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世洋

作品数:27 被引量:52H指数:6
供职机构:湖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建筑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化学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3篇离子
  • 12篇离子交换膜
  • 9篇离子交换
  • 7篇阳离子交换膜
  • 7篇膜分离
  • 6篇重金
  • 6篇重金属
  • 5篇阴离子交换膜
  • 5篇渗析
  • 5篇铜离子
  • 5篇化学反应
  • 5篇化学反应器
  • 4篇阴离子
  • 4篇污泥
  • 4篇污泥减量
  • 3篇电压
  • 3篇阴离子交换
  • 3篇饮用
  • 3篇饮用水
  • 3篇饮用水中

机构

  • 27篇湖南大学
  • 7篇湖南科技大学
  • 4篇长沙学院

作者

  • 27篇陈世洋
  • 24篇施周
  • 11篇谢德华
  • 9篇宋勇
  • 5篇邓林
  • 5篇罗璐
  • 4篇张伟
  • 3篇李学瑞
  • 3篇谢鹏
  • 2篇张骅
  • 2篇李海林
  • 2篇周石庆
  • 2篇饶明
  • 2篇徐舜开
  • 2篇胡远来
  • 1篇王巧
  • 1篇张丽娟
  • 1篇冯华洋
  • 1篇刘佳
  • 1篇李冬梅

