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尚武

作品数:16 被引量:299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4篇浮游
  • 13篇浮游动物
  • 7篇群落
  • 5篇动物群
  • 5篇动物群落
  • 5篇浮游动物群落
  • 4篇水母
  • 4篇水母类
  • 3篇生态
  • 3篇生态特点
  • 3篇群落结构
  • 3篇桡足类
  • 3篇南黄海
  • 3篇春季
  • 2篇水蚤
  • 2篇年际
  • 2篇年际变化
  • 2篇秋季
  • 2篇昼夜垂直移动
  • 2篇管水母

机构

  • 16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国家海洋局

作者

  • 16篇高尚武
  • 9篇王克
  • 9篇王荣
  • 6篇左涛
  • 6篇孙松
  • 3篇马喜平
  • 3篇张武昌
  • 3篇毕洪生
  • 2篇张光涛
  • 2篇张芳
  • 1篇孙军
  • 1篇杨波

传媒

  • 6篇生态学报
  • 5篇海洋与湖沼
  • 3篇海洋科学集刊
  • 2篇水产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3篇2001
  • 4篇200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冬季黄海暖流的浮游动物指示被引量:28
2003年
冬季,强劲的北风将中国和朝鲜沿岸的表层水由北向南吹送,从而驱动了作为补偿的沿黄海水槽北上的黄海暖流。黄海暖流从东海向南黄海输送高温高盐水,从而大大改变了冬季南黄海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同样,浮游动物的分布也可以作为黄海暖流的指示。为了解浮游动物暖水种分布与黄海暖流的关系,2001年11月末冬季季风开始之后,在南黄海进行了浮游动物样品的收集。共鉴定71种浮游动物。其中39种为热带种,占54.9%,比夏季发现的要多的多。在这些热带种当中有不少是黑潮水的典型种,如:Eucalanussubtenuis,Rhincalanuscornutus,Pareuchaetarusselli,Lucicutiaflavicornis和Euphausiadiomedeae等。26种为暖温带种,占36.6%。6种为温带种,占8.5%。尽管如此,浮游动物群落中仍以温带种和暖温带种占优势。Calanussinicus是绝对的优势种(优势度为0.4331)。暖水种的分布格局清楚地显示,黄海暖流是从表层之下沿黄海水槽向北进入黄海的。从暖水种的水平分布看,黄海暖流所能到达的北限大致在35~36°N。暖水种的断面分布显示,暖水的入侵主要发生在中层。夏季,在黄海也可以发现许多暖水种,但种类数量远不如冬季多,而且少有黑潮水的典型种。夏季它们在黄海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水温升高、分布范围扩展所至,并非暖流的输送。
王荣高尚武王克左涛
关键词:浮游动物黄海暖流生物指示
胶州湾水母类生态的初步研究Ⅰ.群落结构及其年季变化被引量:13
2000年
近年来,有许多研究表明,水母类在某些近岸海域或半封闭型海湾,如美国的Narragansett湾和Cheseapeake湾,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沿岸和Kulleet湾,德国的Kiel湾等,是影响浮游动物种群数量和鱼类补充量的重要因子(Denson,1982;Matsakis,et al.,1991;Purcell,et al.,1990,1994;Schneider,et al.,1998)。由于以上海域食物丰富,海流对水母类的驱散作用较小,而且为水螅体提供了底栖生活的附着条件,因此。
马喜平孙松高尚武
关键词:水母类群落结构管水母浮游动物年际变化相异性
胶州湾水母类生态的初步研究Ⅱ.数量时空变化及同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8
2000年
胶州湾内浮游动物丰富,而且水母种类十分丰富(马喜平等,1999;王真良,1996;肖贻昌等,1992),水母类在海洋食物网结构中处于较高营养级次,其季节性数量变化及斑块状分布对其他浮游动物的种群数量和鱼类补充量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根据胶州湾1980—1998年的历次调查资料,对湾内水母类数量的时空变化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并且探讨了温度、盐度和其他浮游动物同水母类数量变化的关系。
马喜平孙松高尚武
关键词:水母类浮游动物环境因子年际变化
渤海中南部春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被引量:22
2002年
