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手术
  • 11篇直肠
  • 11篇腹腔
  • 11篇腹腔镜
  • 9篇直肠癌
  • 9篇肠癌
  • 5篇结直肠
  • 4篇切除
  • 4篇肿瘤
  • 3篇直肠系膜
  • 3篇全直肠系膜
  • 3篇全直肠系膜切...
  • 3篇外科
  • 3篇结肠
  • 3篇腹腔镜辅助
  • 3篇TME手术
  • 2篇低位直肠
  • 2篇低位直肠癌
  • 2篇修补术
  • 2篇胰腺

机构

  • 24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24篇韩进
  • 15篇杜燕夫
  • 12篇李敏哲
  • 8篇谢德红
  • 7篇杨新庆
  • 6篇渠浩
  • 6篇邱繁荣
  • 3篇陈杰
  • 3篇王振军
  • 2篇高居忠
  • 2篇马凤藻
  • 2篇杨翔
  • 2篇游凯涛
  • 2篇马颂章
  • 2篇李晓春
  • 1篇陈大志
  • 1篇李宁
  • 1篇邢长虹
  • 1篇陈惠德
  • 1篇宋家琨

传媒

  • 4篇腹腔镜外科杂...
  • 3篇中华腹部疾病...
  • 2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中级医刊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医学研究通讯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大肠肛门病外...
  • 1篇胰腺病学
  • 1篇中国病案
  • 1篇癌症进展
  • 1篇国际放射医学...
  • 1篇结直肠肛门外...

