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海明

作品数:13 被引量:64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医院药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手术
  • 4篇腰丛
  • 4篇老年
  • 4篇老年患者
  • 3篇腰丛阻滞
  • 3篇罗哌卡因
  • 3篇腹横肌
  • 3篇腹横肌平面阻...
  • 2篇蛋白
  • 2篇瑞芬太尼
  • 2篇手术患者
  • 2篇疼痛
  • 2篇麻醉
  • 2篇芬太尼
  • 2篇肝癌
  • 2篇高迁移率族蛋...
  • 2篇TAP
  • 2篇HMGB1
  • 2篇创伤
  • 1篇低浓度

机构

  • 13篇中山大学孙逸...
  • 4篇中南大学

作者

  • 13篇黄海明
  • 6篇叶西就
  • 5篇罗建伟
  • 4篇蔡宏伟
  • 3篇袁圆
  • 2篇王寿平
  • 2篇陈瑞霞
  • 2篇谭素红
  • 2篇任飞
  • 1篇廖朝霞
  • 1篇陆福鼎
  • 1篇陈美贤
  • 1篇杨雪莹

传媒

  • 6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中国民间疗法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新医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右美托咪定作为佐剂用于肝癌手术患者腹横肌平面阻滞的效果评估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评估右美托咪定作为佐剂用于肝癌手术患者腹横肌平面(TAP)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开腹肝癌切除术患者60例,根据局麻药液中右美托咪定剂量的大小,随机分为R、D0.5和D1.0三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行超声引导双侧肋缘下TAP阻滞,R组注入0.5%罗哌卡因40 mL,D0.5组注入等量的局麻药和右美托咪定0.5μg/kg,D1.0组注入等量的局麻药和右美托咪定1.0μg/kg。观察TAP阻滞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患者意识深度(NI)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记录术后苏醒速度、镇痛药用量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R、D0.5、D1.0三组TAP阻滞的起效时间分别为13.1±2.9 min、11.6±2.3 min、7.7±2.1 min,持续时间分别为10.7±3.0 h、13.6±3.1 h、17.3±4.2 h,以上指标组间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TAP阻滞后,三组的NI、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变化趋势一致:D1.0组
黄海明陈瑞霞袁圆叶西就
关键词:肝癌手术
不同浓度和容量的罗哌卡因在老年患者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中的应用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浓度、不同容量的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对老年患者下肢手术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3组各30例:0.3%罗哌卡因60 ml组(A组)、0.4%罗哌卡因45 ml组(B组)、0.4%罗哌卡因60 ml组(C组)。各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单侧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均按2∶1分配腰丛和坐骨神经的局部麻醉药容量,观察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阻滞范围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C组的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快于A、B组(P<0.05),持续时间长于A、B组(P<0.05)。A组和C组的阻滞范围明显大于B组(P<0.05),A、C组之间无明显差别。A、C组患者在神经阻滞下均能完成手术,B组有5例患者由于镇痛不全或肌松效果较差,需辅助静脉麻醉或改为全身麻醉才能完成手术。结论低浓度高容量(0.3%、60 ml)的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能为老年患者下肢手术提供较好的麻醉效果,同时可减少局部麻醉药用量并提高麻醉安全性。
黄海明蔡宏伟罗建伟王寿平
关键词:腰丛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老年患者罗哌卡因
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在小儿肝穿刺活检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在小儿行门诊肝穿刺活检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期在门诊治疗室行B超引导下肝穿刺活检的患儿40例,分为两组:单纯丙泊酚组(A组,n=20)及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B组,n=20)。A组在皮肤消毒前予以2.5~3.5mg/kg丙泊酚缓慢静推,B组则予1.5~2.5 mg/kg丙泊酚+0.5μg/kg瑞芬太尼缓慢静推;穿刺过程中若患儿出现躁动则立即追加10~30 mg丙泊酚加深麻醉。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1 min(T1)、术毕时(T2)及返回病房时(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两组丙泊酚用量、呼吸抑制率、术中躁动发生率及术后初醒时间(t)。结果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体重、ASA分级等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T1、T2时刻MAP较麻醉前(T0)下降(P<0.05),而同时刻点两组HR、SpO2无显著改变(P>0.05);丙泊酚用量、躁动发生率和初醒时间A组皆大于B组(P<0.05),呼吸抑制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小儿肝穿刺活检的门诊手术中,单纯推注丙泊酚和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两种方案都安全可行。在吸氧状态下,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方案相对优于单纯丙泊酚镇静。