1950年以前有关报道渤海浮游动物的文献很少。1958~1959年的全国海洋普查取得了大量的浮游动物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海洋组海洋综合调查办公室编,1964)。1982~1984年,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进行了每月一次的浮游动物调查(白雪娥等,1991)。1984年8月,11月和1985年2月,5月,有4个季度的浮游动物调查(孟凡等,
王克张武昌王荣高尚武
关键词:浮游动物群落强壮箭虫水母类
渤海浮游动物群落生态特点Ⅰ.种类组成与群落结构被引量:68
2000年
以 1 959年全国海洋普查浮游动物中网周年标本为材料 ,对渤海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分析。渤海浮游动物群落以近岸广温种为主 ,主要优势种包括小拟哲水蚤 ( Paracalanus parvus)、双毛纺锤水蚤 ( Acartia bifilosa)、强额拟哲水蚤( 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拟长腹剑水蚤 ( Oithona similis)、墨氏胸刺水蚤 ( Centropages mcmurrichi)、中华哲水蚤( Calanus sinicus)、真刺唇角水蚤 ( Labidocera enchaeta)、强壮箭虫 ( Sagitta crassa)等。由于受海流影响 ,渤海中也有少量暖水性种类出现 ,包括 Euchaeta rimana Bradford1 974、精致真刺水蚤 ( Euchaeta concinna)、刺尾角水蚤 ( Pontellaspinicauda)、羽环纽鳃樽 ( Cyclosalpa pinnata)、长吻纽鳃樽 ( Brooksia rostrata)、锯齿海樽 ( Doliolum denticulatum)、肥胖箭虫 ( Sagitta enflata)和介形类。聚类分析和主要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 :受海流影响 ,春季 ( 5月份 )渤海浮游动物群落可以划分成近岸型、受黄海海流影响的外海型以及过渡类型。夏季 ( 8月份 )由于水文条件的差异 ,群落结构比较复杂。秋、冬季( 1 1月份、2月份 )主要是以近岸类型为主 ,这可能同该海区盛行东北风有关。
毕洪生孙松高尚武张芳
关键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生态
南黄海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产卵场小型桡足类的数量分布被引量:3
2006年
2000—2002年6月在黄海西南侧、山东半岛南部鳀鱼产卵场专项调查中,由底至表垂直拖网获得浮游生物中网(网孔径160μm)浮游动物样品,作者就该产卵场内四种主要小型桡足类(体长<1mm)双刺纺锤水蚤、小拟哲水蚤、拟长腹剑水蚤和近缘大眼剑水蚤的数量分布进行分析。在连续三年的6月,测区内均以小拟哲水蚤和拟长腹剑水蚤数量最多。四种小型桡足类的数量空间分布虽有一定的种间、年间差异,但总体上来说,四种小型桡足类的密集中心大多分布于山东半岛沿岸或近苏北浅滩沿岸水域。相关性分析表明,双刺纺锤水蚤和近缘大眼剑水蚤与底层水温呈正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拟长腹剑水蚤与底层水温呈负相关,与盐度呈正相关。小拟哲水蚤与温度的相关性较大。双刺纺锤水蚤和小拟哲水蚤与鳀鱼仔、稚鱼的数量分布有着较为显著的正相关。
左涛王荣高尚武王克
关键词:丰度
渤海水母类生态的初步研究——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与季节变化被引量:28
2000年
水母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类群。根据 1 959年以来在渤海进行的几次较为全面的调查资料 ,对渤海水母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与季节变化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共记录到水母类 4 1种 ,其中水螅水母 35种 ,钵水母 4种 ,栉水母 2种。主要以近岸低盐类型为主 ,高盐种类少并且出现时间短。渤海水母类密度的季节变化有 3个高峰 ,出现在冬季 ,夏季和秋季 ,分别由八斑芮氏水母、酒杯水母属、和平水母属、五角水母构成。渤海水母类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季节特点 ,冬季和夏季以莱州湾密度最高 ,春季为渤海湾最高 ,秋季为中央海区最高。
马喜平高尚武
关键词:水母类
春季南黄海浮游动物群落的多元统计分析被引量:32
2003年
