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吉顺

作品数:15 被引量:90H指数:6
供职机构: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广东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胰腺
  • 6篇胰腺炎
  • 6篇腺炎
  • 4篇核因子
  • 4篇肝炎
  • 4篇L-精氨酸
  • 3篇乙型
  • 3篇乙型肝炎
  • 3篇小鼠
  • 3篇肝功
  • 3篇肝功能
  • 2篇胰腺炎模型
  • 2篇早期发病
  • 2篇水肿
  • 2篇水肿性
  • 2篇水肿性胰腺炎
  • 2篇内注射
  • 2篇腔内
  • 2篇腔内注射
  • 2篇注射

机构

  • 11篇合肥市第一人...
  • 5篇广东药学院
  • 5篇广东医学院
  • 5篇广东医学院附...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河北省中医院
  • 1篇淮安市第四人...
  • 1篇广东医科大学

作者

  • 15篇郑吉顺
  • 6篇陈垦
  • 5篇龙友明
  • 4篇王晖
  • 2篇林振和
  • 2篇彭琼
  • 2篇李家斌
  • 2篇兰雷
  • 1篇吕春
  • 1篇王晓刚
  • 1篇姜英华
  • 1篇吕茹
  • 1篇洪慈
  • 1篇戴夫
  • 1篇叶英
  • 1篇童钟
  • 1篇陈国胜
  • 1篇陈萌萌
  • 1篇宇汝胜
  • 1篇祝泽云

