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新学
- 作品数:31 被引量:200H指数:7
- 供职机构:南阳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头环外固定对头皮褥疮治疗的临床应用
- 2011年
- 目的观察应用头环外固定对头皮褥疮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年期间在我科住院发生头皮褥疮并应用头环外固定治疗患者24例,在常规护理治疗7d或7d以上无效后应用头环外固定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24例患者GCS评分5~10分,平均6·9分;除1例因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外,其余均全部治愈。结论应用头环外固定治疗头皮褥疮,能完全解除头皮受压的病因,治疗措施安全、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李东峰马进显周国平郭春燕刘海玉白新学党帅
- 关键词:褥疮
- 91例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手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01—2011-12收治的91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介入治疗术后1个月GCS评分平均(12.7±1.9)分,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3%。结论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患者预后良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白新学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临床疗效
- 开颅夹闭和血管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疗效评价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比较分析开颅夹闭和血管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脑动脉瘤患者中,选取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单号为对照组(n=34),双号为观察组(n=34),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夹闭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血管栓塞治疗,将研究情况纳入结果中。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1.18%,高于对照组(61.76%)(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低于对照组(38.24%)(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2.94%,低于对照组(11.76%)(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8.72±2.03)d,短于对照组[(11.50±2.9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动脉瘤治疗过程中,血管栓塞治疗有利于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出现,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死亡风险,较开颅夹闭治疗更具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白新学周国平刘红雨
- 关键词:脑动脉瘤开颅夹闭血管栓塞
- 胡枝子根瘤菌优良菌种筛选及应用被引量:6
- 1995年
- 介绍胡枝子根瘤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共生固氮性能及连续三年的草场接种效果试验。人工接种根瘤菌可以使胡枝子早结瘤、多结瘤。是提高胡枝子共生固氮作用、增加产草量的有效措施。
- 宁国赞刘惠琴白新学马晓彤
- 关键词:根瘤菌生理生化特性接种
- 醒脑静注射液对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神经功能与凝血功能和炎性指标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7年
-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神经功能、凝血功能和炎性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医院住院治疗的126例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神经功能、凝血功能和炎性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7%(χ~2=7.385,P=0.007);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升高(P<0.05),GCS评分明显下降(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升高(P<0.05),D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IL-1β、IL-6、IL-8、IL-10和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对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状态,同时抑制炎性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乔潜林白新学刘海玉马新强赵墨张跃欣
- 关键词:醒脑静注射液脑出血肺部感染
- 胶质瘤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观察胶质瘤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特点及对预后的判断意义。方法胶质瘤患者93例为观察组,正常脑组织70例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二组中EGFR和VEGF表达特点,观察二者表达与不同病理特征的差别及相关性。结果胶质瘤中EGFR和VEGF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种蛋白表达阳性率与肿瘤最大直径、胶质瘤分级及Ki67表达密切相关,且肿瘤中EGFR和VEGF表达呈正相关性。结论 EGFR和VEGF在胶质瘤中高表达,二者具有协同作用,共同促进肿瘤发生发展,术后检测EG-FR和VEGF表达可能对判断胶质瘤预后有一定价值。
- 白新学
- 关键词:胶质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 床突旁复杂动脉瘤术中出血的防与止
- 2012年
-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前床突旁动脉瘤术中瘤体破裂出血的预防和控制。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术中破裂的眼动脉瘤的手术经验。手术均采用翼点入路,床突旁动脉瘤病例预先暴露颈总、颈内、颈外动脉以备临时阻断。从硬脑膜内快速咬除前床突,以显露动脉瘤的近侧角。术中监测脑电图和体感诱发电位,并采用术中超声多普勒检查动脉血流。结果 2例动脉瘤直接夹闭,1例行动脉瘤孤立术。术后行检查加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例动脉瘤均不显影。结论充分显露、合理应用临时阻断技术,以及术中应用电生理监测和超声多普勒检查等辅助措施,能够取得动脉瘤的满意处理,减少脑损伤。
- 马进显白新学
- 关键词:眼动脉瘤
- 复发性脑胶质瘤的再手术治疗探讨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胶质瘤的再手术治疗对患者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39例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再手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39例患者手术均成功,解除颅内高压、切除复发胶质瘤与周围坏死的脑组织,术后与第1次手术病理分级一致者12例,病理分级升级者27例。对39例患者进行1~3a的随访观察,1a存活率79.5%(31/39),2a存活率30.8%(12/39),3a存活率10.3%(4/39)。结论复发性脑胶质瘤的再手术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但应注意再手术适应证。
- 白新学
- 关键词:复发性脑胶质瘤再手术
- 内外减压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大骨瓣减压及内减压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南阳市中心医院五年来收治的梗死面积达一侧大脑半球三分之二,跨三个脑叶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28例,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及内减压治疗的12例,单纯去大骨瓣减压的8例,保守治疗的8例。结果将三个治疗组治疗结果相对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通过标准大骨瓣减压并内减压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去骨瓣减压即保守治疗者。
- 白新学
-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死去骨瓣减压内减压
- 两种微创手术方案对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探讨MVD和PBC手术对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共11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55例)和B组(55例),分别采用MVD和PBC手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A组(P<0.05);B组治疗痊愈率显著低于A组(P<0.05);2组治疗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术后复发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术后三叉神经抑制反应和面部麻木发生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2组口角疱疹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VD手术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可有效提高总体疗效,降低术后复发风险,并有助于预防相关术后并发症发生,而PBC手术治疗则具有医源性创伤小、操作难度低及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 白新学张广林周国平郭春燕
- 关键词:MVDPBC手术复发性三叉神经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