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英
- 作品数:5 被引量:59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用捕获-再捕获法估计三峡库区居民出生和死亡水平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评价出生死亡监测质量,校正三峡库区报告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抽取的7061户居民逐户调查人口出生和死亡情况,再与同期监测系统所报告的出生、死亡资料进行核对,计算漏报率以及总体出生率和死亡率95%可信区间(CI)。结果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系统出生漏报率为13.91%,死亡漏报率为15.60%,婴儿死亡漏报率为33.33%。校正报告出生率为8.92‰,估计总体出生率95% CI:8.38‰~9.45‰,校正报告死亡率为6.88‰,估计总体死亡率95%CI:6.37‰~7.38‰。结论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系统出生和死亡报告质量符合国家疾病监测点质量要求。2002—2004年三峡库区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在10.00‰以下。
- 张静毛德强贺园园颜朝阳江斌宁桂军黄玉英汪新丽罗超石国生陈斌杨维中
- 关键词:漏报
- 三峡库区蓄水后一年人群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初步评价三峡水库蓄水后对库区人群健康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三峡库区监测点卫生资源变化情况、出生和死亡资料、传染病和地方病发病资料、媒介生物鼠、蚊监测资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资料等,对所收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三峡水库蓄水后一年, 库区监测点年人口出生率上升7.16%,死亡率下降4.45%。传染病发病以散发为主。各监测点均未报告鼠疫、钩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疟疾和急性血吸虫病例,仅丰都、奉节报告3例乙脑病例。2004年室内鼠密度(1.61%)略高于2003年(1.21%),但明显低于蓄水前5年的平均值 (3.94%)。户外鼠密度(2.69%)则低于2003年(3.55%)和蓄水前5年的平均值(4.22%)。畜圈和户内成蚊总密度均低于2003年和蓄水前5年的平均值。主要病媒生物的密度和病原阳性检出率均较低。结论三峡水库蓄水后一年人群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未发生明显变化。
- 张静毛德强贺圆圆汪诚信苏崇鳌颜朝阳黄玉英江斌杨维中白呼群
- 关键词:三峡水库疾病监测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传染性初步分析及其防制措施被引量:18
- 2003年
- 杨维中王汉章张静余宏杰罗会明倪大新黄玉英王茂武颜江瑛李立明
- 关键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制措施流行病学
- 三峡库区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分析被引量:23
- 2004年
- 为了解三峡库区人群近7年来主要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病水平和流行趋势,在选出的15个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点,按照《三峡库区疾病监测方案》,每月收集传染病发病资料及鼠、蚊类等媒介生物监测资料。结合全国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的有关发病资料,分别进行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发病趋势的比较和影响因素分析。连续7年的监测结果显示,甲类传染病鼠疫未发生,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以病媒生物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的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累计报告病例157例,其总体发病呈下降趋势。疟疾、出血热发病水平明显低于全国,而钩体病和乙脑发病水平则高于全国,除疟疾外的其余3种疾病均伴有小的发病高峰出现,但仍以散发为主。表明这些与环境变化关系较为密切的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生,随着工程施工、移民新址建设和移民搬迁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由于环境因素影响的长期性、复杂性,仍需长期连续地开展监测,密切关注发病趋势的变化。
- 张静汪诚信白呼群苏崇鳌鄂启顺武桂珍黄玉英
- 关键词:三峡库区虫媒自然疫源性疾病疾病监测
- 三峡库区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调查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漏报情况。方法随机抽取监测点内15家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调查2005年1-3季度法定传染病漏报情况和报告及时性。结果共查出乙、丙类传染病488例,漏报76例,漏报率15.57%,其中县级医院漏报率6.77%,乡镇卫生院35.33%,市级医院无漏报;丙类传染病漏报率35.92%(36/102),乙类传染病漏报率10.36%(40/386);报告及时率为75.00%。结论县、乡级基层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漏报率较高,需加大传染病报告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
- 宁桂军张静汪新丽黄玉英毛德强陈斌贺园园罗超颜朝阳石国生江斌
- 关键词:传染病漏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