根据2001年5月南黄海产卵场专项调查25个测站所采集的大型浮游动物网样品,对南黄海春季浮游动物组成及群落结构进行了多元分析。测区浮游动物种类为17种,主要分属3种生态类型。浮游动物总丰度为20395ind·m-2。中华哲水蚤数量最多,为海区内绝对优势种。聚类分析将测区25个测站聚合为5组(A-E),A、C、D组均位于相对高温低盐沿岸水域(水深<50m,盐度<32),B、E组则位于相对低温高盐的黄海中部水域(水深>50m,盐度>32)。根据各组群间浮游动物组成的相似程度及其地理分布,A、C组可归为山东沿岸群落,代表种类为墨氏胸刺水蚤和夜光虫;D组则归为苏北沿岸群落,代表种为墨氏胸刺水蚤和长尾住囊虫。B、E组则归为黄海中部群落,代表种类为偏低温高盐的温带近海类型太平洋磷虾。
左涛王克王荣高尚武
关键词:浮游动物群落
渤海春季和秋季的浮游动物被引量:42
2002年
于 1 998年 9— 1 0月和 1 999年 4— 5月用浮游动物中网在渤海调查了浮游动物群落 ,在 1 998年秋季记录到 47种浮游动物 ,而 1 999年春季仅有 2 7种。结果表明 ,4个航次浮游动物总丰度 (不包括夜光虫 )分别为 1 36— 31 2 70、5 5 8— 671 9、5 0 8— 1 3843、5 2 1— 1 2 945ind/m3。在1 998年秋季的调查中 ,小拟哲水蚤和拟长腹剑水蚤是优势种 ,小拟哲水蚤的丰度在 9月和 1 0月分别为 6.8— 30 90 2ind/m3和 60— 40 5 0ind/m3,拟长腹剑水蚤的丰度在 9月和 1 0月分别为0— 831 6ind/m3和 32— 3679ind/m3。在 1 999年春季的调查中 ,双毛纺锤水蚤和腹针胸刺水蚤是优势种。在 4月的调查中 ,双毛纺锤水蚤的丰度为 0— 8389ind/m3,腹针胸刺水蚤的丰度为0— 35 5 2ind/m3。在 5月的调查中 ,双毛纺锤水蚤的丰度达到 0— 1 1 941ind/m3,腹针胸刺水蚤的丰度为 3— 82 38ind/m3。拟长腹剑水蚤、小拟哲水蚤和双毛纺锤水蚤是个体较小的浮游动物 ,普查大网资料得出的丰度大大低于中网资料得出的丰度。因此 ,个体较小的浮游动物应该作为浮游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研究 。
张武昌王克高尚武王荣
关键词:春季秋季浮游动物
南海北部冬季和夏季浮游哲水蚤类群落被引量:15
2010年
根据2004年2月10日-3月6日(冬季)和8月26日-9月6日(夏季)在南海北部的两个航次中用浮游动物大网垂直拖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对该海域的浮游桡足类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发现哲水蚤类70种,冬季航次62种,夏季航次62种,种类的季节变化不大。在海洋站位,每个站位出现的哲水蚤类为4-41种,近岸的站位出现的种数少,向远海逐渐增多。哲水蚤总丰度冬季为10-353个/m3,夏季为13-205个/m3,从近岸到远海减少。哲水蚤生物量干重冬季为0.80-33.39mg/m3,夏季为0.64-5.81mg/m3,从近岸到远海减少。种类多样性指数采用香农-威弗指数,冬季为0.80-4.39,夏季为2.12-4.66,在近岸较低,远海较大。优势度大于2%的种被认为是优势种。冬季的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狭额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tenuis)、弓角基齿水蚤(Clausocalanus arcuicornis)、长尾基齿水蚤(Clausocalanus furcatus)、达氏波水蚤(Cosmocalanus darwini)。夏季的优势种(类)为: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小哲水蚤(Nannocalanus minor)、狭额真哲水蚤、亚强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小拟哲水蚤、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柱形宽水蚤(T.stylifera)、异尾宽水蚤(T.discaudata)。这些种在各个站位占总丰度的15%-92%(平均为48%)。优势度大于5%的种有中华哲水蚤、小拟哲水蚤、狭额真哲水蚤、锥形宽水蚤、异尾宽水蚤,各种的丰度(除狭额真哲水蚤外)从近岸向远海降低。在远海深水的站位,出现了热带暖水种乳点水蚤属的腹突乳点水蚤(Pleuromamma abdominalis)、瘦乳点水蚤(P.gracilis)和粗乳点水蚤(P.robusta)。哲水蚤目种丰富度、桡足类丰度、多样性指数、优势种丰度从近岸到远海的变化趋势,反映了桡足类群落从近岸到远海的演替。
张武昌高尚武孙军陶振铖杨波孙松
关键词:哲水蚤目桡足类多样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