年份

  • 5篇2006
  • 2篇2005
  • 5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8
  • 2篇1997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0
2002年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和结直肠癌的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技术 (FCM)对结直肠癌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粘膜组织标本进行VEGF的测定 ,结果用阳性细胞百分率和平均荧光强度表示。结合临床资料探讨VEGF和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以及发生、发展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VEGF在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阳性细胞表达百分率为 5 7%± 2 9%、阳性细胞平均荧光强度为 2 4 %± 11% ,在癌旁正常粘膜组织标本中的阳性细胞表达百分率为 4 2 %± 2 4 %、阳性细胞平均荧光强度为 16 %± 7% ,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且VEGF的阳性表达和结直肠癌Dukes分期相关 (P <0 0 1)。结论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相关 ,但与结直肠癌生物学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韩进夏成青高居忠邢长虹杨新庆唐小奈邱繁荣杜燕夫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结直肠肿瘤流式细胞技术结肠癌直肠癌基因表达
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加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用于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加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1月至2005年11月7例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加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7例术中出血量30-80ml,手术时间3.5-5h,无术中死亡病例,术后持续胃肠减压24h,术后24-48h开始饮食,术后3d拔除尿管下床活动,术后1-2d开始排便。术后住院71-0d。随访3-6个月,无局部复发。结论:腹腔镜下按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要求游离直肠至盆底耻骨直肠肌水平,经肛门于齿状线水平切断直肠,再经肛门手工行结肠-肛管吻合的方法治疗超低位直肠癌,能够保证完整切除直肠系膜,术中减少出血,住院天数缩短,在降低手术难度、提高保肛率等方面有其优势。患者时本术式的耐受性较好。
李敏哲杜燕夫王振军韩进渠浩
关键词: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保肛手术腹腔镜
同种异体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
2000年
排斥反应贯穿于肝移植后全过程,可分为“超急性排斥”、“急性排斥”和“慢性排斤”。其中,急性排斥在人同种异体肝移植受体中是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国外报道发生率为67%,同时在肝脏再移植术中有5%~30%的病例是由于发生了不可逆性急性排斥反应。现结合文献,对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诊断、预防、处理原则综述如下。一、急性排斥发生的免疫学机制 1.细胞介导的肝移植排斥:细胞免疫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起主导作用,细胞因子则在其中发挥调节功能。目前普遍承认的是Lafferty的双信号学说,涉及免疫排斥反应的主要细胞为刺激细胞、反应细胞和靶细胞。一般来说,供者的淋巴细胞在移植物内或转移到受者的其它地方提供抗原刺激。此外,移植物(肝)的实质细胞也可提供刺激。淋巴细胞则是肝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主要反应细胞,CD4^+细胞启动及放大反应免疫排斤,而
韩进高志刚杨翔
关键词:肝移植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
实习医生病历书写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探讨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实习医生病历书写质量。方法通过分析目前复杂医疗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实习医生在病历中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提高实习医生病历质量的对策探讨。结果教育学生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用我们的“爱心、责任心”来换取病人的“安全感和满意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务人员的必备素质。在临床教学中应致力于实习生临床思维方法的培训,通过克服盲目性,善于总结规律性、寻求独特性以及通过提问,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不断地加强参与意识,与独立书写能力。结论培养学生们终身不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一神圣的职业的使命感,重视实习生临床思维方法的培训,有助于医学生从容面对现今社会的各种法律困惑与社会上的“误区”以及掌握正确的病历书写方法。
韩进吴爱华李晓春
关键词:实习医生临床思维方法病历书写质量临床医务人员病历质量
阑尾类癌11例诊治体会
1997年
通过对11例阑尾类癌的回顾性探讨,结合阑尾类癌的生物学行为及病理特点,分析了易导致阑尾类癌误诊的原因,重视阑尾切除术中的探查是减少误诊的关键,对已确诊的阑尾类癌应根据生长部位及浸润范围来决定手术方式的观点。
刘学东韩进
关键词:阑尾肿瘤类癌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放射导向手术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报告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应用于结直肠癌放射导向手术的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术前2h将18F-FDG111MBq静脉注射入结直肠癌患者体内,开腹后以γ探测仪探测肿瘤原发部位(T)及正常组织(NT),每隔1h测定一次,至手术开始后5h;对离体标本的上下两个断端及癌旁组织进行测定、对标本的各组系膜淋巴结进行测定,探索正电子放射导向手术(PRGS)的最佳术中探测时间。以T/NT≥1.5为阳性标准,计算PRGS对原发肿瘤的探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系膜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PRGS的最佳术中探测时间为静脉给药后的第5到第6小时。PRGS对原发肿瘤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71.9%;对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3.3%和68.9%。结论18F-FDGPRGS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浸润范围和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结直肠癌肿瘤切除范围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渠浩王振军陈大志王铁韩进杜燕夫李敏哲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氟脱氧葡萄糖F18
善得定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大出血疗效观察
1997年
本文将9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大出血病人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制酸剂,胃粘膜保护药物,一般止血药物。治疗组应用上述药物同时加用善得定,应用剂量为100ug,每8小时一次,皮下注射。结果表明治疗组止血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因而作者认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大出血时,在应用制酵剂、胃粘膜保护剂、止血药物的同时加用善得定能更有效地提高该病止血率,减少手术率。
韩进郑毅
关键词:善得定
慢性胰腺炎伴胰头部病变的外科手术处理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探讨慢性胰腺炎伴胰头病变患者的外科处理。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了1998年10月至2001年12月收治27例慢性胰腺炎伴胰头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PPPD手术)14例(有2例慢性胰腺炎的患者术前已有门静脉栓塞),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Beger手术)2例,胰头部分切除、胰空肠侧侧吻合(Frey手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Whipple手术)9例。结果2例慢性胰腺炎合并门静脉血栓的患者术前先行门静脉取栓,降低门静脉压力,然后再针对慢性胰腺炎实行外科手术,术后1例恢复顺利,另1例死于多器官脏器功能衰竭。总的院内并发症率25%,总院内死亡率4%,其中PPPD手术后院内并发症率21%,院内死亡率7%。结论 慢性胰腺炎伴胰头肿大的患者的手术治疗应根据胰腺和邻近周围其它器官的形态学改变决定手术的方法,其结果不仅可以有效地治疗慢性胰腺炎,同时有助于提高胰头癌的诊治水平。
韩进陈杰游凯涛马凤藻王克友蒋宏传
关键词:合并症手术治疗慢性胰腺炎
甲状腺癌52例诊治体会被引量:1
1998年
我院于1977~1995年收治甲状腺癌52例,其中误诊为甲状腺良性肿物近期再手术者18例(34.6%)。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8例、女性44例。年龄22~72岁。病史4个月~5年,其中1年内8例、1~2年27例、3年以上17例。2.甲状腺肿物情况:所有病例均以颈部肿物就诊。肿物无短期内迅速增大。
韩进邱繁荣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
乙型肝炎后肝硬变终末期行肝移植术的可行性探讨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 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变终末期行肝移植术的可行性探讨。方法 报告 1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变终末期在肝移植术后接受 lamivudine(拉米沃丁 )系统治疗后 ,乙型表面活性物质及 PCR- HBV- DNA的变化过程 ,分析在肝移植术中为最大程度地去除 HBV寄宿器官所能采取的可行性措施 ,并观察围手术期应用lamivudine治疗后乙型表面活性物质及 PCR- HBV- DNA的变化状态。结果 该例患者术前 HBs Ag(+ )、Anti-HBe(+ )、Anti- HBc(+ )、PCR- HBV- DNA(+ ) ,术后第 7d始 ,HBs Ag转阴、PCR- HBV- DNA转阴 ,肝功能正常 ,术后 6 0 d保持上述病毒抑制状态。结论 必须重新认识乙型肝炎后肝硬变行肝移植的传统观念 ,对该例患者行肝移植手术是可行的。
杨翔邱繁荣贺强韩进郑毅关玉盘郝建宇陈惠德李宁
关键词:肝移植肝炎肝硬变乙型肝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