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付莉

作品数:5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 3篇糖尿病合并
  • 3篇2型糖尿
  • 3篇2型糖尿病
  • 3篇2型糖尿病合...
  • 2篇地平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病
  • 2篇血管病变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聚集
  • 2篇前列素
  • 2篇左旋氨氯地平
  • 2篇氨氯地平
  • 2篇贝前列素
  • 2篇MMP-9
  • 2篇病变
  • 1篇血清
  • 1篇血小板聚集率

机构

  • 5篇中山大学孙逸...

作者

  • 5篇付莉
  • 4篇严励
  • 3篇李瑾
  • 3篇杨川
  • 2篇任萌
  • 2篇尹婧煜
  • 2篇劳国娟
  • 2篇罗恒聪
  • 2篇杨川
  • 1篇冯志美

传媒

  • 1篇新医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华糖尿病杂...
  • 1篇2013年广...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贝前列素钠对2型糖尿病合并外周血管病变患者血清MMP-9、VEGF等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以2型糖尿病合并外周血管病变(PAD)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贝前列素钠与阿司匹林对患者循环中MMP-9、VEGF等因子的影响,初探炎症因子在不同抗血小板制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40名符合入组条件的受...
尹婧煜付莉冯志美罗恒聪李瑾严励杨川
左旋氨氯地平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和机理探讨
目的 探讨钙通道阻滞剂左旋氨氯地平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和血小板活化聚集后释放MMP-2、MMP-9的作用。为证实左旋氨氯地平能改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小板功能提供新的药效依据。方法 所有患者均...
付莉劳国娟任萌杨川严励
嗜铬细胞瘤合并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一例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分析嗜铬细胞瘤合并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治要点。方法:总结分析1例嗜铬细胞瘤合并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治经过。结果:该例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结合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可基本明确嗜铬细胞瘤,行后腹腔镜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后,血压可降至正常范围,术后病理学检查符合混合性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结论:嗜铬细胞瘤合并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临床症状以嗜铬细胞瘤表现为主,确诊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付莉杨川
关键词:肾上腺肿瘤嗜铬细胞瘤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病理学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及MMP-9/MMP-2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AG)的影响,并探讨其血小板抑制作用是否通过改变血小板释放MMP-9和MMP-2的途径实现。【方法】体外测定32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小板经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处理前后聚集率的变化,同时用ELISA法测定MMP-9和MMP-2表达的变化。【结果】经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处理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小板的聚集率从(47.77±11.92)%下降至(40.78±13.97)%,P<0.05,抑制率为(13.50±25.23)%;MMP-2的表达从(22.27±17.52)ng/mL下降到(19.85±17.09)ng/mL,MMP-9的表达从(61.12±30.95)ng/mL下降到(59.92±32.78)ng/mL,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可抑制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其抑制作用不是通过改变血小板释放MMP-9和MMP-2的途径实现。
李瑾付莉劳国娟杨川任萌严励
关键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糖尿病血小板聚集率
贝前列素钠对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进展的治疗效果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观察贝前列素钠联合阿司匹林对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进展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以我院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门诊60—75岁的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36例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实验组受试者服用贝前列素钠(20μg每日3次)及阿司匹林(100mg每131次),对照组受试者仅服用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2组均依据受试者病情应用降糖、降压、降血脂等治疗。随访观察1年。观察比较用药前后2组受试者足背动脉、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之内径、最大斑块、最大狭窄率、最大流速、流量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实验数据采用t检验或K—W秩和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基线比较,实验组治疗后在动脉内径的增大、最大斑块的缩小、狭窄处最大流速的降低、最大流量的升高等方面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右足背动脉内径[治疗前后分别为(2.0±0.6)和(2.2±0.5)mm,t=2.390,P〈0.05]、左胫后动脉内径[治疗前后分别为(2.2±0.4)和(2.6±0.3)mm,t=4.158,P〈0.05]、右胫后动脉内径[治疗前后分别为(2.1±0.4)和(2.74-0.5)mm,t=2.919,P〈0.05]的增加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治疗后动脉斑块明显增大[治疗前后分别为(1.1±0.9)和(2.5±2.6)mm,t=2.350,P〈0.05]、左足背动脉流速上升[治疗前后分别为(45±14)和(62±19)cm/s,t=8.359,P〈0.05]、右足背动脉流速上升[治疗前后分别为(554-17)和(794-21)cm/s,t=3.136,P〈0.05]、左胫前动脉流速上升[治疗前后分别为(44±12)和(854-29)cm/s,t=3.946,P〈0.05]、右胫前动脉流速上升[治疗前后分别为(59±17)和(91±23)cm/s,t=2.768,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
尹婧煜杨川严励罗恒聪付莉李瑾
关键词:阿司匹林下肢血管病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