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凤仪
- 作品数:34 被引量:149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 CT检查护理及心理干预对学龄前期儿童的影响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CT检查护理及心理干预对学龄前期儿童的影响。方法将122例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将122例学龄前儿童按照检查时间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62例儿童,接受针对性心理干预护理措施;对照组(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60例儿童,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配合度、一次性成功率、服药率、检查时间、CT图像质量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配合度、一次性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82.25%vs.48.33%,P<0.01;17.74%vs.51.67%,P<0.01);观察组儿童服药率、检查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观察组儿童CT扫描质量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7)。结论对学龄前儿童予以心理护理,可提高患儿依从性,降低服药率,提高CT检查的质量,缩短检查时间,并提升满意度。
- 林芝彭小英杨艳红翟凤仪洪庆奋曾讯
- 关键词:学龄前期儿童CT心理干预
- 婴幼儿心脏CT造影中的护理方法探讨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婴幼儿心脏CT造影过程中的护理方法。方法:收集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CHD)56例,其中复杂型心脏病40例,采用多排螺旋CT扫描,总结CT心脏造影术的护理技术要点。结果:婴幼儿心脏CT扫描护理中,需要充分镇静、建立下肢静脉通道、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射造影剂才能获得满意图像,心电门控下扫描更能显示心脏复杂畸形的影像细节。结论:婴幼儿心脏CT造影过程中需要特殊的护理方法。
- 林芝彭小英杨艳红翟凤仪洪庆奋曾讯
- 关键词:护理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
-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CT和MRI表现被引量:27
- 2015年
- 目的总结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CT和MRI表现。方法搜集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后病理证实的HEHE 11例,所有的病例均行CT检查,其中5例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其他6例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11例中有5例加做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病变的生长方式、分布特点、密度(信号)特点、强化方式及邻近组织情况。结果 11例均表现为肝内多发病灶,大部分病灶位于肝包膜下,根据生长方式分为三型:结节型(5例),匍匐生长型(1例)和混合型(5例)。CT平扫,病灶均呈低密度,直径〉2 cm的病灶内见类圆形更低密度。MRI平扫:病灶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直径〉2 cm的病灶信号不均匀(T1WI内见更低信号,T2WI内见更高信号)。其他影像学征象包括"棒棒糖征"(6例)、包膜退缩征(6例)。增强扫描:病灶直径〈1 cm的表现为轻度较均匀强化;病灶直径为1~2 cm主要表现为轻度较均匀强化;病灶直径〉2 cm的多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结论 HEHE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强化方式与病灶的大小相关。
- 周丽莎翟凤仪董帜罗宴吉黄坤郑可国李子平冯仕庭
- 关键词: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
- Gd-EOB-DTPA增强扫描前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质量的比较
- 蔡华崧王猛翟凤仪