陈美贤陆福鼎廖朝霞叶西就黄海明
关键词: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小儿肝穿刺活检
右美托咪定混合低浓度的罗哌卡因在老年患者腰丛阻滞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观察两种剂量的右美托咪定混合低浓度的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腰丛阻滞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腰丛阻滞定位成功后,A组注入0.25%罗哌卡因35 mL,B组注入等量的罗哌卡因和右美托咪定0.5μg/kg,C组注入等量的罗哌卡因和右美托咪定1μg/kg。观察腰丛阻滞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阻滞范围和不良反应,比较术中镇静评分、血压、心率、呼吸和术后镇痛药用量。结果 (1)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C组B组>A组(P<0.01);(2)血压和心率:C组
黄海明罗建伟欧阳灿添叶西就
关键词:老年患者腰丛阻滞罗哌卡因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手术创伤和术后疼痛中表达的变化被引量:1
2014年
手术创伤及其诱发的应激疼痛反应给机体带来了明显的伤害,严重影响手术的预后.急性手术疼痛向慢性转化的发生率高达10%~50%,其中2%~10%为重度慢性疼痛,其机制未明,需深入研究[1].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是1种核蛋白,在炎性反应和组织损伤的过程中持续高表达,可作为组织损伤的信号因子[2].本实验旨在观察剖腹探查术对大鼠脊髓HMGB1的表达和痛阈的影响,探讨HMGB1在手术创伤和疼痛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
黄海明蔡宏伟谭素红任飞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B1手术创伤HMGB1慢性疼痛剖腹探查术疼痛反应
不同浓度的盐酸甲哌卡因在下肢手术患者腰丛阻滞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观察三种浓度的盐酸甲哌卡因用于下肢手术患者腰丛阻滞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膝关节镜手术的成年患者75例,ASAⅠ~Ⅱ级,根据局麻药浓度的不同,分0.25%组、0.5%组和0.75%组,每组25例。三组均在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单侧腰丛阻滞,分别注入浓度为0.25%、0.5%、0.75%的盐酸甲哌卡因35 mL。观察腰丛阻滞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阻滞范围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0.25%组、0.5%组、0.75%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23.7±3.8 min、15.5±3.4 min、10.2±3.1 min,组间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0.75%组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持续时间长于0.5%组(P<0.01),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快于0.5%组(P<0.01)。0.75%组和0.5%组的阻滞范围评分大于0.25%组(P<0.05),0.75%、0.5%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0.75%、0.5%两组均在神经阻滞下完成手术;0.25%组的阻滞效果不佳,有11例患者(44%)需改为全身麻醉才完成手术。三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麻药全身中毒、硬膜外阻滞、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结论盐酸甲哌卡因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成年患者腰丛阻滞,0.5%~0.75%的浓度可获得满意的阻滞效果。
袁圆黄海明叶西就罗建伟
关键词:腰丛阻滞有效性安全性
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喉罩通气在老年患者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评价腹横肌平面(TAP)阻滞联合喉罩通气(LMA)用于老年患者腹腔镜手术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n=20):Ⅰ组采用气管插管全麻,Ⅱ组采用肋缘下TAP阻滞联合LMA全麻、并控制呼吸,Ⅱ组采用肋缘下TAP阻滞联合LMA全麻、并保留自主呼吸。比较三组患者术中呼吸参数、应激反应和全麻药用量,记录术后镇痛药用量和拔气管导管/喉罩时间、麻醉后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康复指标。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和Ⅱ组术中的气道峰压更低,全麻药和术后镇痛药的用量更少,拔气管导管/喉罩时间、PACU停留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更短(P均<0.05);Ⅱ组的气道峰压、潮气量拔气管导管/喉罩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低于I组(P<0.05)。围术期应激反应(血糖和乳酸)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3例患者术中因肌松效果不满意(2例)或自主呼吸通气不足(1例)改为控制呼吸,麻醉方案成功17例。结论TAP阻滞联合LMA全麻控制呼吸或保留自主呼吸,可作为老年患者腹腔镜手术的理想麻醉方法,能有效控制手术应激和加快术后恢复,并有肺功能保护作用。
