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琛
- 作品数:19 被引量:118H指数:7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北京地区176名健康女性面部皮肤自然老化和光老化特征分析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健康女性面部皮肤自然老化和光老化的特征。方法:对每位志愿者进行统一问卷调查,使用VISIA皮肤分析测试仪对色素斑、毛孔、平滑度、光损伤、皱纹、卟啉值进行定量检测。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面部皮肤光损伤、皱纹增加,而平滑度逐渐变差、毛孔逐渐增加。中性和混合性皮肤的面部皱纹少于油性和干性皮肤,面部平滑度好于油性和干性皮肤。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光老化程度明显。面部皮脂太多或太少都更易产生光老化。使用防晒产品对预防皮肤光损伤有一定作用。
- 赵琛朱威连石
- 关键词:光老化皱纹毛孔
- 凉席:常洗常晒防皮炎
- 2011年
- 夏季炎热闷湿,大马翻出了去年已经认真清洗、曝晒,并一直存放在密封塑料袋子里的凉席、毛巾被,放心地铺在床上使用。然而几天后,他和妻子、儿子的身体上不约而同出现了像蚊虫叮咬后的红疙瘩,只是更大更硬,奇痒无比。苦恼之余大马向同事小姜发发牢骚,竞引发了共鸣,小姜掀起衬衫让他看自己背上快要消去的红斑。
- 赵琛朱威
- 关键词:凉席皮炎塑料袋
- 眼睑皮肤松弛1例
- 2015年
- 患者男19岁,双上眼睑皮肤松弛下垂9年就诊。患者10岁时无明显诱凼,双上眼睑皮肤出现间断潮红及轻度肿胀,无痛痒及脱屑,症状无晨轻暮重。随后出现进行性双上睑皮肤萎缩及松弛下垂。1年前上睑下垂影响容貌及双眼视野。自发病以来无胸闷、憋气,无饮水呛咳及吞咽闲难,无四肢肌肉疼痛.
- 陈慧赵琛连石朱威
- 关键词:眼睑皮肤松弛皮肤萎缩上睑下垂饮水呛咳肌肉疼痛进行性
- 慢性湿疹和荨麻疹患者血清过敏原检测被引量:49
- 2002年
- 报告了2000年3月~2001年3月对128例慢性湿疹、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并与40名正常人对照。结果128例患者血清过敏原反应阳性97例,对一种过敏原呈阳性反应24例,对2种以上过敏原呈阳性反应73例。阳性率较高的过敏原是屋尘、尘螨、多价霉菌、牛羊肉。40名正常人血清过敏原反应全部阴性。血清总IgE值:128例患者有94例>50IU/mL,对照组均<20IU/mL。
- 朱威赵威赵琛宋承田田秋华连石
-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血清诊断
-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相关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被引量:10
- 2010年
- 1例45岁男性患者,因颈椎间盘脱出术后脊髓损伤合并肺部感染,给予头孢米诺钠、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依达拉奉及银杏黄酮苷。1d后停用头孢米诺钠,改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0.5g,1次/8h静脉滴注。换药1d后肩颈部及胸部皮肤出现红疹伴瘙痒。3d后皮疹范围扩大,融合成片,背部及大腿内侧亦可见红色斑丘疹,逐渐累及双侧小腿及足部。遂停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改为哌拉西林钠-三唑巴坦钠4.5g,1次/8h静脉滴注,此后再无新发皮疹。但皮肤症状继续演变,出现剥脱现象,脱落物呈片状皮屑。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皮肤症状逐渐改善。
- 杜巨豹褚燕琦郭爽齐晓涟赵琛
- 关键词: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 生殖支原体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06年
- 自1981年Tully等首次从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的泌尿生殖道内分离出2株生殖支原体(My-coplasma genitalium,Mg)以来,与Mg相关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Mg是人类泌尿生殖道的一种重要病原体,不仅可引起尿道炎和/或宫颈炎,而且可感染上生殖道而产生附件炎或盆腔炎,甚至可导致不孕不育。PCR方法是目前实验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Mg检测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在治疗上,Mg对大环内酯类药物最为敏感。
- 廖阳英居永芳吴玮陈岚张海萍赵宇赵琛连石
- 关键词:生殖支原体非淋菌性尿道炎
- 白细胞酯酶实验与病征法诊断淋球菌和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比较
- 2003年
