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巨辉
- 作品数:23 被引量:106H指数:5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形态学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项目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的研究——抗坏血酸对血浆凝血因子的保护作用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探讨抗坏血酸对亚甲蓝光化学法处理血浆时指示病毒灭活的效果 ,以及对部分凝血因子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CPE法评价病毒的灭活效果 ,用Clauss法测定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一期法判定FⅧ :C的凝血活性。结果 在单采人血浆中加入 1μmol·L-1亚甲蓝和 2 4 0 μmol·L-1抗坏血酸 ,再给以 4 0 0 0 0lx荧光强度照射 6 0min ,VSV滴度下降 >8lgTCID50 ·ml-1,并且纤维蛋白原和FⅧ :C的回收率分别为 83.5 5 %和 81.6 7% ,比常规亚甲蓝 /荧光光化学法显著提高 (P <0 .0 1) ,而且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值在正常允许值范围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延长值也接近正常允许值范围。加入抗坏血酸和色氨酸可灭活病毒 ,而甘露醇不能。结论 在亚甲蓝光化学法中 ,抗坏血酸不影响病毒的灭活 ,而且对部分凝血因子有保护作用。因此 ,抗坏血酸可以有效提高单份冷冻新鲜人血浆的质量。
- 蒋仁举贾文祥王泓陈琪曾蔚张再蓉马巨辉
- 关键词: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抗坏血酸血浆凝血因子
- 糠秕马拉色菌蛋白酶活性的研究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 检测不同来源糠秕马拉色菌菌株的蛋白酶活性并研究蛋白酶活性与其致病性的关系。方法 使用全脂牛奶平板法检测糠秕马拉色菌 3 3株临床分离株和 2 8株正常皮肤分离株蛋白酶活性 ,并选择蛋白酶活性不同的 3株菌以静脉内注射方式感染免疫抑制小鼠进行毒力实验 ,以小鼠死亡率和平均生存时间来评价菌株毒力。结果 糠秕马拉色菌临床分离株蛋白酶活性高于正常皮肤分离株 (t =5 .2 96,P <0 .0 1) ,动物试验表明蛋白酶活性愈高的菌株 ,相应死亡率愈高 ,小鼠平均生存时间愈短 ;蛋白酶活性与菌株致病性呈直接正相关 (r =0 .992 5 ,P <0 .0 1)。结论 糠秕马拉色菌临床分离株蛋白酶活性高于正常皮肤分离株 。
- 曾蔚贾文祥冉玉平邝玉熊琳张再蓉马巨辉
- 关键词:糠秕马拉色菌蛋白酶
- 病原生物学综合性实验的设计与实施被引量:2
- 2009年
- 围绕临床病例,以开设病原生物学综合性实验为载体,进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途径,构建"探究为基础"的医学实验教学模式。
- 王保宁李婉宜李明远杨远邝玉曾蔚马巨辉
-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 PELA作为防龋基因疫苗投递系统的体外研究
- 基因疫苗的免疫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携带目的基因的表达载体是否能有效的被相应细胞定向摄取直接影响到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免疫效果。常规的免疫方法(如基因枪注射、溶于生理盐水的质粒DNA载体进行肌注等)都存在一个问题即...
