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木洪北盐沼区地震采集关键技术研究
- 针对诺木洪北盐沼区地表覆盖大量盐池、盐湖,近地表结晶互层多而厚等难点,本文通过对该区进行近地表介质Q值特征研究,对盐沼区串珠孔穴进行模拟分析,应用实际地震资料验证了近地表结晶互层的吸收衰减规律.利用精细近地表分层技术、多...
- 曹宇宁陈吴金张志林
- 关键词:地震勘探数据采集
- 文献传递
- 胜利油田三维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
- 近30年来,胜利油田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已从当初的模拟地震发展到数字地震、从最初的简易三维发展到现在的高精度三维地震甚至高密度三维地震、从简单的构造勘探发展到隐蔽岩性油气藏勘探,从油田勘探延伸到油田开发,为油田发展做出了巨大...
- 魏福吉冯刚陈吴金于静
- 关键词:油田勘探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建模技术
- 文献传递
- 三分量数字检波器电磁干扰产生的机理研究
- 数字地震检波器由于采用MEMS 为核心的数字传感器技术,一般认为,已不存在传统地震模拟检波器所固有的50Hz 干扰,但是,实际应用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而是在高压输电线附近存在电磁干扰,并且在强电场区此现象较严重。本文从取...
- 张怀榜于静陈吴金徐维秀
- 关键词:电磁干扰高密度地震采集三分量数字检波器漏电现象电磁感应
- 沙漠区表层Q值求取及补偿方法研究被引量:7
- 2013年
- 西部沙漠区含油气丰富,是目前重要的勘探区块。沙漠区主要的采集问题是资料分辨率的问题,是沙漠区采集的瓶颈,而提高分辨率的关键是表层的吸收衰减问题。因此,研究沙漠区表层吸收衰减的补偿问题对于提高资料成像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沙漠区微测井资料的特点,选用频谱比法获得准确的沙漠表层Q值,有效补偿了由表层严重吸收衰减所带来的分辨率的降低。
- 宋智强刘斌陈吴金张丽娜崔岗
- 关键词:Q值分辨率
- 山前带高差起伏对反射点成像位置的影响研究
- 西部山前带及南方山地地区,地表起伏较大,基于以往的认识,高差起伏主要造成的影响是静校正问题、次生干扰问题,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是大家所忽略的,那就是高差造成的反射点移动的问题。本文通过理论研究阐明了高差变化所导致的反射点移...
- 张丽娜宋智强刘斌陈吴金杨晶
- 关键词:山前带成像炮检距高差
- 文献传递
- 基于实际资料频谱特征的非线性扫描信号设计方法
- 震源扫描信号是影响可控震源地震勘探采集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的扫描信号具有不同的采集效果.目前普遍采用的是线性扫描信号,然而在低信噪比地区高频信号吸收衰减严重,使得线性扫描信号在设计中存在着能量设计“浪费”,本文提出了...
- 宋智强陈吴金高芦潞张媛冯玉苹
- 关键词:地震勘探可控震源信噪比
- 油井干扰特征分析及其野外压制方法被引量:1
- 2010年
- 东营凹陷开发程度较高,油井密布,工业设施多,影响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本文调查了油井干扰产生机制及传播途径,分析了表层对油井噪声的衰减程度,对比了不同方法对油井噪声的压制效果。得出了避开油井干扰与压制油井干扰相结合的降噪方法。
- 张怀榜崔荣富陈吴金
- 关键词:信噪比
- 塔河油田近地表微测井记录中低频段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在塔河油田近地表微测井数据中普遍存在一段频率低、能量强、波形胖的低频段记录,一般出现在高速层顶界附近。那么,这一特殊的低频段是如何产生的,对激发井深的选择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该地区地震采集时不得不面临的重要问题。以往认为该低频段是由岩性变化引起,并且在井深设计方面是选择避开低频段。笔者通过实际资料、理论分析、井深试验的结果分析,认为该低频段是由虚反射引起,在低频段中激发并不改变单炮质量;并对低频段的表现特征、产生机理及对激发井深选择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激发井深设计中可以不考虑低频段的影响。
- 宋智强刘斌陈吴金张丽娜
- 关键词:低频段激发井深微测井正演模拟塔河油田
- 地震勘探观测系统成像效果量化分析被引量:12
- 2015年
- 依据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的对称性、连续性、均匀性和充分性,定性分析观测系统各参数对叠前成像效果的影响,以此优选观测系统相关参数,设计观测系统。但目前这类方法尚未达到量化分析程度。本文使用双聚焦计算方法,基于克希霍夫积分偏移计算原理,以观测系统双聚焦主瓣与最大旁瓣的比值作为成像效果量化分析指标,并通过地质模型和实例资料的应用效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为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及其参数的优选与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量化分析法。
- 刘斌宋智强段卫星陈吴金陶夏妍
- 关键词:地震勘探成像
- 柴达木盆地盐泥结晶区激发技术被引量:1
- 2014年
- 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是重要的生物气勘探区域,已发现5个天然气田,属于高产高丰度大型气田,目的层较深,得好该区的地震资料是该地区气田开发的重要基础.该区地表分布大片盐沼区,按照以往激发井深设计方法在高速层中激发,单炮质量低,得不好深层资料.经过对该区近地表结构的仔细分析调查,发现该区经过长期交替沉积作用,近地表形成多套盐泥互层,反复多达4~5层,表现在微测井记录中是高速层并不是单一结构,高速层顶界面下有多套强反射界面,按照以往的方法在高速层顶界面下激发,地震波被大量屏蔽在这多套盐泥交互层中,经过对井深的优化,设计到盐泥交互层之下激发,所得资料效果较好.
- 宋智强刘斌陈吴金
-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激发井深近地表结构微测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