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素芬
- 作品数:11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潍坊学院音乐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 从《律吕正声》总序看王邦直的乐律思想被引量:1
- 2012年
- 王邦直是明代一位在乐律方面颇有研究的音乐家。但由于政治上不得势,因此在音乐方面的研究也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耗费二十多年心血所撰写的《律吕正声》六十卷被当权者束之高阁。《律吕正声》虽然是乐律学著作,但其学术思想却涉及政治、哲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王邦直的乐律思想带有极强的政治性和实用性,如极其重视音乐的社会教化作用,重视音乐中"和"的内涵,提倡"律历合一"以求天地人和等等思想,是对明代以前中国传统乐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律吕正声.总序》为切入点,窥探王邦直乐律研究的指导思想,以期为王邦直总体研究工作做基础的铺垫。
- 任素芬
- 地方戏曲音乐研究——山东吕剧源流及其唱腔音乐解析
- 戏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它不但以成熟的面貌位居各类艺术之首,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识、思想个性和传统的理念。因此,本文作者把戏曲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目的就是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 任素芬
- 关键词:地方戏曲吕剧唱腔音乐
- 文献传递
- 吕剧历史沿革考略被引量:2
- 2010年
- 吕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源于山东省的广饶、博兴一带,是山东省最具有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然而在吕剧兴起至今的百余年里,一直存在着以下3个方面的分歧:其一、关于吕剧的发源地;其二、关于吕剧的创始人;其三、关于吕剧基本形成的标志性剧目等。关于这些争论,始终贯穿于吕剧发展的全过程,这也是笔者要对吕剧的源流进行系统、客观的梳理的原因,希翼站在最贴近历史的角度对吕剧的发展史做出客观的评价。
- 任素芬
- 关键词:山东琴书
- 《律吕正声》核心律学理论之黄钟三寸九分说
- 2014年
- 王邦直饱读史书,潜心钻研,立志恢复中国古律制之本源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律吕正声》在律学理论上主要有二:其一,黄钟律管尺度三寸九分说;其二,三分自三分隔八自隔八学说。其中,黄钟三寸九分说是着重探讨并贯穿《律吕正声》总六十卷的重要律学理论,三分自三分隔八自隔八则是用黄钟三寸九分学说解决旋宫问题时派生出的乐律观点。因此梳理黄钟三寸九分说的来龙去脉是解读王邦直律学理论的核心。
- 任素芬
- 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对乡土音乐的传承被引量:4
- 2008年
-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可是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有几个会唱自己家乡的歌?有几个知道家乡的戏呢?又有几个了解他们家乡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呢?如果当地的大学生都不知道他们本土的音乐形式都有什么,那我们民族音乐还怎么发展?发挥地方高校的母体机能,传承地方乡土音乐刻不容缓。
- 任素芬
-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乡土音乐传承
- 王邦直琴乐文化内涵探析
- 2013年
- 在明代王邦直所著的《律吕正声》六十卷中,有14卷是专门讨论乐器的,而有关古琴的文字即占据了乐器篇幅总量的近一半,足见王邦直对古琴艺术的偏爱。王邦直主要从十个方面对古琴进行了阐述,即《琴说》十篇,从古琴的历史沿革、制作、形制、演奏、审美等多层面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分析,其间透露了王邦直对古琴文化内涵的深刻研究。王邦直所重视的古琴文化内涵着重有二:其一,古琴的自然本性;其二,古琴的道德内涵。王邦直在他的古琴艺术研究中融入了明显的政治思想,他对古琴艺术内涵的研究也折射出了他的政治理念,所谓"乐与政通"。
- 任素芬
- 关键词:古琴文化
- 乐器——瑟文化内涵解析——以《律吕正声》为例被引量:1
- 2013年
- 《律吕正声》分别从瑟制、瑟论、瑟之歌调等方面对乐器——瑟进行了大量的记载和梳理,这对于我们了解这一古老的弦乐器提供了宝贵资料,也对其中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 任素芬
- 关键词:文化内涵
- 古琴艺术渊源与保护策略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绚丽多彩的音乐文化,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缩影。然而关于古琴的发展历程却众说纷纭,目前尚缺少足够的依据支撑。同时,又由于社会巨变,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代表的古琴艺术在文化生活中被边缘化。基于以上两点的考虑,本文作者在参阅大量史料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古琴的发展脉络及其传承现状作了更为细致地梳理和探查。探源溯流,对于继承和弘扬古琴传统音乐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任素芬
- 关键词:古琴历史渊源
- 吕剧现状引发的思考被引量:6
- 2008年
- 进入市场经济以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吕剧的发展举步维艰。针对这种现状,创作好的紧跟时代潮流的剧本是当务之急,最重要的任务是吕剧音乐的创新与发展。
- 任素芬
- 关键词:吕剧剧本创作音乐创作
- 中国古琴艺术的传承现状与保护策略研究——以诸城琴派为例研究报告被引量:6
- 2014年
- 中国古琴艺术历经三千多年的发展,凝聚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及哲学思想,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载体。本课题组曾经在高校课堂中对中国古琴流派——诸城琴派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根本不了解诸城琴派为何物,有些同学甚至来自诸城琴派的发源地却从未听说过这一古琴文化,这种现象着实令人担忧。由于中国因素的影响,古琴在当今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本课题组成员均为潍坊学院的教师,对潍坊当地的诸城琴派有着深厚的情感。诸城琴派在清末民初时期曾是家喻户晓的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古琴流派之一,而近几十年来,在诸城境内已很难找到操琴缦之人了,随着老一辈诸城琴家的相继谢世,诸城琴派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作为当地高校的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这种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保护和传承,因此课题组成员决定以当地的诸城琴派为出发点,对其进行系列的调研工作,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契机,为古琴艺术的发展提出更为客观、科学的可行性建议。
- 窦青任素芬
- 关键词:古琴艺术传承