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齐强

作品数:67 被引量:1,249H指数:21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9篇腰椎
  • 29篇手术
  • 22篇脊柱
  • 18篇术后
  • 15篇胸椎
  • 15篇椎间盘
  • 14篇后凸
  • 12篇突出症
  • 12篇椎间盘突出
  • 12篇椎间盘突出症
  • 11篇韧带
  • 11篇后路
  • 10篇手术治疗
  • 10篇疗效
  • 9篇韧带骨化
  • 9篇脊柱后凸
  • 9篇骨化
  • 8篇融合术
  • 7篇胸腰段
  • 7篇腰段

机构

  • 67篇北京大学第三...
  • 2篇北京大学首钢...
  • 2篇南昌大学第三...
  • 1篇北京大学深圳...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67篇齐强
  • 62篇陈仲强
  • 52篇郭昭庆
  • 39篇李危石
  • 33篇曾岩
  • 33篇孙垂国
  • 16篇刘忠军
  • 11篇党耕町
  • 7篇刘宁
  • 6篇钟沃权
  • 6篇刘少强
  • 5篇姜宇
  • 4篇刘晓光
  • 3篇张志平
  • 2篇石泽锋
  • 2篇郭钧
  • 2篇杜敬曾
  • 2篇范东伟
  • 2篇韦峰
  • 2篇马庆军

传媒

  • 29篇中国脊柱脊髓...
  • 15篇中华外科杂志
  • 9篇中华骨科杂志
  • 3篇中国矫形外科...
  • 2篇颈腰痛杂志
  • 2篇国际骨科学杂...
  • 1篇当代医学
  • 1篇医用生物力学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天津医药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第七届北京骨...