- Gd-EOB-DTPA增强扫描前后T_2 W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检出情况的比较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比较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行MRI检查时于注射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前、后进行T2加权像(T2WI)扫描对病灶检出情况的差异。方法比较84例肝脏局灶性病变(包括肝细胞癌、局灶性结节增生、肝转移瘤及肝血管瘤)患者Gd-EOB-DTPA增强扫描前、后进行T2WI扫描的病灶检出情况、病灶信号噪声比及病灶-肝脏噪声比。结果 Gd-EOB-DTPA增强扫描后T2WI的肝细胞癌、局灶性结节增生、肝转移瘤及肝血管瘤的检出评分均稍高于增强扫描前T2WI,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Gd-EOB-DTPA增强扫描前肝细胞癌、局灶性结节增生、肝转移瘤及肝血管瘤的病灶信号噪声比依次为7.65±0.35、6.13±0.74、7.83±0.49、16.69±0.52,增强扫描后依次为7.27±0.38、5.78±0.70、7.32±0.45、12.37±0.4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Gd-EOB-DTPA增强扫描前肝细胞癌、局灶性结节增生、肝转移瘤及肝血管瘤的病灶-肝脏噪声比依次为2.14±0.37、1.02±0.65、2.33±0.51、13.07±0.49,增强扫描后依次为3.46±0.35、2.06±0.61、4.28±0.47、9.11±0.5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对于肝细胞癌、局灶性结节增生、肝转移瘤及肝血管瘤患者,在接受MRI检查时,于Gd-EOB-DTPA增强扫描后行T2WI扫描对病灶的检出无明显影响,可在上述病变动态增强扫描后进行T2WI以节省扫描时间。
- 蔡华崧伍玲周丽莎罗宴吉翟凤仪冯仕庭李子平郑可国
- 关键词:T2加权像
- CT血管造影显示旋股外侧动脉穿支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评价不同CTA扫描方案显示旋股外侧动脉(LCFA)穿支的能力。方法将28例除大腿以外的四肢外伤患者及27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3组。对A组(15人,30侧大腿)采用双侧大腿低放射剂量扫描方案,B组(15人,30侧大腿)采用双侧大腿常规放射剂量扫描方案,C组(25人,25侧大腿)采用单侧大腿常规放射剂量扫描方案进行CTA检查。记录辐射吸收剂量,观察LCFA显示情况及起源,测量LCFA主干开口内径、降支开口内径、降支长度、降支血管分级、降支穿支数量、穿支末端最小内径。结果 B组中1例(2侧大腿)因对比剂渗漏未能完成检查。3组共83侧大腿,LCFA起自股动脉分别为A组7侧、B组8侧、C组6侧,起自股深动脉分别为A组23侧、B组20侧、C组19侧。3组间,辐射吸收剂量、降支长度、降支穿支末端最小内径、降支血管分级及降支穿支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LCFA主干及降支开口内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单侧大腿常规放射剂量CTA显示LCFA细小穿支的能力优于双侧低放射剂量及双侧常规剂量CTA,而3种扫描方案对较大血管的显示效果相近。
- 朱洪章杨旭峰杨有优翟凤仪朱庆棠李子平杨建勇
- 关键词:旋股外侧动脉
- 定量磁共振灌注成像用于评价直肠癌的微血管灌注及渗透性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采用定量磁共振(MR)灌注成像测定直肠癌的各灌注参数,以探究MR灌注成像在评价肿瘤局部微血管灌注量及渗透性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直肠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DCE-MRI)扫描的直肠癌患者38例。计算肿瘤和正常肠壁感兴趣区(ROI)灌注参数[对比剂容积转换常数(Ktrans)、血浆与血管外细胞外间隙(EES)间的速率常数(Kep)、单位体积组织的EES容量(Ve)及初始强化曲线下面积(i AUC)]的平均值,并对肿瘤与正常肠壁、黏液腺癌与非黏液腺癌、不同分化程度及是否伴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各灌注参数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直肠癌的各灌注参数均较正常肠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肠黏液腺癌较非黏液腺癌的Ktrans值低(P<0.05)。不同分化程度、伴有或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直肠癌患者的Ktrans、Kep及V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i AUC较不伴者低。结论:定量MR灌注成像验证了直肠癌较正常肠壁局部微血管灌注及渗透性的改变,并可用于鉴别黏液腺癌与非黏液腺癌的组织学分型,具有一定的诊断应用价值。但是仅根据肿瘤的灌注值来判断肿瘤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尚不可靠。
- 肖晓娟卢宝兰杨心悦王影刘旭斌翟凤仪余深平
- 关键词:直肠癌磁共振灌注成像渗透性
- 1例右上下颌骨缺如患者经口留置胃管的护理
- 2014年
- 下颌骨是人体面部重要骨性结构,与口腔及面部的外形和功能有密切关系。临床由于肿瘤、感染、外伤等原因所造成的下颌骨缺损不仅会造成患者面部畸形,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影响咀嚼、吞咽、语言、呼吸等生理功能[1]。吞咽障碍是指不能够将食物由口腔送入胃内,可导致脱水、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而死亡,因此应对患者积极诊治[2]。
- 张丹桃翟凤仪朱晓菁
- 关键词:经口留置胃管护理
- Gd-EOB-DTPA增强扫描前后T2加权成像的对肝脏结节显示的比较
- 蔡华崧伍玲周丽莎罗宴翟凤仪冯仕庭李子平郑可国
- 小儿消化性溃疡60例临床分析
- 1995年
- 张乃本翟凤仪
- 关键词:儿童消化性溃疡病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