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血管
  • 5篇卒中
  • 4篇电图
  • 4篇血管性认知功...
  • 4篇认知功能障碍
  • 4篇脑卒中
  • 3篇脑电
  • 3篇脑电图
  • 3篇急性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狭窄
  • 2篇血流
  • 2篇血性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抑郁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缺血
  • 2篇缺血性脑卒中

机构

  • 11篇柳州医学高等...
  • 9篇广西科技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20篇覃君德
  • 11篇廖宝共
  • 8篇黄进瑜
  • 7篇覃莲
  • 4篇卢非
  • 4篇华锋凯
  • 4篇韦彬
  • 3篇唐利艳
  • 3篇毛珍芳
  • 2篇韦照永
  • 2篇苏凤春
  • 1篇韦彬
  • 1篇张琰
  • 1篇周珏倩
  • 1篇梁海英
  • 1篇张献

传媒

  • 2篇广西医学
  • 2篇现代医院
  • 2篇中国实用神经...
  • 2篇内科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贵州医药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右江民族医学...
  • 1篇右江医学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大医生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中国中医药咨...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8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观察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将57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30例,肌注干扰素α2a 300万U/日,连用20天后改隔日一次,疗程6个月,同时加用苦参素注射液0.6/日,连续静滴2个月,后改为口服苦参素软胶囊0.2 g,每天3次,连续4个月。对照组27例,只肌注干扰素α2a 300万U/日,连用20天后改隔日一次,疗程6个月。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均下降,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有明显疗效。
韦照永苏凤春覃君德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苦参素干扰素Α2A
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脑电活动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收集广西科技大学一附院2012-06—2012—12门诊诊治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患者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70.27±1.98)岁;对照组为相同年龄段健康成人,男19例,女16例;年龄(69.54±1.64)岁。2组患者均无服用镇静、催眠药物史。临床资料经检验具有可比性(P〉0.05)。
黄进瑜覃君德龚彩芬
关键词:轻度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脑电图
50例慢性酒精中毒患者临床特征与脑电图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分析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脑电图波型。方法选取50例慢性酒精中毒者作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同时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脑电图结果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脑电图异常32例,异常率达64.00%,高于对照组;且32例脑电图异常者均表现为波形杂乱、弥漫性分布、调幅差,同时4例患者出现尖波、棘波等癫痫波(发生率12.50%);50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睡眠障碍和记忆力减退,部分患者出现肢体麻木、感觉异常及精神症状。结论慢性酒精中毒对脑的损伤是弥漫性的,而脑电图监测作为一种无创技术,可于早期直观地反映脑损伤程度,从而为评估病情、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覃君德
关键词:慢性酒精中毒脑电图
低血糖脑病误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临床工作中低血糖多见,严重者出现低血糖脑病。低血糖脑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糖所致的急性脑病,主要因脑细胞急性能源缺乏引起类似急性脑血管病症状。特别是老年患者反应性差,临床表现复杂,有时症状不典型,易误诊;但少年患者少见。2008年1月收治低血糖脑病患者1例,情况报告如下。
廖宝共覃君德周珏倩
关键词:低血糖脑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睡眠中发作症状的脑电图特征及其与睡眠分期的关系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睡眠中发作症状的脑电图特征及其与睡眠分期的关系。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86例睡眠中发作症状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夜发性额叶癫痫患者的痫样波检出率57.1%(12/21)显著高于睡眠肌阵挛、夜惊症、梦游症、梦魇患者9.7%(3/31)、18.8%(3/16)、0、0(P<0.05);86例患者中,NREMⅠ期、NREMⅡ期是睡眠肌阵挛集中发生的时期,NREMⅢ期、NREMⅣ期是夜惊症、梦游症集中发生的时期,REM期是梦魇集中发生的时期,NREMⅠ期、NREMⅡ期是夜发性额叶癫痫主要发生的时期,其次为NREMⅢ期、NREMⅣ期,最后为REM期。结论不同睡眠中发作症状的脑电图特征差异显著,和睡眠分期关系密切,临床可以依据脑电图特征对睡眠中发作症状患者的疾病类型进行诊断,从而为及时准确地治疗和改善患者预后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覃君德龚彩芬
关键词:脑电图特征睡眠分期
文拉法新联合普瑞巴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丘脑痛的效果观察
2024年
目的探讨文拉法辛联合普瑞巴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丘脑痛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后抑郁丘脑痛患者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予以普瑞巴林治疗,观察组予以文拉法辛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4周、8周后,观察组疼痛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文拉法辛联合普瑞巴林用于脑卒中后抑郁丘脑痛治疗中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减轻焦虑及抑郁情绪,且整体用药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覃君德蒙莲陈洪乔莫振华