年份

  • 1篇2017
  • 5篇2016
  • 9篇2015
  • 8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5篇2007
  • 6篇2006
  • 3篇2005
  • 5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揭盖式”胸椎管后壁切除术治疗单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1
2014年
目的:探讨“揭盖式”胸椎管后壁切除术治疗单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LF)的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2013年5月因确诊单节段胸椎OLF于我院接受“揭盖式”胸椎管后壁切除术并获得随访的44例患者,排除合并其他脊柱疾病、超过1个节段分布以及外伤致病者。其中男23例,女21例;手术时年龄24~76岁,平均56.8岁。节段分布: T10/1120例,T11/1214例,T9/104例,T8/92例,T2/32例,T4/51例,T1/21例。术前JOA脊髓功能评分(11分法)为2~9分,平均6.68±1.76分。末次随访时按JOA评分改善率进行疗效分级,并计算疗效优良率。按术前MRI横断面上骨化黄韧带对脊髓的压迫程度分度,观察T2WI脊髓内有无高信号及矢状位骨化形态。利用术前CT测量并计算横断面椎管中央、侧界及二者中点部位(旁正中)的椎管前后径残余率,矢状位椎管前后径残余率,椎管面积残余率,观察Sato′s 分型及骨化生长位置。采用单因素线性相关分析检验年龄、性别、术前病程、术前JOA评分、单侧/双侧骨化、硬膜骨化、脑脊液漏、骨化生长位置、手术节段、T2WI脊髓内高信号、MRI矢状位骨化形态、Sato′s分型以及各椎管侵占测量参数与JOA评分改善率的相关性,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与JOA评分改善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检验。结果:随访10~99个月,平均40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5~11分,平均8.84±1.83分;改善率为-20%~100%,平均58.17%;疗效判定:优13例,良20例,一般9例,差2例,优良率为75.0%(33/44)。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术前JOA评分、单侧/双侧骨化、硬膜骨化、骨化生长位置、T2WI脊髓内高信号、Sato′s分型、MRI脊髓受压分度及CT横断面椎管前后径残余率(椎管侧界和旁正中)、矢状位椎管前后径残余率、椎管面积残余率与JOA评分�
冯法博孙垂国陈仲强刘忠军刘晓光齐强郭昭庆李危石曾岩
关键词: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疗效影响因素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临床分析被引量:69
2004年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同节段复发的原因、诊断方法及影响二次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32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病例,按治疗方式分为保守治疗组,椎板加椎间盘切除组与椎板、椎间盘切除加腰椎内固定植骨融合组。对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疗效等进行总结,分析椎间盘切除术后可能的复发原因。结果:本组病例均获5个月以上随访,保守治疗组优良率100%,腰椎融合组优良率92.9%,非融合组优良率93.2%。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同节段复发的确切原因仍不清楚,对诊断明确并伴有神经根损伤表现的患者可行二次手术治疗,是否采用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视患者不同情况而定。
郭钧陈仲强齐强郭昭庆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
下颈椎屈曲分离型Ⅰ度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下颈椎屈曲分离型Ⅰ度损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收治的12例出现迟发性症状的下颈椎屈曲分离型Ⅰ度损伤病例。12例患者伤后均有短暂的颈痛及颈部活动受限症状,6例有一过性神经损伤。8例于伤后当时对损伤作出了正确诊断,2例误诊,2例漏诊。原始损伤后12例均经保守治疗有效。经过平均274 d的无症状期后,12例均出现了迟发性颈痛症状,10例伴迟发性神经损害。MR I检查发现,12例均为不稳定型损伤。结果12例患者均采用了手术治疗。颈前路手术9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3例。术后平均随访33.1个月。所有患者的颈痛症状基本消失,7例的神经症状消失。X线片显示椎体间均已达到骨性融合,均恢复了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结论对稳定性的判断失误可导致患者出现迟发性损害。MR I有助于对损伤的稳定性作出早期判断。对于不稳定型损伤,应早期行手术治疗。前路手术适用于大多数急性与陈旧性损伤。对少数畸形较僵硬的陈旧性损伤患者,可采用前、后联合入路的术式。
郭昭庆陈仲强李危石齐强马庆军刘忠军党耕町
关键词:颈椎颈痛韧带
脊柱前方垫高-后方闭合截骨矫形术治疗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初步报告被引量:50
2006年
目的探讨采用以脊柱前方垫高后方闭合为技术特征的新型脊柱截骨矫形术治疗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3年以来,采用新型脊柱截骨矫形术治疗不同病因所致的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8例。其中男、女各4例,年龄14~58岁,平均35岁。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为73°(42°~90°),3例合并脊柱侧凸的Cobb角平均为25.7°。术前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2例、E级4例。8例均伴有较为严重的胸腰背部疼痛,3例伴有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手术方式均为:单纯后路经双侧关节突关节、椎间隙楔性截骨,切断前纵韧带,先行脊柱前方撑开垫高(将椎间融合器植入椎间截骨面),再行脊柱后方加压闭合及椎弓根螺钉器械固定。