传媒

  • 4篇环境工程学报
  • 3篇安全与环境学...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湖南大学学报...
  • 2篇膜科学与技术
  • 1篇给水排水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工业水处理
  • 1篇中国土木工程...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14
  • 5篇2013
  • 8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纳米SiO2与聚氯化铝对含表面活性剂原水的絮凝效果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借助图像分析技术与分形理论,对含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高岭土颗粒的动态絮凝过程、絮体分形结构的形态学特征、纳米SiO2与聚氯化铝(PAC)对剩余浊度与SDS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①SDS存在时,高岭土颗粒表面ζ电位绝对值增加,且高岭土原始粒径略有增大;②投加PAC,剩余浊度降低明显,但SDS的表观去除率较低;③升高水温对浊度与SDS去除效果有改善;④纳米SiO2能显著提高PAC对浊度与SDS的去除效果,悬浊液中絮体粒径增大,絮团内部孔隙率较高,沉速加快,分维值下降。
施周王巧李冬梅陈世洋杨柳张丽娟
关键词:纳米SIO2聚氯化铝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分维絮凝效果
水解溶菌酶污泥减量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变化被引量:2
2013年
利用水解溶菌酶对SBR系统中的剩余污泥进行减量。通过与未加水解溶菌酶的相同系统对比,研究了水解溶菌酶作用下的SBR系统中剩余污泥的减量效果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50 d的运行期内,水解溶菌酶作用下的SBR系统中剩余污泥减量总计达到76.3%,同时该系统对COD与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8.2%与53.8%。通过PCR-DGGE分析可知,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两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逐步明显,SBR系统中原有的部分优势微生物在水解溶菌酶的作用下逐渐减弱。另外,对微生物群落的部分优势细菌进行克隆测序和系统发育树分析,通过鉴定获得的7条细菌的16S rDNA序列,它们分别与放线菌和杆菌同源性在97%以上。
宋勇施周陈世洋罗璐
关键词:污泥减量SBR
连续流活性污泥系统中水解溶菌酶的污泥减量研究
利用溶菌酶水解活性系统中的回流污泥,然后再将水解污泥回流到活性污泥系统中参与生化反应.实验在考察溶菌酶对污泥减量效果的同时分析了溶菌酶对系统处理效能的影响以及活性污泥系统中污泥特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当活性污泥系统中污泥负荷...
宋勇施周陈世洋罗璐
关键词:生化反应
文献传递
阳离子交换膜化学反应器分离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方法
一种阳离子交换膜化学反应器分离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方法,它利用阳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使给体池中待处理的重金属离子在不外加膜压或电场的条件下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而进入受体池中,然后流入化学反应室,经化学沉淀后,实现将水中待...
施周谢德华陈世洋张伟
文献传递
利用镁铝碱式盐对高岭土改性制备重金属离子吸附剂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镁铝碱式盐对高岭土改性制备重金属离子吸附剂的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1)将高岭土、镁铝溶液与NH<Sub>4</Sub>HCO<Sub>3</Sub>溶液按质量比为3~5∶6~10∶1的比例混合并搅拌均...
施周邓林陈世洋罗璐
颗粒物对无电压作用下离子交换膜分离去除铜离子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在无外加电压条件下研究了颗粒物对阳离子交换膜分离去除铜离子效果的影响。选用硅酸、二氧化硅、氧化铝和水杨酸等4种物质作为颗粒物分别进行实验,其添加量均为50 mg/L。Cu2+及其补偿离子K+的浓度分别为0.0787mmol/L(5 mg/L)和0.787 mmol/L,水温为25±1℃,搅拌强度为600 r/min,水力停留时间为12 h。在所述实验条件下运行96 h后,水中无颗粒物干扰时,铜离子去除率为84%;水中存在带负电荷颗粒物(硅酸)和不带电荷颗粒物(二氧化硅和氧化铝)时,铜离子去除率略为下降至81%;而当水中存在带正电荷颗粒物(水杨酸)时,铜离子的去除率进一步下降为79%。研究结果表明带正电荷颗粒物对铜离子的交换去除影响较带负电荷或不带电荷颗粒物大,因为带正电荷颗粒物更易迁移至阳离子交换膜表面甚至进入膜内,并与膜表或膜内离子交换基团结合,从而导致铜离子交换去除明显下降。
谢德华施周谢鹏陈世洋刘佳
关键词:离子交换膜颗粒物铜离子
离子交换膜分离去除水中溶解性带电污染物的研究
依据Donnan dialysis原理,对离子交换膜分离去除水中溶解性带电污染物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离子交换膜在无外加电场条件下,可以有效地分离去除水中的溶解性带电污染物。当原水中Cu和Mn初始浓度为0.0789m...
施周陈世洋谢德华胡远来
关键词:离子交换膜
文献传递
基于Donnan渗析的阴离子交换膜分离饮用水中Cr(Ⅵ)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基于Donnan渗析原理,研究阴离子交换膜分离饮用水中的Cr(Ⅵ),探讨受体液种类、受体液NaCl浓度、给体液初始pH值以及给体液进水流速对Cr(Ⅵ)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驱动离子条件下给体池中Cr(Ⅵ)的分离去除率从大到小依次为Cl-、HCO3-、SO24-,而离子通量从大到小依次为Cl-、SO24-、HCO3-。驱动离子宜为水合半径较小的单价Cl-,受体液应为相对廉价常见的NaCl溶液。当受体液NaCl浓度由0增加至0.100mol/L时,给体池中Cr(Ⅵ)的分离去除率变化不大,而离子通量由0显著提高至7.34×10-5mg/(cm^2.min);进一步增加受体液NaCl浓度至0.5 mol/L,给体池中Cr(Ⅵ)的分离去除率和离子通量的增加较小。当给体液初始pH值为1.0时,给体池中Cr(Ⅵ)的分离去除率和离子通量较小,并随给体液初始pH值的增大而增大。该Cr(Ⅵ)分离过程在饮用水常规pH值范围(6.5~8.5)内均能得到较好的效果。当给体液进水流速由1.0 mL/min增加至5.0mL/min时,给体池中Cr(Ⅵ)的分离去除率由89.3%降低至73.5%,离子通量由6.25×10-5mg/(cm^2.min)增加至8.91×10-5mg/(cm^2.min)。饮用水中背景组分对Cr(Ⅵ)分离的影响不大。
施周李学瑞陈世洋邓林
关键词:六价铬阴离子交换膜
基于多层次生态模型的藻华智能预警方法与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多层次生态模型的藻华智能预警方法与系统,涉及藻华智能预警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水域分区,水域构建水文模型,分区域构建多层次生态模型,获取各区域藻类生物量的分布特征,获取水域藻类生物量的分布特征,获...
周石庆谢坤廷陈世洋卜令君罗金明陈蕃衣启航
水解溶菌酶污泥减量过程中的污泥特性被引量:8
2012年
利用水解溶菌酶对从SBR系统中取出的部分污泥进行水解,然后再回流到SBR系统中,通过与未加水解溶菌酶的相同系统对比,研究了水解溶菌酶对SBR系统中污泥减量与污泥特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续50d的运行期间,水解溶菌酶作用下的SBR系统中剩余污泥减量总计达到76.29%,而该系统对COD与氨氮的降解效率与未加酶系统基本持平,分别为88.21%与68.72%,但其TP平均去除率较未加酶系统降低了17.2%;系统中由于水解溶菌酶的添加,污泥的微生物活性得到强化,比氧气吸收速率平均提高35%,ATP的平均值比对比系统提高了3.12nmol/mgMLSS.
宋勇施周陈世洋罗璐
关键词:剩余污泥污泥减量SBR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