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淑君

作品数:4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集美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篇叙事
  • 1篇音乐
  • 1篇音乐性
  • 1篇殖民
  • 1篇殖民叙事
  • 1篇身份
  • 1篇身份认同
  • 1篇诗歌
  • 1篇种族
  • 1篇种族歧视
  • 1篇自由诗
  • 1篇西方现代性
  • 1篇后殖民
  • 1篇后殖民解读
  • 1篇惠特曼
  • 1篇奥赛罗
  • 1篇《奥赛罗》

机构

  • 3篇集美大学

作者

  • 3篇罗淑君

传媒

  • 1篇淮南师范学院...
  • 1篇惠州学院学报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年份

  • 3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试析惠特曼诗歌的音乐性
2013年
惠特曼的自由诗没有严格的音步格式和押韵格式,但他诗歌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向上的节奏,多样的变奏,并列、重复、对比的手法和具有音响感的音韵。文章对惠特曼诗歌艺术价值充分肯定的同时,也从形式到内容揭示其诗歌的美学和哲学意义的统一及其深远影响的原因。
罗淑君
关键词:惠特曼诗歌音乐性自由诗
《奥赛罗》的后殖民解读
2013年
运用后殖民批评理论重新解读莎士比亚的《奥赛罗》,认为该剧通过对摩尔人奥赛罗在白人世界里追求身份认同注定失败的叙述,以及从中透露出来的种族和异教歧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西方种族主义者的殖民叙事偏见。
罗淑君
关键词:《奥赛罗》身份认同种族歧视殖民叙事
罗素眼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2013年
罗素对中国形象的表述与西方主流话语体系下对中国形象的表述有所不同,他对中国既有由衷的赞赏和褒扬,又有诚恳的批评和建议。罗素在其"中立一元论"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避免了"乌托邦化"中国形象和"意识形态化"中国形象两个极端,然而罗素对中国形象的表述仍然是典型的西方人在西方现代性危机背景下注视中国时流露出来的欲望和恐惧的体现,这对现今西方社会的中国形象表述也有重要的影响。
罗淑君
关键词:西方现代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