结果平均手术时间4.5h(3.5~6.0h),平均术中出血量2280ml(700~4200ml)。术中有1例血压曾一度偏低,术后脑脊液漏1例,此外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为8.3°、平均矫正度数为64.7°、平均矫正率为88.6%;术后脊柱侧凸Cobb角平均为18.7°、平均矫正度数为7°、平均矫正率为27.2%。术后平均随访12.8个月(5~23个月),X线片可见原截骨平面均已发生骨性融合,胸腰背部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术后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2例、E级5例;3例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者中2例术后症状有改善。结论与现行常用的单纯闭合楔形截骨术式相比,新型脊柱截骨矫形术可有效地避免脊柱过度短缩和脊髓扭曲、折皱的发生,提高了脊柱闭合截骨的安全性;同时也明显地提高了单一节段脊柱后凸畸形的安全截骨矫正度数。可适用于40°~90°的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齐强陈仲强郭昭庆李危石
关键词:脊柱后凸截骨术脊柱融合术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长期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各种手术方法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伴腰椎管狭窄的患者不同的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男性41例,女性75例。所有病例均有腰痛及间歇跛行。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四组,经5至12年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2年。所有随访患者术前术后放射片经相关测量,术前、术后JOA(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结果术后JOA评分20~29分,平均28.3分,25分以下6例,25~29分110例。植骨融合失败6例,融合率94.8%。结论1.术后脊柱是否融合是腰椎滑脱术后中长期疗效的关键;2.各种内固定方法的长期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但患者承受的经济负担及手术创伤不同。
姚洪春齐强陈仲强张光武
关键词:腰椎脊柱滑脱退变性滑脱
胸腰椎后路术后深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1
2015年
目的 探讨胸腰椎后路术后患者深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接受胸腰椎后路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将术后发生深部手术切口感染的99例患者分入感染组,并按照1∶3的比例随机抽取同期术后未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297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排除胸腰椎新鲜骨折、感染、结核、肿瘤患者,记录并分析患者的一般观察指标及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分别采用t检验和Х^2检验对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进行分析.危险因素的评估和检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感染组99例患者中男性57例,女性42例;初次手术时平均年龄54.5岁;平均体重指数26.4 kg/m^2.微生物学检查结果显示,55.6%(55/99)的感染患者细菌培养阳性,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主要的病原菌(58.2%),12.1%(12/99)为混合感染.感染组术前白蛋白平均为43.1 g/L,与对照组(44.4 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OR=2.102,95% CI=1.259~3.508)、糖尿病(OR=1.926,95% CI=1.041 ~3.563)、手术节段数≥3节(OR=1.985,95% CI=1.130~3.486)对胸腰椎后路术后并发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有影响(P<0.05).结论 肥胖、糖尿病、术前白蛋白低、手术节段数≥3节是胸腰椎后路术后深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张志平郭昭庆齐强曾岩孙垂国李危石陈仲强
关键词:胸椎腰椎手术后并发症
退变性腰椎侧凸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4年5月于我院行长节段(≥5个椎体)固定融合手术、年龄≥45岁、随访时间≥2年的DLS患者共60例。将随访时出现PJK的患者纳入PJK组,其余患者纳入对照组。用单变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个体资料、手术资料和影像学参数间的差异,找出潜在的危险因素,然后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个体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骨密度(BMD)和T-值。手术资料包括固定融合椎体数、最上端固定椎(UIV)位置、最下端固定椎(UIV)位置、截骨操作和椎间融合。影像学参数包括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总矢状位序列(GSA)、矢状位平衡(SVA)和交界区后凸角(PJA1为UIV+1上终板与UIV下终板的夹角;PJA_2为UIV+2上终板与UIV下终板的夹角)等。结果:研究共纳入DLS患者60例,年龄63.2±6.4岁(45~74岁),术前Cobb角28.51°±10.94°(10.7°~55.1°),手术平均固定融合节段6.7±1.3个(5~9个)。随访40.3±11.1个月(24~59个月),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发生PJK(PJK组),49例患者未发生PJK(对照组),PJK发生率为18.3%。与对照组相比,PJK组有更多的BMD<0.850g/cm2例数(100.0%vs 36.1%,P=0.005);更多的UIV位于T11-L1例数(100.0%vs 69.4%,P=0.030);更多的术前PJA1>9°例数(45.5%vs 10.2%,P=0.013)、术前TLK≥15°例数(63.6%vs 22.4%,P=0.012)、术前SS<25°例数(90.9%vs 46.9%,P=0.016)、术后即刻PJA_2≥5°例数(100.0%vs 46.9%,P=0.001)和术后即刻PJA_2增长≥3°例数(90.9%vs 46.9%,P=0.016)。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前PJA_1>9°(OR=19.432,P=0.017)、术前SS<25°(OR=23.131,P=0.022)和术后即刻PJA_2增长≥3°(OR=22.382,P=0.025)为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PJA
