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嗣亮

作品数:31 被引量:77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哲学宗教
  • 10篇政治法律
  • 5篇文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毛泽东
  • 9篇主义
  • 4篇延安时期
  • 4篇意识形态
  • 4篇文艺
  • 3篇社会主义
  • 3篇思潮
  • 3篇马克思主义
  • 2篇意蕴
  • 2篇政治
  • 2篇知识分子
  • 2篇人民
  • 2篇社会
  • 2篇视阈
  • 2篇特质
  • 2篇资本主义
  • 2篇文化
  • 2篇文艺思想
  • 2篇马克思主义大...
  • 2篇毛泽东文艺

机构

  • 31篇中山大学
  • 2篇广州大学
  • 2篇哈佛大学
  • 1篇广东技术师范...
  • 1篇香港科技大学
  • 1篇中国计量学院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美国德州大学
  • 1篇弗林德斯大学
  • 1篇俄勒冈州立大...

作者

  • 31篇罗嗣亮
  • 2篇郭文亮
  • 2篇谭群玉
  • 2篇邵小文
  • 1篇龙柏林
  • 1篇黄寿松
  • 1篇何姗
  • 1篇林育川
  • 1篇张贤勇
  • 1篇洪长泰
  • 1篇刘瑜
  • 1篇李怀印
  • 1篇宋扬
  • 1篇彭丽君

传媒

  • 12篇现代哲学
  • 2篇理论学刊
  • 1篇中共党史研究
  • 1篇兰州学刊
  • 1篇学术交流
  • 1篇求实
  • 1篇实事求是
  • 1篇思想战线
  • 1篇马克思主义研...
  • 1篇理论界
  • 1篇理论建设
  • 1篇学术论坛
  • 1篇中共云南省委...
  • 1篇福建省社会主...
  • 1篇思想理论教育
  • 1篇毛泽东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17
  • 1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牡丹亭》中“情”的多重意蕴被引量:1
2006年
“情”是《牡丹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该剧的灵魂。汤显祖将“情”提升到了本体的意义,在该剧中,“情”首先是一种自然意义的情,即情欲,然后才是一种社会意义的情,即情爱,通过对情欲和情爱的肯定,《牡丹亭》实际上也充满着对封建社会的“理”的反抗和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正因为《牡丹亭》中的“情”有着丰富的意蕴,它才能超越以前的言情题材剧作,在戏曲史上划上浓重的一笔。
何姗罗嗣亮
关键词:情欲情爱
人民政协制度的文化根基研究
2023年
人民政协制度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淬炼于革命文化,浸润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人民政协制度的民族文化根基,革命文化是铸就人民政协制度的精神文化根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支撑人民政协制度的制度文化根基。在新时代,深入理解人民政协制度的文化根基,认清人民政协制度基于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鲜明特色,有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对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重要意义。
江秋飞罗嗣亮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制度文化根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毛泽东延安时期文艺普及思想的政治图解被引量:2
2006年
延安时期毛泽东的文艺普及思想不仅是一种文艺主张,更是一种文化政治理念。它在毛泽东对中国左翼文艺运动史及延安文艺现状的审慎分析之后出场,以走进民众作为政治方向,而提升民众则是其政治目标。在实行这一思想后,毛泽东关注了来自文艺普及实践的政治反馈。如何改造和团结民众尤其是农民,这是延安时期毛泽东始终在考虑的问题。
罗嗣亮
关键词:毛泽东民众农民文艺工作者
在传统与革命之间——范文澜与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起源被引量:5
2012年
通过对范文澜这位1949年后中国重要史家作品的研读,文章考察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共(以及共产党内部)政治和文化斗争背景中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革命叙事"的产生。作者认为,范文澜对于中国近代史的新的解释,主要是作为共产主义者抗拒国民党史学中的"现代化叙事"的产物。同时,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挑战"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中国近代史解读的产物;后者在苏联以及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之间广为流传。然而,作为文献学专家的学养背景、马克思主义修养方面的欠缺、以及民族主义的抱负,大大削弱了范文澜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对于历史的分析。
李怀印罗嗣亮临川
关键词:史学
当代中国改革共识的形成与升级被引量:5
2014年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继续凝聚改革共识,但从改革初期共识到当下改革共识的发展并非破裂后的重新凝聚,亦非原来改革共识流失后的进一步聚合,更不是以一种全新的共识取代旧的共识,更为恰当的解释应是改革共识的升级,即从初始形态改革共识升级为当代形态改革共识。改革初期的高度共识为经济改革启动提供了有利思想氛围与重要精神支撑,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逐渐面临危机与困境,难以支撑当下经济改革的继续深化和全方位改革的推进。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凝聚当代形态改革共识,应从内容布局、体制完善和路径方法等方面对初始形态改革共识加以升级。实现这种升级,需要从增强改革前瞻性和普惠性、理性认知中国国情和构建思想整合机制等方面进行努力。
龙柏林罗嗣亮
毛泽东与文艺知识分子的价值冲突被引量:2
2010年
毛泽东与文艺知识分子的价值冲突,主要表现为大众意识的强调与文艺知识分子的精英情结、为政治服务的要求与文艺知识分子的艺术性追求、思想改造与文艺知识分子的自由心性三个方面的冲突和对立。毛泽东和文艺知识分子常常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东西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这正是造成毛泽东时代文艺领域悲剧的深层原因。
罗嗣亮
关键词:毛泽东大众
毛泽东关于重建民族文化自信的思考及启示被引量:8
2017年
民族文化自信是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的基础。毛泽东提出,重建民族文化自信,一方面要清理总结民族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则要扩大中外文化交流,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国文化的转型和发展,进而创造有独特民族风格的社会主义的现代文化。毛泽东的思考可以为当下提供重要的启示:重建民族文化自信,其最为深厚的土壤和根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根本动力在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等优秀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和发展;其重要条件是推进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化;其关键则在于建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罗嗣亮
关键词:毛泽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审美维度与和谐社会的审美化构建
2012年
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审美维度包含两个路径:一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审美贫困,二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和谐美的缺失。马克思认为,只有消灭私有制,消灭异化劳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以上状况。马克思的审美批判启示我们:和谐社会的审美化构建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应培育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应注重城乡、地区发展的统筹和协调。
罗嗣亮
关键词:资本主义批判审美和谐社会
中国文艺的现代转型--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奠基性意义被引量:3
2009年
毛泽东文艺思想及其实践确立了大众化的价值品格,实现了文艺由私人活动到公共事业的转变,并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对中国文艺发展具有深刻的现代转型意义。同时,毛泽东实现了民族化对文艺发展的有效规范,使中国文学艺术在实现现代转型的同时依然保留鲜明的民族风格。当然,文学艺术在毛泽东时代发生的深刻转型,并不意味着现代化的完成。
罗嗣亮黄寿松
关键词: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国文艺
阶级意识概念的流变:从卢卡奇到后期创造社被引量:3
2006年
阶级意识是卢卡奇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这一概念不仅在西方影响深远,还通过日本的福本和夫这一中介人,影响了我国20世纪20年代末的后期创造社。卢卡奇、福本和夫、后期创造社三者一脉相承,都将阶级意识看作影响革命进程的至关重要一环,但对这一概念又各有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后期创造社对阶级意识的理解虽不尽完美,但具有一定深度。它作为卢卡奇思想在中国的首次阐释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罗嗣亮
关键词:阶级意识卢卡奇后期创造社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