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雷世和

作品数:12 被引量:59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北地质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推覆
  • 4篇推覆体
  • 4篇控矿
  • 3篇地质
  • 2篇银金矿
  • 2篇银矿
  • 2篇银矿床
  • 2篇武当群
  • 2篇金矿
  • 2篇金矿床
  • 2篇控矿意义
  • 2篇控岩
  • 2篇矿床
  • 2篇滑脱构造
  • 2篇构造控矿
  • 2篇鄂西北
  • 2篇北缘
  • 1篇地台
  • 1篇地质数据
  • 1篇地质学

机构

  • 8篇河北地质大学
  • 3篇天津地质矿产...
  • 3篇河北地质学院
  • 1篇石家庄经济学...

作者

  • 12篇雷世和
  • 2篇刘波
  • 2篇唐桂英
  • 2篇李运怀
  • 2篇秦正永
  • 1篇袁万明
  • 1篇于耀先
  • 1篇王宝德
  • 1篇栾文楼
  • 1篇唐桂英
  • 1篇李红阳

传媒

  • 4篇河北地质学院...
  • 3篇资源环境与工...
  • 2篇现代地质
  • 1篇地质与勘探
  • 1篇中国区域地质
  • 1篇中国南方区域...

年份

  • 2篇1998
  • 4篇1996
  • 3篇1995
  • 1篇1994
  • 2篇199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下营坊一带不对称褶曲的构造特征、形成条件及控岩控矿意义被引量:3
1995年
本文着重介绍了下营坊一带主要构造格架—NE向S状不对称褶曲的几何特征、形成机制、变形环境及控岩控矿作用。通过区域应力场分析及岩组分析,揭示了该区在NE向左行斜冲剪切机制下,元古界层状岩层因上、下界面的滑脱剪切所造成的交形效应以及所处的中温低压变形坏境。不对称褶曲的翼部地层的顺层滑脱和转折端部位的虚为本区中酸性岩浆活动提供了侵位通道和空同。向SWW倾伏的不对称褶曲的背斜转折端与EW向及NNE向复合构造控制下营坊南梁斑岩型铜矿。
雷世和李运怀胡军
关键词:滑脱构造控矿褶皱
武当推覆体北缘蓝闪石片岩地质特征及生成条件的研究被引量:3
1993年
本区蓝片岩主要分布于中一上元古界,在古生界中也有少量分布,具同期多阶段生成特点,并与钠长石、黑硬绿泥石、多硅白云母等应力矿物共生。印支运动初期,扬于板块向北发生陆内俯冲,所产生的深层次韧性滑脱一推覆剪切应变,形成的低温高压变质作用,是本区蓝闪钠长石化变质带生成的特定构造条件。蓝闪石片岩是南秦岭印支—燕山造山带重要构造标志之一。
张子才雷世和刘波
银洞沟银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被引量:4
1998年
就构造对该矿的控岩控矿作用和围岩蚀变等进行了探讨,揭示了早期多层次滑脱构造控制了初始矿源层的形成、韧-脆性推覆型剪切作用控制了含矿石英脉的形成,以及脆性断裂作用控制了矿体的定位等过程,阐述了该矿床构造演化和矿化叠加的一一对应关系。
雷世和唐桂英秦正永刘波张子才
关键词:矿床成因构造控矿银矿床金矿床
河北平泉下营坊不对称褶曲的厘定及控岩控矿意义被引量:9
1995年
着重介绍了河北平泉下营坊一带主干构造格架──NE向S状不对称褶曲的几何特征、形成机制、变形环境及控岩控矿作用。区域应力场分析及岩组分析揭示了该区在NE向左行斜冲剪切机制下,夹持在块状太古代变质基底及侏罗系火山岩间的元古界层状岩层,因上、下界面的滑脱剪切所造成的变形效应以及所处的中温、低压变形环境。不对称褶曲翼部地层的顺层滑脱和转折端部位的虚脱为本区中酸性岩浆活动提供了侵位通道和空间。向SWW倾伏的不对称褶曲的背斜转折端与EW向及NNE向断裂的复合构造是控制下营坊南梁斑岩体及斑岩型铜矿的构造。
雷世和李运怀胡军
关键词:滑脱构造控岩控矿
鄂西北竹山银洞沟银金矿床构造控矿特征被引量:9
1998年
银洞沟银金矿床位于扬子地台北缘武当推覆体西部,产于武当群变火山岩组与变沉积岩组间的顺层型韧性剪切带中,与构造变形密切相关。晋宁期的伸展作用产生了顺层型韧性剪切带,韧性变形变质作用促使原岩中银金等贵金属、多金属元素活化迁移,随剪切变形变质热液在强应变带中沉淀,形成初始矿源层。印支期的陆陆碰撞作用,促成不同层次面型剪切带岩石褶皱、韧脆性推覆,成矿元素从初始矿源层中再次活化、运移,随着沿褶皱轴面劈理发育的烟灰色糜棱岩化石英脉的形成,沉淀富集于石英脉中,形成银金矿床。脆性变形的叠加,使含矿石英脉产生扭动,促使成矿元素的局部富集,形成透镜状或板状矿体。成矿元素的垂直分带是由构造环境的变化导致成矿元素的叠生作用而形成的。多硅白云母及白云母年龄的测定表明该矿床的成矿期为印支期。
