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跃新

作品数:31 被引量:257H指数:11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B类科技/社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篇土壤
  • 11篇亚热带
  • 8篇微生物
  • 6篇中亚热带
  • 4篇亚热带常绿阔...
  • 4篇演替
  • 4篇演替阶段
  • 4篇有机碳
  • 4篇中亚热带常绿...
  • 4篇磷酸酶
  • 4篇磷组分
  • 4篇阔叶
  • 4篇阔叶林
  • 4篇不同演替阶段
  • 4篇常绿
  • 4篇常绿阔叶
  • 4篇常绿阔叶林
  • 3篇氮沉降
  • 3篇凋落
  • 3篇酸酶

机构

  • 3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1篇福建省湿润亚...
  • 2篇教育部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万木林自然保...

作者

  • 31篇范跃新
  • 12篇杨玉盛
  • 11篇杨智杰
  • 7篇陈光水
  • 6篇谢锦升
  • 6篇钟小剑
  • 6篇杨柳明
  • 6篇郭剑芬
  • 4篇徐玲琳
  • 3篇孙杰
  • 2篇林开淼
  • 2篇沙晋明
  • 2篇田浩
  • 2篇张秋芳
  • 2篇袁萍
  • 2篇曾晓敏
  • 1篇贺旭东
  • 1篇陈仕东
  • 1篇何敏
  • 1篇谢麟

传媒

  • 7篇亚热带资源与...
  • 6篇生态学报
  • 6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艺术科技
  • 1篇土壤学报
  • 1篇计算机系统应...
  • 1篇森林与环境学...
  • 1篇中国生态学学...