陈瑞霞叶西就赵文帅黄海明
关键词:腹腔镜检查老年人腹横肌平面阻滞喉罩通气
术中加温输液对机器人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患者体温和凝血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术中加温输液对机器人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患者体温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机器人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患者60例,年龄18~65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加温输液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温措施(室温24℃以上、患者身体覆盖棉被、预热腹腔冲洗液、术后采用充气式升温系统复温);加温输液组在常规保温措施的基础上术中持续加温输液,温度设置为41℃。观察患者围术期核心体温(鼻咽温)和PT、APTT、TT、Fib、PLT等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术中体温进行性下降(最低35℃),除了基础值和术后1h以外的各时间点体温均低于加温输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温输液组术中体温与基础值比较也有下降(P<0.05),但均在36℃以上。对照组APTT的延长时间大于加温输液组(P<0.05)、TT的缩短时间大于加温输液组(P<0.05);PT、Fib、PLT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机器人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中采用持续加温输液,可维持患者体温正常,避免低体温引起的凝血功能紊乱。
罗建伟黄海明黄丽娟韦福旺
关键词:膀胱癌体温凝血功能加温输液
右美托咪定对比地塞米松在罗哌卡因腰丛阻滞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混合于罗哌卡因用于腰丛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单侧膝部或股骨手术的成年患者9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地米组和右美组,每组30例。三组患者均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后路腰丛阻滞,对照组注入浓度为0.375%(3.75 mg/mL)的盐酸罗哌卡因0.5 mL/kg,地米组注入相同浓度、等效容量的局麻药和地塞米松0.1 mg/kg,右美组注入相同浓度、等效容量的局麻药和右美托咪定1μg/kg。比较感觉、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记录术后24 h内VAS疼痛评分和镇痛药用量,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右美组<地米组<对照组(P<0.05);感觉和运动阻滞的持续时间:右美组>地米组>对照组(P<0.05)。地米组和右美组术后24 h的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地米组和右美组术后24 h内的镇痛药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右美组少于地米组(P<0.05)。三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右美托咪定或地塞米松与罗哌卡因混合应用均能加快腰丛阻滞的起效时间、延长持续时间和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但右美托咪定的作用更为显著。
黄海明叶西就袁圆
关键词:腰丛阻滞罗哌卡因地塞米松
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开腹肝癌切除术中应用的效果评价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评价3种方式的肋缘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在开腹肝癌切除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经右肋缘下反"L"切口进行开腹肝癌切除术的成年患者60例,根据局麻药注射位置的不同,随机分为一点法(A组)、两点法(B组)和多点法(C组)3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行超声引导双侧肋缘下TAP阻滞,A组在锁骨中线位置进行一点注射,B组分别在胸骨旁线和腋前线位置进行两点注射,C组在前正中线与腋中线之间进行多点注射。观察TAP阻滞的阻滞范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以及血流动力学和腹壁肌肉厚度的变化,记录TAP阻滞的操作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①B、C组的阻滞范围大于A组(P<0.05),B、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C组T7~T11节段的阻滞有效率均为100%;B组T7~T10的有效率均为100%、T11为98%;A组仅T8和T9的有效率为100%,T7、T10和T11均低于60%。②B、C组TAP阻滞的持续时间长于A组(P<0.05),3组的起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③开腹过程中,A组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大于基础值(P<0.05),B、C组无明显变化。④TAP阻滞后3组患者的腹直肌厚度均变薄,但比较其差值组间无统计学差异。⑤A、B、C3组TAP阻滞的操作时间分别为(8.4±1.9)、(13.8±3.1)、(23.3±4.2)min,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TAP阻滞相关并发症。【结论】肋缘下TAP阻滞在开腹肝癌切除术中应用的效果与局麻药的注射位置有关,两点法的阻滞范围充分、操作时间较少,优于一点法和多点法。
黄海明杨雪莹罗建伟蔡宏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