陈萧霖曾岩陈仲强于淼袁磊齐强郭昭庆李危石孙垂国
关键词:发生率退变性腰椎侧凸
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的后路手术治疗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观察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6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后路截骨矫形固定手术治疗31例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9例,年龄13—56岁,平均33.4岁。手术方式包括后路经后凸顶点(椎弓根或椎间隙)截骨+闭合矫形或前方撑开-后方闭合矫形和后凸融合节段切除截骨,双轴旋转矫形和前柱重建。观察手术前后的后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和脊柱矢状位的平衡状况。同时于术前和随访时应用Frankel分级评定下肢神经功能,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用患者满意指数(PSI)评价手术满意度。结果术前平均后凸角度为94°±27°,平均腰椎前凸角为71°±20°,脊柱矢状位力线平均为(-15±44)mm。术后1周平均后凸角度改善为26°±11°,平均改善率为71.4%。术后平均随访22.5个月,末次随访时平均后凸角度为28°±12°,平均改善率为70.0%;平均腰椎前凸角为46°±11°,平均改善率为35.1%。术后后凸角度和腰椎前凸角与术前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3和8.1,P〈0.05)。脊柱矢状位力线平均为(-4±22)mm,平均改善率为73.4%。术前患者Frankel分级为E级13例,D级13例,C级5例;末次随访时E级增加至20例,D级8例,C级3例。术前ODI评分平均为(13±12)分,末次随访时改善为(7±8)分,平均改善率为45.2%。PSI显示总满意率为90.3%。结论根据陈旧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截骨矫形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曾岩陈仲强郭昭庆齐强李危石孙垂国
关键词:脊柱后凸截骨术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被引量:25
2007年
目的回顾研究手术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1991至2005年手术治疗胸椎OPLL 55例,男19例,女36例;年龄35-73岁,平均51.9岁。均伴有脊髓损害。手术方式包括单纯椎管后壁切除术34例、前方OPLL切除减压术15例以及前后路联合手术6例。结果55例中36例(65.5%)合并胸椎黄韧带骨化(OLF),18例(32.7%)合并颈椎OPLL。单纯发生于上胸椎的OPLL 13例(23.6%),中胸椎12例(21.8%),下胸椎及胸腰段17例(30.9%),广泛分布者13例(23.6%)。43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7.1个月(6~168个月)。37例神经功能有改善,改善率为76.6%,无改善2例,加重4例。前方入路获随访者13例,其中3例症状加重,余改善率平均为82.9%(42.9%~100%)。后路椎管后壁切除术获随访者25例,1例无改善,1例加重,余改善率平均为72.6%(22.2%~100%)。前后路联合手术获随访5例,1例无改善,余改善率平均为83.9%。结论胸椎OPLL常合并胸椎OLF及颈椎OPLL。上胸椎OPLL合并颈椎管狭窄可一期行颈后路单开门及上胸椎椎管后壁切除术。两个节段以内的OPLL且不合并有造成脊髓压迫的胸椎OLF可行前路OPLL切除减压术,否则行后路椎管后壁切除术。单节段的OPLL合并胸椎OLF可行前后路联合手术。
李危石陈仲强曾岩齐强郭昭庆孙垂国刘忠军
关键词:胸椎椎管狭窄骨化后纵韧带
脊柱术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附8例报告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脊柱术后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2007年7月~2012年12月共收治8例脊柱术后MRSA感染患者,女6例,男2例,年龄32—72岁,平均54.3岁。8例患者均行彻底清创冲洗、对口置管冲洗引流,根据引流液培养结果决定冲洗量及拔除冲洗管和引流管,同时联合抗生素辅助治疗,在静脉使用广谱抗生素前留取切口分泌物送检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待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明确后调整抗生素,必要时还增加口服抗生素。结果:本组8例MRSA感染患者有1例死亡;另7例患者随访5~43个月,平均21个月,至末次随访时未见感染复发。其中4例经过对口置管冲洗引流后感染获得控制而保留了内置物.而另3例在内置物移除后感染才得到控制。患者总住院时间为26~200d,平均91.8d,有5例因手术部位感染于初次手术出院后再次住院,住院次数最多达5次。静脉抗生素的使用时间为14~144d.平均55.5d:其中有5例联合口服抗生素的时间为11-73d,平均31.4d。8例患者中有4例清创手术次数超过1次,最多达5次,其中1例因多次清创导致严重软组织缺损而采用旋转肌瓣覆盖后治愈。结论:脊柱术后MRSA感染治疗往往相对阑难,常需要增加住院时间、延长抗生素疗程、多次清创手术,甚至移除内置物才能有效控制感染。对于脊柱术后MRSA感染,决定是否移除内置物时主要考虑:①术后感染发生的时间〉30d时考虑移除内置物;②术后清创次数达到3次仍未能很好地控制感染时考虑移除内置物。
刘少强齐强刘宁孙垂国马勇光陈仲强刘忠军
关键词:脊柱手术手术部位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内置物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