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江峰
- 作品数:17 被引量:99H指数:5
- 供职机构:泰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探讨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泰州市人民医院77例前纵隔肿瘤患者行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经剑突下入路(剑突组),51例行经肋间入路(肋间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疼痛评分、胸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剑突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胸管留置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肋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临床值得推广。
- 谢于峰卢开进颜大亮王嵩申江峰
- 关键词:纵隔肿瘤剑突胸腔镜
- 三维重建指导下解剖性肺段切除43例分析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段解剖性切除的临床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9年9月期间完成的43例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27例;年龄36~75岁,平均(48.4±3.5)岁。术前常规行CT三维重建,了解血管及气管情况及其变异,明确病灶解剖定位,制定手术计划,采用经典三孔法,根据不同肺段采用不同手术流程,采用膨胀萎陷法结合段间静脉确定段间平面,使用电刀超声刀分离和腔镜切割缝合器离断段间肺实质。结果单纯肺段切除33例,联合肺段切除10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良性病变6例,原发性肺癌34例,转移性癌3例。手术耗时50~180 min,平均(110±8)min;出血量20~280 mL,平均(50.0±5.5)mL;术后住院6~14 d,平均(9.7±1.2)d。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术后并发症5例(11.6%),其中术后咯血2例,肺漏气时间过长、肺部感染、胸腔积液各1例,所有并发症均治愈。结论通过术前三维重建,可以精准了解肺内结构,精确指导手术,缩短肺段手术学习曲线,使得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更为精准、安全、可行。
- 申江峰贾卫光王鹏程卢开进郑一鸣谢于峰
- 关键词:胸腔镜三维重建肺癌
- 胸腔镜改良喉返神旁经淋巴结清扫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被引量:6
- 2022年
- 目的 对比胸腔镜改良喉返神经旁淋巴结(RLNLN)清扫和传统淋巴结清扫治疗食管癌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4年3月~2019年8月我院行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治疗的食管鳞癌病人162例,其中73例行传统淋巴结清扫,89例行改良RLNLN清扫。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后并发症和无疾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通过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DFS的独立预后因子。结果 改良组手术时间(125.65±23.85)分钟,术中出血量(215.69±26.37)ml,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7.04±1.31)天,住院时间(11.51±2.43)天,传统组分别为(123.76±25.05)分钟,(211.29±20.21)ml,(7.11±1.62)天,(11.72±2.71)天,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RLNLN清扫时间少于传统组,左、右RLNLN清扫数量均多于传统组,改良组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2.2%)低于传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改良RLNLN清扫、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病人DFS的独立预后因子(P=0.022、0.037、0.026)。结论 改良RLNLN较传统淋巴结清扫具有一定优势,且与病人更好的预后相关。
- 卢开进申江峰贾卫光
- 关键词:食管鳞癌预后
- 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在肺结节治疗中的运用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指导下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在肺结节手术中的运用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完成的22例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12例;年龄37-72岁,平均(46.2±3.5)岁。术前常规进行胸部薄层CT扫描并对其重要结构和结节进行三维重建,从而了解血管及气管的解剖情况及其有无变异,对病灶位置进行精准解剖定位,制定精准的手术计划。手术一般采用三孔法,根据靶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流程,采用膨胀萎陷法结合段间静脉确定段间平面,使用电刀超声刀分离和腔镜切割缝合器相结合的方法离断段间肺实质。结果单纯肺段切除20例,联合肺段切除2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良性病变3例,原发性肺癌19例。手术耗时70~120 min,平均90±8 min;出血量30~300 ml,平均150±5.5 ml;术后住院7~12天,平均9.2±1.3天。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术后并发症2例(9.1%),其中术后咯血1例,肺漏气时间过长1例,所有并发症均治愈。结论胸腔镜下精准肺段切除术是肺结节治疗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申江峰贾卫光卢开进王嵩谢于峰
- 关键词:胸腔镜三维重建肺癌
-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及淋巴清扫术对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肺功能、生存率的影响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 探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及淋巴清扫术对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肺功能、生存率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1年9月在我院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及纵隔淋巴清扫术的125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类型分为腺癌组( AG)、鳞癌组( SG)、大细胞癌组( LG) ,观察手术前后临床效果、肺功能指标及生存率等. 结果 LG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管引流量方面均高于SG组、AG组(P〈0.05);AG 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胸管引流量及术后恢复时间方面均高于SG组( P〈0.05);LG组在FVC%方面高于AG组( P〈0.05);LG组、AG组在FVC%、FEF50%、FEF75%方面与SG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18个月后各组患者生存率均低于第12个月的随访结果 (P〈0.05),SG组在12、18个月的生存率均高于AG组、LG组(P〈0.05). 结论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时,大细胞癌手术治疗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管引流量方面均高于腺癌、鳞癌患者;鳞癌患者生存率及身体评价均高于其他各组.