年份

  • 4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凋落叶和磷添加对马尾松林土壤碳激发效应的影响被引量:6
2022年
探究土壤有机碳(SOC)矿化的激发效应(Priming effect,PE)对了解森林土壤碳吸存具有重要意义。凋落叶输入是调节激发效应的重要因素,其对激发效应的影响可能受到关键养分(如磷)的制约。在亚热带低磷土壤中,凋落叶和磷添加如何影响森林土壤碳矿化和激发效应目前仍不清楚。以马尾松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三种凋落叶(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和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和磷(KH_(2)PO_(4))添加对土壤激发效应,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凋落叶添加均显著增加了SOC矿化,产生了正激发效应,且马尾松凋落叶诱导的激发效应强度最大,火力楠凋落叶次之,枫香凋落叶诱导的激发效应强度最弱。此外,凋落叶添加整体上降低了土壤无机氮(铵态氮和硝态氮,IN)的含量,却增加了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微生物生物量磷(MBP)的含量,提高了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βG)和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的活性。单独添加磷显著增加了SOC矿化,且提高了土壤有效磷(AP)、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MBN和MBP的含量。而与单独添加凋落叶相比,火力楠和枫香凋落叶与磷共同添加显著降低了土壤激发效应的强度和ACP的活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累积激发效应与AP、MBN和MB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ACP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综上,凋落叶添加刺激了微生物生长,产生了正激发效应,且激发强度与凋落叶质量有关;而磷添加可能会降低低质量凋落叶产生的土壤激发效应。
梅孔灿陈岳民范跃新周嘉聪张秋芳程蕾曾泉鑫徐建国元晓春崔琚琰刘苑苑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矿化土壤酶活性马尾松
从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角度辨析大气CO_2浓度与全球变暖关系被引量:2
2012年
根据古气候记录的温度与大气CO2浓度变化的关系,结合近百年尺度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碳库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模式,探讨大气CO2浓度升高与全球变暖的关系.结果发现,不论是古气候记录的大气CO2浓度升高的时间滞后于升温的时间,还是古气候与近百年来大气CO2浓度升高幅度相近条件下,两者升温幅度存在约10倍差异的事实,均不支持"大气CO2浓度升高驱动了全球变暖"的观点.近百年尺度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功能随升温降低从而增大了大气CO2来源,这有可能是"温度升高促进了大气CO2浓度增加"的原因.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降低的驱动机制可能是由于升温降低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增大了异氧呼吸和有机碳分解速率所致;而海洋CO2吸收能力的降低则可能与升温导致CO2溶解度、海水盐度降低以及海洋温盐环流削弱或破坏等有关.
范跃新徐玲琳刘秀铭陈光水杨智杰王健
关键词:全球变暖大气CO2浓度生态系统
氮沉降对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土壤有效磷的影响被引量:5
2019年
磷是植物生命活动的必需元素之一,是维持森林生产力的关键养分,但日益增加的氮沉降对土壤磷有效性有何影响?目前尚存争议。选择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T)、低氮(LN)和高氮(HN)3个处理,观测了连续施氮5.5a后土壤全磷(TP)、土壤有效磷(AP)、微生物量磷(MBP)、微生物量碳(MBC)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氮显著降低了0~10 cm土层有效磷和MBP的含量,且有效磷占全磷比例显著下降,但不同处理下土壤TP无显著差异。施氮处理显著提高了硝态氮(NO3^--N)和可溶性有机氮(DON)的含量,但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无显著变化。相关分析表明,0~1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与MBP显著正相关(P<0.05),与NO3^--N含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施氮后有效氮和土壤微生物量磷是有效磷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氮沉降主要改变硝态氮、有效磷等有效养分,而对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无明显改变,且MBP可能是调节土壤磷有效性的关键因子。
曾昭阳范跃新林慰敏黄鑫毅
关键词:天然林矿质氮有效磷
凋落物和根系处理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氮素的影响被引量:17
2014年
选取19a和91a杉木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SR)、去除凋落物和根系(NO)、去除凋落物(NL)、去除根系(NR)、双倍凋落物(DL)5种处理进行为期3a的野外观测,以探讨凋落物和根系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氮素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5种处理对NO3^--N含量影响不明显,对NH4^+-N影响因林龄和土层而异,DL和NR提高了19a杉木林表土层(0~10cm)NH4^+-N含量,但在矿质层(10~20cm),所有处理均显著降低了NH4^+-N含量;NO会降低杉木林DON含量,DL会促进19a杉木林DON含量增加;杉木林的DON含量总体随土层加深而增大,与DIN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反。表明凋落物和根系是土壤氮素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影响作用因氮素形态、林龄和土层而异。
章宪范跃新罗茜谢锦升孙杰
关键词:氮源DON杉木人工林凋落物根系
温度和湿度对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氮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温度和水分对土壤MBN含量的影响存在不同结论。通过室内培养试验,测定不同温度(15℃、25℃、35℃)和湿度(25%、50%、75%)条件下,培养35天后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MBN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海拔土壤MBN含量和增量分别为红壤27.51mg·kg^-1、0.63~2.51mg·kg^-1,红黄壤55.53mg·kg^-1、2.09~5.11mg·kg^-1,黄壤76.01mg·kg^-1、3.04-7.64mg·kg^-1和山地草甸土165.17mg·kg^-1、6.23-13.51mg·kg^-1,均随海拔升高显著增加(P〈0.01),且与土壤有机碳、全N和全P含量显著相关(P〈0.05);温度对土壤MBN含量的影响因海拔而异,增量最大的温度区间随海拔升高逐渐降低;湿度对不同海拔土壤MBN增量的影响规律一致,均为50%〉25%〉75%(P〈0.01)。研究表明土壤有机碳、全N和全P含量是不同海拔土壤MBN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同海拔土壤MBN含量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规律不同,但对湿度的响应规律保持一致,两者均影响土壤MBN含量变化。