- 刘莉贾文祥杨远马巨辉曾蔚
- 关键词:体外研究
- 文献传递
- 临床分离耐喹诺酮类铜绿假单胞菌gyrA基因单点突变研究被引量:5
- 2002年
-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分子机制 ,对PCR RFLP SSCP分析铜绿假单胞菌gyrA基因突变的可行性评价。方法 以铜绿假单胞菌gyrA基因序列为靶序列 ,用PCR、PCR SSCP、PCR RFLP、DNA测序、OMIGA软件分析等方法 ,对铜绿假单胞菌gyrA基因突变进行研究。结果 在铜绿假单胞菌 10株耐药突变株中 ,有 8株的gyrA基因的 83位表现出高频的单点突变 ,其突变方式全为ACC→ATC。gyrA的PCR扩增产物SacⅡ酶切片段与测序结果一致。SSCP带谱与测序结果比较 ,除 1株 (PSA2 )其SSCP带谱与标准株相同 ,但测序结果有点突变外 ,其余菌株与测序结果一致。结论 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喹诺酮类药物分子机制主要表现为gyrA基因 83位氨基酸密码子突变 (Thr 83→Ile) ,利用PCR SSCP RFLP系统 ,可快速、准确地检测耐喹诺酮类药物的铜绿假单胞菌gyrA中至少 1个碱基的差异。
- 刘莉朱雯贾文祥李学如曾蔚张再容马巨辉
- 关键词:GYRA基因铜绿假单胞菌RFLPSSCP喹诺酮类药
- 喷昔洛韦抗疱疹病毒的药效学研究
- 2000年
- 为了评价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和丽珠制药厂研制的喷昔洛韦(Penciclovir,PCV)在体内、外抗疱现感染的药效,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CPE)和空斑计数法(PFU)进行了PCV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试验;采用豚鼠皮肤感染HSV-Ⅰ和小鼠阴道感染HSV-Ⅱ的方法,对PCV乳膏在动物体内的药效也进行了测定。
- 贾文祥张再容马巨辉刘聪
- 关键词:药效学研究抗疱疹病毒PCV皮肤感染动物体内阴道感染
- 病原生物学自主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被引量:1
- 2014年
- 为推进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以及在大学生人群中普及消毒与灭菌的基本知识,该研究开展了在教师指导下的病原生物学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探索,并结合教学实践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病原生物学自主设计性实验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有利于学科的交叉及科学的普及,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和尝试。
- 李雨庆周学东肖丽英李婉宜邝玉马巨辉李明远
-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自主设计性实验
- 细菌特殊结构染色效果的影响因素被引量:2
- 2000年
- 任娅张再蓉马巨辉邝玉
- 关键词:荚膜芽孢鞭毛染色细菌
- 丙型肝炎病毒多表位基因载体的构建与表达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构建编码多个丙型肝炎病毒(HCV)抗原表位的真核表达载体,建立稳定转染的细胞株,并利用小鼠移植瘤模型初步评估疫苗在动物体内的免疫反应状况。方法合成含10条CTL细胞表位的M2基因,与含多条B细胞及T细胞表位的M1基因连接合成M1M2基因;将M2、M1M2基因分别与pcDNA3.1(+)连接,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2及pcDNA3.1(+)/M1M2;将上述两种载体与pcDNA3.1(+)/M1分别转入SP2/0细胞中,并检测目的蛋白表达;用3种重组质粒分别免疫BALB/c小鼠移植瘤模型,初步评估疫苗引起的免疫反应。结果 3种真核表达载体在SP2/0细胞中均能得到稳定表达,免疫荷瘤小鼠后,小鼠瘤体的大小M1M2组
- 邝玉孙梦雯杨远马巨辉李明远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多表位基因核酸疫苗
- 组织荚膜胞浆菌感染的诊断与分析(附1例报告)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对1例组织荚膜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进行病原学诊断并分析组织荚膜胞浆菌的培养特征。方法取外周血液推片,瑞氏染色,进行初步诊断;将0.1 ml血样接种于5%兔血心脑浸液琼脂平板,37℃培养分离病原菌,再将分离出的单菌落涂片染色并做单菌落小培养(25℃湿盒培养),同时转种于沙保弱培养基平板,分别置于37℃和25℃湿盒培养至4周。将25℃沙保弱培养基平板的培养物挑丝状物转种沙保弱培养基平板,置37℃培养7 d,涂片染色观察。结果血涂片瑞氏染色可见单核细胞胞浆内有多个酵母样菌,菌周有未着色的空晕;血标本接种于兔血琼脂平板37℃培养24 h后形成乳白色酵母型菌落,菌周无溶血环,单菌落25℃培养3 d镜检有典型的菌丝;用沙保弱培养基25℃培养4周后出现明显的深入培养基的丝状物,将丝状物转种后置37℃培养,孢子转变成酵母样菌。结论该菌在25℃培养形成丝状型菌落,37℃培养为酵母型菌落,符合组织荚膜胞浆菌一般特征。病例被诊断为组织荚膜胞浆菌感染。
- 邝玉李婉宜杨远马巨辉蒋忠华李明远
- 关键词:外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