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笑群

作品数:16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卫生局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护理
  • 4篇新生儿
  • 3篇患儿
  • 2篇胆汁
  • 2篇胆汁淤积
  • 2篇血糖
  • 2篇亚急性
  • 2篇异硫氰酸
  • 2篇异硫氰酸酯
  • 2篇幽门狭窄
  • 2篇早产
  • 2篇早产儿
  • 2篇先天
  • 2篇先天性
  • 2篇先天性肥厚性...
  • 2篇静脉
  • 2篇急性
  • 2篇肥厚性
  • 2篇肥厚性幽门狭...
  • 2篇肝内

机构

  • 15篇广州市第一人...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妇幼保...
  • 1篇广州卫生职业...

作者

  • 15篇黄笑群
  • 4篇卢蕴瑜
  • 3篇宋敏
  • 3篇张又祥
  • 2篇欧巧群
  • 2篇肖雪
  • 2篇于力
  • 2篇翁志媛
  • 2篇钱新华
  • 1篇张若彤
  • 1篇王辉阳
  • 1篇邝焕雯
  • 1篇帅春
  • 1篇于生友
  • 1篇黄志红
  • 1篇龙小红
  • 1篇汪灏
  • 1篇刘洁珍
  • 1篇陈翠萍
  • 1篇陶岚