范跃新谢麟陈仕东郭剑芬杨智杰钟小剑钟羡芳徐玲琳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量氮温度海拔
模拟氮沉降对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土壤解磷微生物群落和功能潜力的影响
2024年
解磷微生物是森林土壤磷循环的关键驱动因素,对亚热带低磷土壤尤为重要。由于微生物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氮沉降下土壤微生物如何变化以及如何影响土壤磷有效性尚不清楚。为此,依托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立的米槠天然林长期氮沉降观测平台,借助16S rRNA和ITS高通量测序以及PICRUSt功能预测方法,探索氮添加对土壤解磷微生物群落和功能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效氮含量,但显著降低了Resin-P、NaHCO_(3)-P和TPo,表明氮沉降改变了土壤养分平衡,加剧了磷限制。此外,氮添加降低了根瘤菌和伯克霍尔德菌等解磷细菌的丰度,却增加了青霉菌和曲霉菌等解磷真菌的丰度。PICRUSt功能预测进一步发现,存在15种能够编码磷酸酶的基因,并且与对照相比,施氮后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植酸酶等酶基因丰度显著增加。综上,本研究发现施氮加剧了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土壤的磷限制,同时增加了解磷真菌的丰度和磷酸酶的基因丰度来促进有机磷矿化,这可能是氮沉降下驱动米槠天然林土壤磷转化的主要微生物机制。
夏允徐玲琳杨柳明杨柳明杨智杰范跃新
关键词:解磷微生物磷酸酶高通量测序
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不同分解等级粗木质残体呼吸的温度敏感性被引量:8
2010年
粗木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CWD)呼吸是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的一个重要组分。而温度是影响CWD排放CO2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室内设定5℃、15℃、25℃、35℃、45℃5个温度梯度,采用密闭室红外气体分析法(Li-8100 IRGA)对万木林自然保护区5个分解等级CWD呼吸通量及其温度敏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个分解等级CWD呼吸速率均随温度升高呈指数增加;CWD呼吸速率随分解程度增加而增高.不同温度区间各分解等级CWD的Q10值范围为1.06~2.76;在15~25℃,CWD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最强(Q10=2.31).分解等级对Q10值的影响与温度区间有关,在5—45℃、25—35℃,Ⅲ分解等级CWD的Q10值显著高于Ⅱ、Ⅳ、Ⅴ等级,在15~25℃、35—45℃,Q10值与分解等级成负相关.
范跃新杨智杰郭剑芬陈光水贺旭东郑群瑞
关键词:粗木质残体温度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季节动态被引量:35
2013年
为探明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碳吸存潜力,选取演替时间为15a(演替初期)、47a(演替中期)、110a(演替后期)3个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析了各演替阶段的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可溶性碳(DOC)和微生物熵(SMQ)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演替中、后期不同土层的土壤SOC、MBC、DOC含量和SMQ均显著高于演替初期(P<0.05);与演替中期相比,演替后期土壤MBC、DOC含量有所降低,SOC含量和SMQ无显著差异。土壤SOC、MBC和DOC含量随土层加深而显著性降低(演替初、中期DOC除外),并随演替进行逐渐向腐殖质层富集。不同演替阶段MBC、DOC和SMQ均有显著季节变化,最低值出现在秋季,最高值随演替进程由冬季逐步转向夏季。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极显著相关(P<0.01),且土壤活性有机碳(MBC、DOC)和SMQ对土壤碳库变化更为敏感。
范跃新杨玉盛杨智杰谢锦升陈光水钟小剑郭剑芬
关键词:常绿阔叶林演替微生物量碳
中国碳交易市场的特征、动力机制与趋势——基于国际经验比较被引量:17
2017年
建立和完善碳交易市场是目前各国政府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厘清其发展特征和动力是推动碳交易的前提。将碳交易市场作为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反馈机制的一环,从国际、国内两个尺度对碳交易市场的特征、动力机制和趋势做了分析,发现国际气候谈判的核心利益、减排的融资需求、货币霸权是碳交易市场全球化和金融化的主要驱动力。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具有分阶段、市场规模大、发展不平衡、试点区域构建了碳交易政策体系等特征。鉴于中国经济增速快、碳排放增量大、能源依赖性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政府主导经济发展和外围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因素影响下,国内减排压力和国际声誉作为内在驱动机制,与国际相通的驱动机制共同促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同时,中国碳交易市场存在规模和业务扩大、制度更加完善、成为有世界话语权的碳交易市场等发展趋势。
钟小剑黄晓伟范跃新王莹莹杨智杰杨玉盛
关键词:全球变化碳交易市场动力机制
中亚热带不同母质发育森林土壤磷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0
2021年
本研究以福建三明砂岩和花岗岩发育的米槠林土壤和杉木林土壤为对象,分析土壤磷组分、铁铝氧化物、微生物生物量以及磷酸酶活性等指标,研究母质和森林类型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程度和机制。结果表明:母质和森林类型显著影响土壤不同磷组分含量。总体上,砂岩发育土壤全磷含量、活性无机/有机磷、中等活性无机/有机磷以及惰性磷含量均显著高于花岗岩发育土壤,并且砂岩发育米槠林土壤活性有机磷含量、中等活性无机/有机磷以及惰性磷含量显著高于砂岩发育杉木林土壤,而花岗岩发育米槠林与杉木林土壤磷组分的含量差异不显著。花岗岩发育的2种森林土壤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砂岩,而砂岩发育米槠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磷(MBP)显著高于砂岩发育杉木林土壤。土壤不同磷组分的含量与土壤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MBP、MBC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pH、ACP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土壤母质和森林类型可能主要通过土壤铁铝氧化物赋存形态、ACP、MBP等生物及非生物因子影响中亚热带森林土壤磷组分分配特征。
肖华翠李靖雯夏允杨柳明林燕语范跃新
关键词:成土母质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