关键词:文拉法辛普瑞巴林脑卒中
卒中后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与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对比研究
覃莲黄进瑜廖宝共毛珍芳覃君德华锋凯
血管性痴呆为脑功能不可逆性损害,预后差。血管性认知障碍是国内外新近提出的概念,非痴呆型血管认知障碍是血管性痴呆的过渡类型,是进行干预治疗的最好阶段,但往往不易被临床医师识别,错过早期干预机会。《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与血...
关键词: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干预治疗
急性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急性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后6-12个月患者出现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危险因素,并由此建立一个诊断预测模型。方法前瞻性地收集158名急性部分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人口生物学资料、血管性危险因素和影像学资料,并随访6-12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价患者认知功能,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与VCI相关的危险因素,用危险因素建立诊断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共有133名患者完成随访,急性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后6-12个月VCI患病率为38.35%(51/1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NIHSS评分(β=0.264,OR=1.302,95%CI=1.097-1.546)、高同型半胱氨酸(β=0.080,OR=1.083,95%CI=1.001-1.172)、高超敏C反应蛋白(β=0.030,OR=1.031,95%CI=1.008-1.054)、急性非腔隙性病灶(β=1.032,OR=2.806,95%CI=1.098-7.172)、高脑白质病变FAZEKAS评分(β=0.515,OR=1.674,95%CI=1.098-2.553)是急性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后6-12个月出现V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诊断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0.843(95%CI=0.777-0.908)。结论高NIHSS评分、高同型半胱氨酸、高超敏C反应蛋白、急性非腔隙性病灶、脑白质病变高FAZEKAS评分为急性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后6-12个月发生VCI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建立的诊断预测模型可用于预测急性部分前循环脑梗死后6-12个月VCI的发生,有助于筛查脑梗死后发生VCI高危的患者。
莫振华覃莲黄进瑜蒙莲廖宝共覃君德韦彬卢非陈洪乔雷江
关键词: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考察中西药联合治疗记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13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63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川穹嗪注射液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65%,对照组为80.65%,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较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结果较为满意,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能显著提高临床有效率。
廖宝共梁海英覃君德唐利艳覃莲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急性脑梗死
急性部分前循环梗死老年患者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预测模型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急性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患者发病后12~18个月出现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相关因素,并建立诊断预测模型。方法前瞻性分析,收集148例PACI患者的发病急性期的人口学资料、血管性危险因素和实验室指标,并随访12~18个月,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价患者认知功能,用Logistic逐步回归筛选与VCI相关的危险因素,建立诊断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模型预测能力。结果共有126例患者完成随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OR=1.082,95%CI:1.002~1.167)、高糖化血红蛋白(OR=1.653,95%CI:1.052~2.598)、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291,95%CI:1.098~1.518)、高超敏C反应蛋白(OR=1.026,95%CI:1.005~1.047)、低受教育程度(OR=2.485,95%CI:1.231~5.018)是PACI后12~18个月出现VCI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与上述指标比较,诊断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828(95%CI:0.755~0.902)。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高糖化血红蛋白、高NIHSS评分、高超敏C反应蛋白、低受教育程度为PACI后12~18个月发生VCI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诊断预测模型的应用有助于筛查VCI高危患者,及时给予临床关注和诊疗干预。
蒙莲覃莲莫振华廖宝共覃君德韦彬卢非陈洪乔雷江黄进瑜
关键词:梗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