传媒

  • 4篇广州医药
  • 4篇临床医学工程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现代医院
  • 1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4
  • 1篇200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责任制床边护理工作模式对降低患儿高危药物静脉输液不良事件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责任制床边护理工作模式对降低患儿高危药物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至6月在本院住院的50例患儿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功能制护理模式护理患儿,陪护家属遵守医院规定;选择2015年1至6月在我院住院的48例患儿为实验组,采用责任制床边护理模式护理患儿,并对陪护家属进行输液安全知识宣教。结果实验组患儿的各项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家属的各项静脉输液安全知识知晓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实施责任制床边护理工作模式可降低患儿静脉输液外渗等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家属对安全用药知识的认知水平,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确保患儿输液治疗安全。
陶岚许凤平宋敏黄笑群
关键词:高危药物静脉输液
FMEA对留置PICC导管患儿预防非计划性脱管的影响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FMEA)对预防PICC置管患儿非计划性脱管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68例留置PICC患儿作为实验组,实施非计划性脱管的FMEA管理,分析7个导致脱管的失效模式,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优先值(RPN)计算,根据RPN值确立优先干预项目,进行前瞻性防脱管管理;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65例留置PICC患儿作为对照组,按留置PICC护理规范进行护理。比较两组的RPN值、护理人员防脱管知识和维护技术、PICC护理质量评分、脱管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RPN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护理人员的防脱管知识和维护技术、PICC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PICC脱管发生率为0.00%,低于对照组的6.15%(P<0.05)。结论应用FMEA管理能早期发现导致脱管的失效模式和风险因素,采取前瞻性的防脱管措施,可有效防止非计划性脱管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许凤平刘洁珍冯飞陈翠萍黄笑群
胃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患儿疼痛的干预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胃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HPS)患儿疼痛的预防和处理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我科收治的行胃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的CHPS患儿60例的临床资料,术前30 min静脉注射苯巴比妥钠20 mg·kg-1,术前5 min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0.3)mg·kg-1,予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术后安置舒适的体位,非营养性吸吮,观察术前、术中、术后患儿面部表情、哭闹、呼吸方式、上肢动作、下肢动作、觉醒状态,以新生儿疼痛评分(CRIES)分级标准对患儿进行疼痛程度评级。结果:术前CRIES处于0分、1分、2分者分别为16例、31例、13例,给予苯巴比妥、咪达唑仑后疼痛减轻;术后予护理干预可减轻新生儿行胃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的疼痛。结论:胃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CHPS,术前联合应用苯巴比妥和咪达唑仑镇静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术后适宜个性化护理干预可减轻其疼痛。
黄笑群肖雪翁志媛
关键词:疼痛干预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气管插管术的配合与护理
2000年
黄笑群卢蕴瑜
关键词:气管插管术手术配合护理
延续系统化母乳喂养与产后健康教育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及产妇机体康复的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延续系统化母乳喂养与产后健康教育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及产妇机体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85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5例,两组早产儿在住院期间给予早产儿常规护理,观察组出院后进行延续系统化母乳喂养与产后健康教育9个月。结果观察组在早产儿的体格发育、再次住院率、母乳喂养率、产妇掌握母乳喂养知识、乳腺炎发生率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展延续系统化母乳喂养与健康教育,可促进早产儿的体格发育和产妇的机体恢复。
黄笑群龙小红许凤平张又祥
关键词:母乳喂养健康教育母婴健康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婴儿应用两种胃肠减压法的护理观察
2012年
目的观察改良虹吸胃肠减压器对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婴儿的胃肠减压效果。方法采用自制改良的虹吸胃肠减压器和普通一次性使用负压引流器进行临床实验观察。对50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实施幽门括约肌切开术的患儿,术前和术后进行胃肠减压法,分别设立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置管后引流器内引流量比较,观察组引流量多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胃出血连接处漏气漏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虹吸胃肠减压法对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婴儿进行胃肠减压的效果,优于普通一次性使用负压引流器的胃肠减压。
黄笑群张又祥于力
关键词:婴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连续个性化追踪对农民工新生儿遗传性肾小球疾病肾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6年
目的探讨连续个性化追踪对农民工新生儿遗传性肾小球疾病肾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76例农民工新生儿遗传性肾小球疾病患儿及其家长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电话回访及定期来院复查,观察组由责任护士以连续个性化追踪形式进行延续护理服务。结果 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Cys C、Urea、SCR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家长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知晓率、对延续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连续个性化追踪可以提高家长依从性、护士执行力及家长满意度,有利于患儿肾功能的恢复。
黄笑群宋敏于生友于力
关键词:肾功能
ANIT诱导大鼠亚急性肝内胆汁淤积的生化和病理变化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制作亚急性肝内胆汁淤积动物模型,探索其发生的生化和病理变化过程。方法幼年SD大鼠40只,分为α-萘异硫氰酸酯(ANIT)模型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ANIT及芝麻油灌胃,1次/周,共4次,每次灌胃后48 h处死一批大鼠,取血标本送检肝功能生化指标,留取肝脏标本观察肝脏以及胆管病理改变。结果 ANIT灌胃后48 h,血转氨酶、胆红素明显上升,肝脏出现结构坏死,炎症细胞浸润、增生,胆管增生,第9天、第16天上述病变逐渐加重,第23天肝脏生化指标逐渐恢复,肝脏结构好转,胆管增生和纤维化仍明显。结论成功制作幼鼠亚急性胆汁淤积的动物模型,ANIT每周一次灌胃后2-3周内胆汁淤积的生化和病理改变明显,第4周逐渐恢复,但胆管增生和肝纤维化仍然明显。
欧巧群钱新华黄笑群王辉阳
关键词:Α-萘异硫氰酸酯亚急性肝内胆汁淤积
我院新生儿科采用层流病房前后新生儿感染情况调查
2014年
目的研究我院新生儿科采用空气净化层流病房投入使用前后的新生儿感染情况。方法系统回顾本院新生儿科空气净化层流病房投入使用前后新生儿临床标本的细菌培养结果,分析新生儿感染部位和各细菌分布率的变化。结果新生儿层流病房使用前后的新生儿院内感染细菌分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呼吸道的感染率下降明显,检出的病原菌以革兰氏阳性菌感染为主。结论层流病房能降低新生儿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但新生儿皮肤感染及其他浅表部位细菌感染发生率仍然较高,证明还应强调加强院内消毒及清洁管理,进一步降低医源性感染。
汪灏帅春张又祥肖雪黄笑群
关键词:新生儿
重度烧伤新生儿护理1例报告
2010年
介绍1例新生儿特重烧伤(烧伤,50%TBSA,其中深二度,20%,浅二度,30%)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休克期护理、烧伤创面的护理、静脉输液及其护理、疼痛护理、保护性隔离、营养支持及对患儿家长的心理疏导等。经过23d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治愈出院。
黄笑群黄志红卢蕴瑜邝焕雯
关键词:重度烧伤新生儿护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