死组患者入院次日及住院1、2、3周时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入院次日血小板聚集率较非大面积脑梗死组及对照组有明显增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大面积脑梗死组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相比,前者具有更多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高龄患者,且在女性中发生率高(P<0.0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高,且持续3周以上。体内血小板处于过度活化状态可能在脑梗死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 周强易兴阳池丽芬池万章
- 关键词:脑梗死血小板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