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重症肺炎和血清电解质浓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了解婴幼儿重症肺炎和血中钾、钠、氯、钙浓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 47例重症肺炎和同时期随机采集的 30例轻症肺炎测定血中钾、钠、氯、钙浓度 ,将重症组与轻症组、单一器官损害组与多器官损害组、预后差组和预后好组的血钾、钠、氯、钙浓度进行比较。结果 :轻症组电解质正常 ,余各组除血钾正常 ,钠、氯、钙均降低 ,且各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或显著意义 ,单一器官损害组和多器官损害组血钾浓度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赵奕怀 杨育芳关键词:重症肺炎 血清 婴幼儿 动脉血血气分析评估新生儿窒息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动脉血血气分析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方法对98例足月窒息新生儿和60例正常新生儿出生12h内行动脉血血气分析,并进行新生儿窒息组与对照组,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pH值和碱剩余(BE)比较。结果新生儿窒息组与对照组、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新生儿的pH值和BE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血血气分析可比Apgar评分更客观、更灵敏地反映新生儿窒息的程度。 赵奕怀 蔡俐璇关键词:窒息 新生儿 血气分析 APGAR评分 粤东地区2019~2022年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分析粤东地区2019~2022年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分布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5月~2022年10月期间咽拭子标本(来源均为急性呼吸道感染至汕头市中心医院就诊患儿)3052份,提取病原体核酸,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进行扩增后,进行15种(型)常见呼吸道病原体的筛查,将其分为单纯DNA病毒组、单纯RNA病毒组、单纯细菌组、单纯肺炎支原体组、混合DNA和RNA病毒组、混合病毒和细菌组、混合肺炎支原体和病毒或细菌组。分析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学检测结果、各组的性别构成情况,比较各年龄段儿童呼吸道病原体检测阳性情况、月份分布情况。结果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咽拭子标本3052份,其中阳性2714份,阴性338份,呼吸道感染阳性患儿的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疾病类型、月份分布和就诊时体温与呼吸道感染阴性患儿有统计学差异(P<0.05)。2714例呼吸道感染阳性患儿中,检出率最高的为巨细胞病毒759例,检出率为28.0%。2714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男性1643例(60.5%),女性1071例(39.5%)。同一病原体的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单纯DNA病毒、单纯RNA病毒、单纯细菌、混合DNA和RNA病毒、混合病毒和细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单纯DNA病毒组、单纯RNA病毒组、单纯肺炎支原体组、混合DNA和RNA病毒组、混合肺炎支原体和病毒或细菌组7~9月发病率最高,分别为45.3%、40.7%、46.9%、43.9%、47.4%,单纯细菌组、混合病毒和细菌组4~6月发病率最高,分别为29.3%、29.3%。结论粤东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以巨细胞病毒为主;发病率男性均比女性高;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单纯DNA病毒、单纯RNA病毒、单纯细菌、混合DNA和RNA病毒、混合病毒和细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 黄林家 陈良凤 王宪耀 赵奕怀 林明祥 蔡锐涛关键词:儿童 呼吸道感染 病原学 检出率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胃肠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总结有利于胃肠喂养成熟的因素。方法对新生儿监护室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且痊愈出院的33例婴儿的喂养相关因素和体重增长等情况进行调查。分为喂养不耐受和耐受两组,分析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并根据开始胃肠喂养时间的早晚分为早胃肠喂养组和晚胃肠喂养组,比较两组胃肠喂养的不耐受率及其他相关指标。结果33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总的不耐受率为48%(16/33)。胃肠喂养耐受和不耐受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开奶日龄、胃肠道营养达418.4kJ·kg-1·d-1的日龄、开始经口喂养日龄及氨茶碱的使用率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VLBWI的胃肠喂养不耐受率与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开奶日龄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微量喂养、缓慢加奶、谨慎禁食,可促进胃肠功能成熟,提高喂养耐受性。 赵奕怀关键词:婴儿 极低出生体重 胃肠营养 大剂量盐酸氨溴索佐治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临床疗效观察 2007年 目的探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佐治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的效果。方法选择HMD患者105例,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n=52)和治疗组(B组,n=53),2组均予鼻罩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及其他相同综合治疗。