- 张海萍连石朱威赵威赵琛
- 关键词:淋球菌沙眼衣原体
- 溴夫定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评价溴夫定125 mg每天1次和每天4次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226例带状疱疹患者分别接受溴夫定125mg每天1次(112例)或每天4次(114例)治疗,疗程7d,再随访3周。结果新水疱停止出现时间,单次剂量组平均为3.88d,4次剂量组为3.79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水疱完全消退时间、开始结痂时间、全部结痂时间、开始脱痂时间、全部脱痂时间、疼痛开始减轻时间和疼痛完全消失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次剂量组有34.5%、4次剂量组有30.4%的患者皮损痊愈后仍存在疱疹相关疼痛。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4%和9.6%。结论溴夫定125mg每天1次和每天4次治疗带状疱疹同样有效,但单次剂量组更方便、安全。
- 王爱平漆军王宏伟赵庆利朱威余进赵华李红春刘雯赵琛汪科李恒进王宝玺赵广连石朱学骏
- 关键词:随机对照试验
- 341例药疹临床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2
- 2008年
- 目的:了解药疹的类型及其相关致病药物,以有助于临床对药疹的诊治。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门诊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药疹的潜伏期、致病药物、类型、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341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65例,女176例,年龄3~90岁,平均年龄(45.67±19.98)岁。298例患者有明确的潜伏期,其中247例(82.89%)≤1周,28例(9.40%)为~2周,23例(7.71%)〉2周。293例(85.92%)为单一用药,引起药疹的常见药物有β-内酰胺类(68例,32.2%),解热镇痛药(49例,16.72%),喹诺酮类(32例,10.92%),中成药(30例,10.24%),磺胺类(29例,9.90%);其他致病药物有心血管药物、抗癫痫药、生物制品以及镇静催眠药等。药疹的类型有: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疹(发疹样疹)(147例)、荨麻疹(71例),固定性药疹(60例)、多形红斑(7例)、紫癜性疹(4例)、湿疹样疹(2例)、重症多形红斑(1例)及痤疮样疹(1例)。发疹样疹主要由β-内酰胺类(49例)、喹诺酮类(18例)、解热镇痛药(18例)及中成药(16例)所致。荨麻疹主要由喹诺酮类(10例)所致。固定性药疹主要由磺胺类(28例)及解热镇痛药(22例)所致,所有患者经用抗组胺药物、皮质激素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全部痊愈。结论:发疹样疹为常见药疹,其次为荨麻疹和固定性药疹。引起药疹的主要药物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喹诺酮类、中成药,以及磺胺类药物。
- 赵琛朱威连石
- 关键词:药疹致病药物回顾性分析
- 抗癫痫药物致住院患者药疹的临床表现及防治策略
- 2024年
- 目的 初步评价抗癫痫药物的安全性,并探讨抗癫痫药物引发药疹的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神经内科或儿科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经皮肤科会诊确诊为由抗癫痫药物致药疹的15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常见引发药疹的抗癫痫药物种类、药疹的分型、系统受累情况、药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预后。结果 15例患者中,最常引发药疹的药物为奥卡西平(6/15);药疹分型中以麻疹型最常见(13/15),2例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型分别由奥卡西平和苯巴比妥引起;除药疹外,患者常合并肝功能异常(8/15)、发热(7/15)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升高(6/15)。经停用/更换致敏抗癫痫药物、抗过敏等对症治疗后,药疹完全消退、系统损害恢复正常。结论 多种抗癫痫药物均可引发药疹,抗癫痫药物引发的药疹以麻疹型多见,但应警惕SJS型的出现及肝功能损害。及时停用致敏药物并更换抗癫痫药物的种类,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或)抗组胺药物对症治疗,对抗癫痫药物引发的药疹疗效较好。
- 陈慧张青霞张艺丹林于樱赵琛赵宇朱威
- 关键词:抗癫痫药物药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