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远
- 作品数:7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人工耳蜗植入前电刺激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建立术中利用探测电极施行电刺激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nerve compound active potentials,ECAP)检测的方法,在植入人工耳蜗装置前评估患者耳蜗听神经功能状况。方法选择20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其中耳蜗形态发育正常12例,5例双侧前庭导水管扩大,3例双侧耳蜗Mondini畸形。测试完成后全部使用Cochlear人工耳蜗。全麻后常规人工耳蜗手术进路,行标准耳蜗鼓阶开窗,将自制测试用多通道试验电极置入鼓阶。电极连接Cochlear公司体外言语处理器及自制电刺激发生器。连接电脑,采用CustomSoundEP2.0软件,调整优化刺激参数进行神经反应遥测(neural response telemetry,NRT)初步了解听神经功能状态;刺激强度以5CL为步长递减或递增至反应阈值给予电刺激脉冲。同时自动记录ECAP波形和阈值。植入人工耳蜗后常规进行NRT检测,记录ECAP波形和阈值;术后1个月患者开机后采集T、C值,将两种电极测试所得阈值和开机C值进行相关性研究,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电极ECAP引出率为90%,商业电极ECAP引出率为90%,平均阈值分别为(160.50±15.12)CL和(160.00±11.27)CL,两者经统计学检验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和开机后C值(177.40±10.61)有明显相关性(R2=0.844,r=0.919)。结论成功建立了术中植入人工耳蜗装置前的ECAP检测方法,为内耳和/或听觉通路发育异常及无残余听力患者提供有效的听神经反应信息,对了解听觉系统发育程度及初步预测术后患者康复情况提供客观依据。
- 王斌曹克利魏朝刚王轶路远
- 关键词:人工耳蜗植入电刺激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
- 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电刺激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的检测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建立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电刺激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electrical evoked middlelatency response,EMLR)的检测方法,为进一步评估植入者听觉传导通路及高位听觉反应的特点奠定基础。方法20例人工耳蜗植入者,其中语前聋14例,语后聋6例,全部使用Cochlear公司Nucleus C124R(CA)人工耳蜗。术中将言语处理器与计算机接口及听觉诱发电位仪触发端口连接,电极植入后,选取第3号电极,先常规进行电刺激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nervecompound active potentials,ECAP)测试初步了解听神经功能状态,然后进行EMLR检测。选择电刺激听陛脑干反应(electrical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EABR)模式,采用单极刺激,双相交替脉冲电流方波,脉宽50~100μs,强度(电流级,currentlevel,CL)由ECAP阈值上20cL起,以5CL为步长递减或递增,听觉诱发电位仪记录EMLR波形。对ECAP阈值与EMLR阈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另外选择6名听力正常健康受试者,行声刺激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middlelatencyresponse,AMLR)测试,作为EMLR波形和潜伏期的声刺激对照。结果6例听力正常受试者均可记录到AMLR波形,平均反应阈为(12.54-8.6)dBnHL,接近纯音测听阈值(10.8-4-7.3)dBHL。20例人工耳蜗植入者均可记录到EMLR波形,与AMLR波形相似,但各波潜伏期和波问期缩短,波幅变化不大;语前聋较语后聋总体上波幅小,潜伏期长。EMLR平均阈值为(140.55-4-9.92)CL,低于ECAP的平均阈值(160.75±13.34)C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467,P〈0.01);二者阈值之间呈正相关(r=0.763,P〈0.01)。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术中可成功记录到EMLR波形,其阂值较ECAP低,可以作为判断植入者中枢高位听觉传导功能的客观检查。
- 王斌曹克利王轶路远
- 关键词:耳蜗植入术诱发电位听觉电刺激
- 耳蜗骨化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术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耳蜗骨化患者手术的技巧及术后效果。方法:回顾我科1997-2011年期间共29例耳蜗骨化的患者行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前影像学及植入前骨化状况及电生理评估患者耳蜗功能。术后对患者进行言语评估及听觉行为分级标准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评估术后效果。结果:在29例耳蜗骨化患者中骨化程度为Ⅱ级的患者19例,骨化程度为Ⅰ级的患者4例,骨化程度Ⅲ级的患者4例。其中耳蜗骨化Ⅰ、Ⅱ级的患者中17例电极完全植入耳蜗,其余6例为部分植入电极。耳蜗骨化Ⅲ级的患者全部为部分植入。耳蜗植入术后大部分患者取得了较好的听力及语言的能力。结论:耳蜗骨化患者在完善术前评估的基础上可以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术并且部分患者可以取得较好的术后效果。术中电刺激听觉诱发电位的检测为评估残存螺旋神经的功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
- 路远曹克利
- 关键词:感音神经性聋骨化耳蜗
- 人工耳蜗再植入手术总结及术后效果被引量:11
- 2014年
- 目的:评估人工耳蜗再次植入术的临床特点,总结人工耳蜗再次植入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02-2012年间进行的25例人工耳蜗再次植入术患者的资料。主要分析再次植入手术的原因、术中的发现、术中电极植入的数量及再次植入术前后的听力及言语的表现。结果:本次再次植入术的原因中,8例植入体物理故障,8例为电极位置不佳,4例首次植入术后效果不佳,3例皮瓣感染导致植入体暴露,1例颞骨病变,1例术后面神经刺激征。25例患者均在我科成功进行人工耳蜗再植入术,术后患者原并发症均治愈,听觉行为分级标准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及图文识别软件测试言语识别率显著提高,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耳蜗再植入者原因具有多样性,需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个性化的分析和处理。人工耳蜗再次植入术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及听力效果,而且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手术方式。
- 路远曹克利
- 关键词:人工耳蜗植入并发症手术
- 人工耳蜗再植入手术技巧及术后疗效评估
- <正>目的人工耳蜗植入是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听觉康复最有效的方法。随着人工耳蜗技术的发展,人工耳蜗装置的可靠性、稳定性也越来越高,手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仍有部分患者由于体内装置故障、手术并发症等原因需再次植入人...
- 王轶路远王斌曹克利
- 文献传递
- 共同腔畸形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中EABR特点及疗效分析
- 目的探讨共同腔畸形患者术中EABR波形特点及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疗效。方法选择在我院行人工耳蜗植入的6例共同腔畸形患者,同时选择背景接近的6例耳蜗结构正常极重度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配对。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听...
- 王斌曹克利魏朝刚王轶路远
- 与Connexin26基因突变相关的综合征耳聋和非综合征耳聋被引量:1
- 2003年
- Connexin26基因其编码的产物为一种缝隙连接蛋白,组成的质膜通道蛋白,在细胞间的连接和递质的传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此基因的突变与遗传性综合征耳聋和非综合征耳聋密切相关,对这一基因的研究可使我们对耳聋的致病机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 路远陈晓巍
- 关键词:基因突变缝隙连接蛋白致病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