治疗组予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商品名沐舒坦),30mg/(kg·d),分2次用5%GS20ml稀释后静脉滴注。观察2组患儿治疗后12h及48h的临床症状及血气变化,比较PaO2及PaCO2及PaO2/FiO2的变化。结果治疗组53例患儿中有38例经治疗12h及48h后,呼吸困难和呻吟明显减轻或消失,血PaO2升高,PaCO2下降,氧合参数明显增加,其中以胸片RDS分级Ⅰ级及Ⅱ级效果较佳,对Ⅲ级及Ⅳ级效果较差。总有效率71.6%,而对照组总有效率35%,2组疗效及血气氧合指数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大剂量盐酸氨溴索佐治新生儿肺透明膜病能改善通气及氧合,尤其对胸片RDS分级Ⅰ级及Ⅱ级的患儿有较好的疗效,早期应用可避免气管插管,减少机械通气率。 潘海贤 林荣华 郭予涛 赵奕怀 林明祥关键词:盐酸氨溴索 肺透明膜病 新生儿 早产儿血糖及皮质醇水平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探讨早产儿血糖紊乱的特点及影响血糖变化的高危因素。方法:108例早产儿行血糖及皮质醇监测,并以65例足月儿为对照组。分低血糖组和高血糖组进行比较分析。对早产儿日龄、胎龄、输糖、危重度、皮质醇水平等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早产儿发生血糖异常均高于对照组(P<0.05),一般早产儿组以低血糖为主,发生率35.4%,高危早产儿组以高血糖多见,发生率39.5%,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而高血糖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一般早产儿组早期皮质醇水平低于足月儿组,而高危早产儿组明显高于足月儿组,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胎龄、日龄、未静脉输糖是影响早产儿的血糖的高危因素,而危重度、静脉输糖、皮质醇水平是影响高血糖的高危因素。结论:早产儿血糖紊乱发生率高,危重疾病能激发早产儿应激反应,早产儿血糖紊乱有一定特点及高危因素。加强早产儿血糖监测,并予合理的输液、输糖管理可有效防治早产儿血糖紊乱。 蔡琍璇 赵奕怀 展爱红关键词:早产儿 血糖 皮质醇 固尔苏对肺透明膜病早产儿呼吸机治疗条件影响的观察 被引量:13 2007年 目的观察固尔苏(PS)对降低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呼吸机治疗条件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4例患HMD的早产儿在呼吸机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气管内注入PS,并与同期单纯用呼吸机治疗的36例HMD患儿进行对照,观察两组患儿的呼吸机条件及预后。结果治疗组高吸气峰压时间、高平均气道压时间、高吸氧浓度时间、上机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病死率降低,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结论固尔苏治疗早产儿HMD可明显降低呼吸机治疗条件并改善预后。 赵奕怀关键词:早产儿 肺透明膜病 固尔苏 呼吸机 不同机械通气策略抢救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不同的机械通气策略对抢救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8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分为三组,在相同综合治疗的基础上,A组42例用面罩持续吸氧(氧流量4~6L/min)或无创持续气道正压(CPAP)通气(流量6~8L/min,FiO20.4~0.6,压力为5~8cmH2O);B组52例,用传统的机械通气(CMV),潮气量(VT)12~15ml/kg,呼吸频率(RR)30~40次/min,气道峰压(PIP)〈3.43kPa,呼气末正压(PEEP)(1.12±0.34)kPa;C组54例,运用肺保护性机械通气(LPSV),潮气量6~8ml/kg,呼气末正压(0.84±0.21)kPa,吸入氧浓度(FiO2)由0.8逐渐降至0.3,吸/呼比(I:E)为1:1.5~2.0。观察三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血气变化及并发症、病死率。结果A组与B、C组相比,未实施机械通气患者的病死率显著升高(P〈0.05);传统策略机械通气组病死率及并发症高于运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P〈0.05)。结论机械通气可显著降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病死率;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可进一步减少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林明祥 黄奕辉 展爱红 赵奕怀 彭盘俐 蔡琍璇关键词:透明膜病 儿童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2003年 赵奕怀 覃有振 柯志勇关键词:儿童 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 先天性心脏疾病 心电图 小于胎龄儿学龄前期生长方式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研究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ional age,SGA)生后至学龄前期生长方式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分析68名SGA与42名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ional age,AGA)生后3d和4周岁时空腹血糖、胰岛素及稳态模型评估(HOMA-IR、HOMA-β)值,以及SGA不同生长方式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 SGA生后3d和4周岁时空腹胰岛素及HOMA-IR值均显著高于AGA(P<0.05);SGA中无体重追赶生长儿胰岛素及HOMAIR值均显著高于有体重追赶生长儿(P<0.01);但HOMA-β值在各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GA在生后至学龄前期出现胰岛素抵抗;且无体重追赶生长儿胰岛素抵抗水平更高;但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无明显改变。 赵奕怀 杨曙晖 陈倪 周幼珊 蔡琍璇 林明祥关键词:小于胎龄儿 胰岛素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