雷世和唐桂英张子才
关键词:银矿床金矿床构造控矿控矿模式
河北下营坊花岗斑岩铜成矿作用标志被引量:3
1996年
下营坊花岗斑岩产于燕山台褶带的兴隆—宽城凹褶束内,系燕山期小岩株,属钙碱性系列,具壳幔混源成因,岩石蚀变强烈,并可见孔雀石化。岩石中钾长石有序度高,科长石An=25-35,黑云母均为镁质,副矿物为磁铁矿—榍石—磷灰石型。成矿元素Cu、An与CaO和S显著正相关,与SiO2反相关。K2O与Na2O反相关.K2O/Na2O>1,Fe3+/(Fe3+Fe2+)=0.53,σ<3,(L/Sm)=5.73,(La/Yb)N=21.4,δEu=-0.30。CU和Au丰度高,变化幅度大,并且Cu与深度正相关显著。各种特征均与世界上Cu—Au成矿岩体相符。有关成矿性图解和数理统计分析亦证明下营坊岩体为成矿告体。
袁万明于耀先栾文楼王宝德雷世和李红阳
关键词:花岗斑岩成矿特征成矿预测铜矿成矿作用
鄂西北北部耀岭河群变火山岩堆积序列被引量:2
1993年
晚元古代耀岭河群火山岩可分为熔岩相和火山碎屑岩相。熔岩相以玄武质熔岩为主,在火山口附近有少量酸性熔岩。火山碎屑岩相由火山碎屑涌流堆积、火山碎屑流堆积和空落火山碎屑堆积组成。在近火山口的大山碎屑层序的底部有集块岩和岩块角砾分布。
刘波张子才雷世和秦正永
关键词:耀岭河群火山岩
武当群成岩年龄新资料兼讨论被引量:25
1996年
武当群现有同位素年龄资料48件,但对这些测试成果地质意义的解释有些混乱。作者通过对武当群的所有年龄测定数据重新作了综合分析之后认为:1.变酸性火山岩的下限年龄大于1900Ma;2.单颗粒锆石获得郧西群年龄为1527Ma,表明该群应相当于武当群中的上部地层;3.变基性火山岩年龄大于1700Ma;4.变沉积岩的底界年龄小于1250Ma;5.变火山岩的年龄间隔在1900─1200Ma,而变沉积岩的年龄时限为1000─800Ma。
秦正永雷世和
关键词:武当群成岩年龄地质数据
南秦岭造山带武当地区构造变形及构造复合被引量:7
1996年
位于扬子地台北缘的武当推覆体是南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漫长的构造演化历程。该区的层固性结构和加里东—晋宁期的伸展滑脱作用造成了武当群构造堆垛岩系的形成,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在印支运动期间的会聚、碰撞造山作用使武当巨型推覆体逐渐形成,至喜山运动时期完全定位。本文分析了这些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变形效应及构造变形的复合关系,揭示了本区变形环境由低温高压或高应变速率环境向中温低压及低温低压过渡的特征,阐述了武当推覆体的形成、武当群岩系的变形效应与动力作用方式、变形岩石的边界条件、变形岩石的结构构造以及力学性质的关系,把武当群的形成、武当推覆体的演化分为三期五个阶段,其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来源为沿大陆边坡的重力滑动和陆-陆碰撞的挤压作用,其应力作用方式为由上述动力所产生的近南北向伸展和近南北向挤压两大地应力场的转化。
雷世和唐桂英
关键词:推覆体秦岭造山带
扬子地台北缘武当推覆体,结构模式及成因分析被引量:5
1996年
地球物理资料和地质研究结果揭示了扬子地台北缘南秦岭造山带武当地区基本构造特征为巨型推覆构造,命名为武当推覆体。该推覆体由北向南可分为汉江推覆岩席、十堰推覆岩席、杨坪推覆岩席、三台推覆岩席及银洞沟推覆岩席。各推覆岩席表现为由印支期前伸展环境下水平滑脱剪切作用所造成的堆垛的武当群岩系在印支期以来南、北两大陆碰撞造山过程中,历经褶皱一韧一脆性推覆和脆性推覆阶段的构造变形,形成由北向南道冲推覆是前展式结构的叠瓦状巨型推覆体。青峰断裂为武当推覆体的前缘断裂带,该断裂向北缓角度延伸构成推覆体的底板主拆离滑脱断层。该区构造变形环境由伸展一挤压并伴随局部伸展一挤压的转化,促成武当推覆体的发生发展和定位。
雷世和唐桂英
关键词:推覆体扬子地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