传媒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胃肠病学和肝...
  • 2篇安徽医药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肛肠病杂...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放射免疫学杂...
  • 1篇广东药学院学...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0
  • 1篇2009
  • 6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核转录因子与腺泡细胞的死亡方式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2年
郑吉顺
关键词:核转录因子急性胰腺炎腺泡细胞细胞凋亡
分次大剂量L-精氨酸腹腔内注射致小鼠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模型的研究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建立一种操作简单、病变典型、稳定性好的小鼠急性水肿性胰腺炎 (AEP)模型。方法 小鼠分次大剂量L 精氨酸腹腔内注射 (2× 2 0mg·g-1) ,注射后 6、12、2 4、4 8、72h观察血清淀粉酶水平、胰腺病理学改变及胰腺组织湿 /干重量比率的变化。结果 注射后 6h即出现典型的急性水肿性胰腺炎病理改变 ,2 4h达高峰 ,4 8h出现少量胰腺细胞坏死 ,72h病变减轻 ;胰腺组织湿 /干重量比率变化、病理评分呈同样的时相性变化。血清淀粉酶 6h时显著增高 ,2 4h达高峰 ,为对照组的 4~ 5倍 ,72h接近正常水平。结论 分次大剂量L 精氨酸腹腔内注射诱导的小鼠胰腺病变符合典型的急性水肿性胰腺炎病理学改变 ,是较为理想和值得推广的动物模型。
郑吉顺陈垦王晖林振和
关键词:小鼠L-精氨酸急性水肿性胰腺炎
清胰汤联合舒血宁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观察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作用。方法将4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n=20)按西医标准给与常规治疗。治疗组(n=20)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清胰汤及静脉点滴舒血宁。对比两组患者首次排便时间,症状(腹痛)缓解时间,体征(腹部压痛)消失时间,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及白细胞降至正常时间。结果治疗组患者首次排便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压痛消失时间,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郑吉顺戴夫彭琼洪慈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清胰汤舒血宁
慢性乙型肝炎以及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物研究被引量:26
2015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以及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细胞因子、肝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5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以及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粪便中九种肠道菌群含量,比较三组间肠道菌群变化;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7A(IL-17)、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干扰素-α(INF-α)、CXC趋化因子(CXCL-13)的浓度,分析肠道菌群与细胞因子以及肝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乙型肝炎以及肝硬化患者体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属以及瘤胃球菌属含量减少;肠杆菌科细菌、肠球菌、梭菌属、白色念珠菌以及普雷沃氏菌含量明显增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的肠杆菌科细菌与凝血酶原时间(PT)呈正相关性,肠球菌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呈正相关性;双歧杆菌与AST、碱性磷酸酶(AKP)以及HBV DNA水平呈负相关性,普雷沃氏菌属与AST、AKP以及PT呈负相关性,拟杆菌属与AST和PT呈负相关性,瘤胃球菌属与白蛋白(ALB)呈负相关性。另外,9种肠道菌群中只有肠球菌与IL-17A呈正相关性。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以及肝硬化患者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其中乙肝患者体内过度繁殖的肠球菌与IL-17A协同参与肝脏炎症反应过程,以致于肝功能受损呈恶性循环状态。
陈萌萌郑吉顺刘艳艳李家斌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肠道微生物肝功能
粪便中乙肝病毒的定量检测及其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采集50例乙型肝炎未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血液和粪便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粪便和血清中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QIAmp DNA Stool kit试剂盒法提取粪便总DNA,巢式PCR定性检测粪便中乙肝病毒DNA(HBVDNA),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定量检测血清和粪便中HBV-DNA。根据血清HBVM阳性的不同组合(感染模式)将50例患者分成3组,粪便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37例,血清HBsAg阳性46例,两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血清阴性者,粪便中HBsAg阳性。FQ-PCR定量检测血清和粪便HBV-DNA含量分别为4.35±1.49和4.50±1.59。血清HBV-DNA检测,30例阳性(60%),粪便中HBV-DNA共检测出31例阳性(62%)。
周翔天吕茹郑吉顺陈国胜刘艳艳叶英李家斌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粪便
L-精氨酸诱导的小鼠急性胰腺炎中NF-κB活性的阻断及其对炎症发展的抑制效应(英文)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探讨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 (PDTC)和N -乙酰半胱氨酸 (NAC)在小鼠急性水肿性胰腺炎 (AEP)中对核因子 -κB(NF -κB)的DNA结合活性的抑制效应 ,并论证阻断NF -κB活性在AEP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 2 0 %L -精氨酸 (2× 2 .0mg/g体重 )腹腔注射诱导小鼠AEP ;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抑制剂PDTC或NAC组在造模前 1h腹腔内分别注射 0 .1mg/gPDTC、0 .1mg/gNAC。EMSA分析胰腺组织中NF -κB活性 ;碘比色法测定血清淀粉酶活力 ,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IL - 6水平 ;留取胰腺组织分析病理形态学及湿干比值的变化 ;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胰腺组织SOD活力。结果L -精氨酸腹腔注射后 ,小鼠胰腺组织NF -κB活性较NS组明显升高。给予PDTC或NAC干预后 ,病变胰腺组织中NF -κB活性在 0 .5 ,3,6 ,12h四个时间点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并且伴随着血清IL - 6水平、胰腺组织学评分、湿干比值等指标的改善 ,但PDTC及NAC预处理对血清淀粉酶活力影响不大。结论NF -κB活化是L -精氨酸诱导的小鼠AEP早期的一个重要事件 ,PDTC或NAC可通过阻断NF
陈垦郑吉顺龙友明
关键词:核因子胰腺炎小鼠
分次大剂量l-精氨酸腹腔内注射致小鼠aep模型的研究及核因子-kb在l-精氨酸诱导的aep早期发病中的作用探讨
建立一种操作简单、病变典型且稳定性好的小鼠急性水肿性胰腺炎(aep)模型;探讨核因子(nf-kb)dna结合活性在小鼠aep病变胰腺组织早期中的变化及抑制nf-kb dna结合活性对小鼠aep病情的影响.
郑吉顺
关键词:L-精氨酸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核因子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胃镜下等离子消融术联合药物治疗疣状胃炎20例分析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讨胃镜下等离子消融术联合药物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疣状胃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联合组在胃镜下采用等离子消融术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两组中Hp阴性者单纯给予口服雷贝拉唑1.0克/次,3次/天,治疗4周。而Hp阳性者,则予口服雷贝拉唑10.0毫克/次+胶体果胶铋200.0毫克/次+阿莫西林1.0克/次+克拉霉素0.5克/次,2次/天,连续服用2周。两组在疗程结束3个月后复查胃镜,观察临床症状改善率及胃镜下疣状病灶总消除率。结果联合组临床症状改善和内镜病灶消除的有效率分别高于对照组(95.0%比40.0%,χ2=3.789,P=0.000;100.0%比40.0%,χ2=17.143,P=0.000)。结论胃镜下等离子消融术联合药物治疗疣状胃炎其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是治疗疣状胃炎理想的方法。
姚霞郑吉顺陈世林祝泽云曹俊
关键词:疣状胃炎导管消融术雷贝拉唑
介绍一种改进的、简便的凝胶迁移滞留试验法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 :改进凝胶迁移滞留试验 (EMSA)方法 ,运用该法检测新蛋白。方法 :抽提与定量核蛋白、DNA探针标记与纯化 ,探针与蛋白质的结合、电泳及放射自显影。结果 :采用本法简便、节约、灵敏度高、图像清晰、有可比性及重复性 ,成功运用于NF-κB及POT蛋白的检测。结论 :此法在本实验组运用过 ,可靠 ,值得应用与推广。
龙友明郑吉顺陈垦姜英华
关键词:DNA探针NF-ΚB自显影
前S1抗原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比值预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病人肝癌发生风险的价值分析
2022年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肝硬化病人前S1抗原(Pre-S1 antigen,PreS1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水平及PreS1Ag/HBsAg的比值,对HBV相关肝硬化病人肝癌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2019年3月~2021年4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HBV相关肝硬化肝癌病人61例,未发生肝癌的HBV相关肝硬化病人61例,检测所有受试者PreS1Ag、HBsAg水平及PreS1Ag/HBsAg比值,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分析HBV相关肝硬化病人PreS1Ag、HBsAg水平及PreS1Ag/HBsAg比值对肝癌发生风险的影响,采用ROC曲线、决策曲线对模型进行预测效力及临床实用性评价。结果HBV相关肝硬化病人PreS1Ag、HBsAg及PreS1Ag/HBsAg比值分别为(112.36±20.47)ng/ml、(3.67±0.29)log IU/ml和(1.14±0.2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BsAg、PreS1Ag、PreS1Ag/HBsAg是HBV相关肝硬化病人肝癌发生风险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预测模型,结果显示,HBsAg、PreS1Ag、PreS1Ag/HBsAg在预测HBV相关肝硬化病人肝癌发生均具临床价值。结论年龄、HBsAg、PreS1Ag、PreS1Ag/HBsAg是HBV相关肝硬化病人肝癌发生危险因素,HBsAg、PreS1Ag、PreS1Ag/HBsAg预测HBV相关肝硬化病人肝癌发生均具临床价值。
宇汝胜童钟段胜王晓刚郑吉顺胡启立
关键词:肝硬化前S1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肝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