- 卢开进贾卫光申江峰
- 关键词:胸腔镜检查肺功能生存率
- 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总结2015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重症瓣膜病手术治疗患者42例临床资料。结果:术后3例死亡,死亡率7.14%,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其余均好转出院。术后随访6-48个月,4例患者术后再发心衰,其中1例住院期间因华法林抗凝不足并发脑梗,经治疗后均好转出院,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技术,精细化的术后管理,是重症瓣膜病治疗成功的关键。
- 王嵩颜大亮谢于峰申江峰袁茂昆
- 关键词:重症瓣膜病瓣膜成形瓣膜置换
- 肺段切除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分析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方法: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5年1月-2016年12月。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6)。对照组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观察组行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治疗。比较两组术后1、3年生存率,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3个月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3个月FEV1/FVC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治疗,效果确切,可缩短住院时间及拔管时间,术后远期肺功能恢复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 申江峰卢开进贾卫光蒋东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肺段切除老年
- 全腔镜下二野与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在食管癌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2017年
- 目的探讨全腔镜下二野与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在食管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30例食管癌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230例患者分为二野组(n=120)和三野组(n=110)。二野组接受全腔镜二野淋巴结清扫术,三野组接受全腔镜三野组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患者淋巴结切除及转移情况、并发症发生率、1年生存率及复发率。结果二野组平均每个患者淋巴结清扫数[(16.02±4.72)枚]显著低于三野组[(23.22±5.41)枚],二野组淋巴结转移率(59.2%)显著高于三野组(41.8%)(P<0.05)。两组淋巴结转移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野组喉返神经损伤、呼吸系统并发症、吻合口瘘及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二野组(P<0.05)。二野组患者1年生存率(83.3%)显著低于三野组(95.5%),二野组1年颈部淋巴结复发率和纵膈淋巴结复发率均明显高于三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腔镜下三野淋巴结清扫术有利于提高食管癌的根治性,且有效降低术后转移率和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 卢开进贾卫光申江峰
- 关键词:三野淋巴结清扫术食管癌
- 自发性纵隔气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自发性纵隔气肿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7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43例纵隔气肿临床资料,筛选出自发性纵隔气肿与继发性纵隔气肿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自发性纵隔气肿12例,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17.3±2.1)岁。继发性纵隔气肿31例,男25例,女6例,平均年龄(46.9±14.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发性纵隔气肿最常见的症状为胸痛、胸闷,与继发性纵隔气肿相比,差异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发性纵隔气肿予卧床休息、吸氧、止痛及预防使用抗生素等保守治疗,无并发症,均好转出院,平均住院时间(7.3±2.0)天。继发性纵隔气肿除常规治疗外,还需行切开引流、手术等治疗,平均住院时间(15.0±5.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发性纵膈气肿是一种良性疾病,好发于青年男性,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胸痛、胸闷为主,保守治疗有效,预后良好,复发率低。
- 谢于峰申江峰卢开进贾卫光朱颖王嵩
- 关键词:自发性纵隔气肿胸痛皮下气肿
- 不同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对患者疼痛应激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7
- 2021年
-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对患者疼痛应激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胸腔镜下肿瘤切除术的前纵隔肿瘤患者120例,根据入路方式分为经侧胸入路组(60例)和经剑突下入路组(60例)。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疼痛情况、疼痛应激、生活质量、中转开胸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最大直径、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剑突下入路组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术后止痛药使用时间短于经侧胸入路组(P<0.05)。2组术后2 d、3 d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且经剑突下入路组低于经侧胸入路组(P<0.05)。2组术后3个月健康生活量表简表(SF-36)各维度评分较术前均升高(P<0.05),且经剑突下入路组高于经侧胸入路组(P<0.05)。2组术后7 d的5-羟色胺(5-H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TCH)、前列腺素E2(PGE2)、神经肽Y(NPY)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但经剑突下入路组低于经侧胸入路组(P<0.05)。2组中转开胸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侧胸入路相比,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可获得相当的临床效果,同时还能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可靠。
- 邹辉吕小夏申江峰金卫国
- 关键词:胸腔镜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