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涛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异丙酚
  • 2篇硬膜
  • 2篇硬膜外
  • 2篇硬膜外麻醉
  • 2篇清醒
  • 2篇清醒镇静
  • 2篇麻醉
  • 2篇靶控
  • 2篇靶控输注
  • 2篇丙酚
  • 1篇心率
  • 1篇药物
  • 1篇药物释放
  • 1篇药物释放系统
  • 1篇双频谱指数
  • 1篇麻醉平面
  • 1篇描记
  • 1篇描记术
  • 1篇脑电
  • 1篇脑电描记

机构

  • 3篇新疆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徐志新
  • 3篇王涛
  • 3篇王天海
  • 1篇尹继峰

传媒

  • 2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年份

  • 3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硬膜外麻醉下皮肤电传导率判定麻醉平面的观察
2011年
目的探讨在硬膜外麻醉皮肤电传导率(skin conductance,SC)的变化区分痛觉阻滞区与非阻滞区的准确性。方法择期美国麻醉医师协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肢手术的病人25例,选择L2~3间隙硬膜外穿刺置管,穿刺成功后连接SC监测仪。收集5个时点数据:基础值(G0),试验剂量1%利多卡因5 ml后5 min(G1),负荷剂量0.75%的罗哌卡因8 ml后5 min(G2)、10 min(G3)、15 min(G4)。每个时点记录SC的基础值(SC0),电刺激下G1~G4痛觉阻滞区(SC1)与非痛觉阻滞区(SC2)的SC的改变值。统计方法采用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处理。结果与基础值G0相比,G1~G4时点SC0、SC1、SC2的均值逐渐降低,SC1、SC2的总体均值为1.82μS与0.38μS,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952,与0.5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SC改变值为0.74μS时判定痛觉阻滞平面的特异性为82%,敏感性为90%。结论 SC的变化对区分硬膜外麻醉下痛觉阻滞区与非阻滞区具有较高价值。
王天海王涛徐志新
关键词:麻醉硬膜外
皮肤电传导率用于硬膜外麻醉丙泊酚镇静的监测
2011年
目的探讨在硬膜外麻醉下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异丙酚镇静下,皮肤电传导率(skin conductance,SC)在监测意识状态的应用。方法择期硬膜外麻醉骨科手术患者30例,年龄22~47岁,体重51~83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无术前用药,无心、肺疾病,无气道通气障碍;硬膜外麻醉起效后,用异丙酚输注泵靶控异丙酚,以0.6μg/ml为初始浓度,以0.6μg/ml递增,直至改良镇静警醒(OAA/S)评分≤2级,停止靶控输注,患者逐步恢复意识,直至OAA/S评分恢复至5级,每3分钟评价OAA/S评分,同时记录SC、MAP和HR。结果 SC能较好地反映病人镇静时的意识状态(P〈0.01);OAA/S评分与SC有显著相关性,r为-0.859(P〈0.01),明显好于MAP和HR。结论 SC能正确反映靶控输注异丙酚镇静时的镇静深度。
王涛王天海徐志新
关键词:心率清醒镇静异丙酚靶控输注
靶控输注异丙酚时脑电双频谱指数与皮肤电传导监测患者镇静深度准确性的比较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异丙酚时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与皮肤电传导(SC)监测患者镇静深度的准确性。方法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肢手术的患者30例,年龄21~56岁,体重52—85妇,ASA分级Ⅰ或Ⅱ级。异丙酚初始血浆靶浓度0.8μg/ml,待血浆靶浓度与效应室浓度平衡后,以0.5~0.8μg/ml血浆靶浓度递增,直至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为1分时停止给药,靶控输注异丙酚前记录BIS和SC,作为基础值,异丙酚靶控输注期间记录OAA/S评分、BIS和SC,计算SC变化值(△SC)。OAA/S评分与BIS和ASC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绘制BIS和△SC判断OAA/S评分及意识消失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AUCBIS和AUC△SC);逻辑回归分析计算BIS和ASC正确判断意识消失的概率。结果随OAA/S评分的升高,BIS值逐渐升高(P〈0.01),OAA/S评分1分与2分时AS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AA/S评分3~5分时ASC低于OAA/S评分1分或2分,OAA/S评分3~5分时ASC逐渐降低(P〈0.01),OAA/S评分与BIS呈正相关(r=0.920,P〈0.01),与ASC呈负相关(r=-0.859,P〈0.01);与AUCBIS比较,OAA/S评分5—4分、4—3分时AUC△SC升高,OAA/S评分3—2分、2—1分和意识消失时降低AUC△SC(P〈0.05);BIS与ASC正确判断意识消失的概率分别为93%和82%。结论靶控输注异丙酚时,患者意识消失前SC监测镇静深度的准确性高于BIS,意识消失后低于BIS;BIS判断患者意识消失的准确性高于SC。
徐志新王涛王天海尹继峰
关键词:脑电描记术二异丙酚清醒镇静药物释放系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